一戰爆發前的德國:聯盟與敵人

2020-10-13   坤麗科技

原標題:一戰爆發前的德國:聯盟與敵人

在1914年6月28日,法蘭茲·斐迪南大公被人暗殺,正是這個事件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火。四個偉大的帝國不復存在,一堆新興國家誕生了,社會運動在各國呈現爆炸性成長,國際主義份子或法西斯份子徹底改變了世界政治的樣貌。

這場大戰造成近4千萬人受傷或死亡,其中包括了將近1千萬名死去的士兵,而當時世界總人數只有現在的1/4不到。但為什麼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什麼戰爭會爆發?為什麼要利用這場大戰?

在20世紀初期,人們談到一場歐洲戰爭時往往會充滿各種浪漫幻想,尤其是那些軍事領袖,他們期望能光宗耀祖,但從沒上過戰場的他們常認為一場戰爭是有必要的。此外在革命主義、罷工以及勞工暴力事件的推波助瀾下,再加上各國陷入了民族主義狂熱之中,這一切都在20世紀初引導著歐洲走上那一條路。

德國從普魯士到一個統一的國家,接著在俾斯麥領導下於1871年打倒法國後,德國成為了歐洲領導者,而那正是一切的開端。

在1914年,柏林是歐洲的文化中心,如果你想認真學習某個主題,沒有比這裡更好的去處。新詞彙像是赫茲、倫琴射線、馬赫或柴油全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而英國內閣大臣們、俄國布爾什維克派,他們全部都是在德國受教育的。

德國甚至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工業巨人,許多人們,不光只是德國人而已,夢想著一個德國統治的歐洲,或是多國家組成的大德意志聯邦。而這個聯邦可以保護自己避免受到英國或美國的影響。它可以從法國或斯堪地那維亞取得原料,同時擁有自己的煤礦與鋼鐵工業,而且很可望能殖民北非或中東來獲取當地的石油。

這是一個很恢弘的夢想,而且這距離現實也不算太遠,尤其是當了解了當時歐洲以外的世界後。要知道當時的非洲與印度基本上是受歐洲統治的,中國政府正面臨崩潰危機,鄂圖曼帝國也看起來快要崩潰了。因此要達成這個夢想,德國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跟它那邊也說德文的鄰居一起努力。

德國與奧匈帝國自1879年起便成為同盟,雖然奧匈帝國本身已搖搖欲墜是個很大的問題。奧匈帝國有著嚴重的管理不善問題,事實上只要看一下周圍的世界就能了解,奧匈帝國完全就是跟時代脫節的狀況。當其他歐洲國家正經歷大規模民族主義洗禮時,奧匈帝國卻有著15種不同語言的國歌。自從1848年坐上寶座以來,法蘭茲·約瑟夫皇帝如今已高齡84歲了,而他也完全與現代歐洲脫節並常常做出一些令人質疑的選擇。

德國與奧匈帝國是三國同盟中的其中兩國,而義大利在當時則是第三個。但沒人真的期望他們能在戰爭中幫上忙,德國與法國因為歷史因素而彼此交惡,而且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橫掃法國後情況更加的惡劣。

當俾斯麥治理德國時,他努力培養與俄國間的友誼,但那已經是很久遠以前的事了。當時許多德國菁英公然的看輕俄國。而當德國的工業與軍事力量成長茁壯後,俄國與法國結成同盟。因此在1907年正式組成了由英國、法國與俄國的三國協約。

德國當時與鄂圖曼帝國關係良好,對俄國來說,一旦達達尼爾海峽落入德國手中,那將成為他們最大的噩夢。因為俄國高達90%的小麥出口是經由這裡出去的,但俄國支持塞爾維亞以及其他斯拉夫民族,這代表著俄國正不斷的給奧匈帝國及鄂圖曼帝國帶來困擾。所有人都擔心另一場巴爾幹戰爭爆發,情勢的確很緊張,但還沒真的爆發。

而這時德國與英國還有一個特殊狀況。德國與英國彼此互相崇敬對方的文化、工業與軍事力量,德國特別崇敬英國那龐大的帝國以及那史無前例龐大的皇家海軍。而且許多德國人相信皇家海軍是關鍵,協助英國建立起跨洋帝國並掌握統治世界的權力。歷史學家諾曼1史東的話:「德國最後所面臨的是一個跟大不列顛有關的問題,而當德國開始建造一支艦隊準備去攻擊英國時,它犯下了20世紀最嚴重的錯誤」。

這話說的很重,但想想看,德皇威廉,統治了德國數十載,完全忽略了德國百姓不想開戰的心情,也忽略了他們敬重英國這件事而建造了一支艦隊。這支艦隊只為一個目的而建造,那就是挑戰英國。當時就任英國第一海軍大臣的溫斯頓·邱吉爾曾建議雙方停止海軍的軍備競賽,並解釋了對於英國來說,海軍是維持住廣大殖民地的必需品,但對德國來說,海軍就像是奢侈品一樣。

但德皇威廉聽不進去並持續建造德國海軍。德國海軍花了1/3的國防預算,這讓德國沒辦法同時面對法國與俄國進行兩面作戰。同時這也代表了會有一大堆巨大的戰船待在港口內,不斷的嘲弄皇家艦隊。

而在戰時時德國與英國間有大量的海上戰鬥,尤其是潛水艇戰鬥,但那些戰艦什麼都沒做,它們就這樣待在港口內占空間,直到船員發起叛變為止。這些船隻的裝甲比英國船艦還厚,而她們真的非常具有震撼力,但這些船艦就只是放在那嘲笑英國,因為英國為了保持2比1的海上優勢而過度造艦,以至於最後必須與法國跟俄國協商共同防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