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崢嶸歲月,70年風雨兼程,70年昂首奮進,中華民族用智慧和汗水在人類發展史上書寫了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壯麗史詩。
為隆重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現70年社會主義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7月30日起開化縣新聞中心開設「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這就是開化70年」專欄專題,展現開化縣70年光輝歷程,介紹開化縣各鄉鎮這70年來的美麗蛻變,敬請期待!
千年古鎮
商貿重鎮
產業新城
宜居之城
這,就是華埠!
華埠鎮地處浙江西部,是開化的南大門,素有「錢江源頭第一埠」「浙西小上海」之美稱。古稱華川,始建於唐朝末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名符其實的千年古鎮。
下轄35個行政村(華一、華陽、昌谷、華東、華民、華興、毛力坑、華鋒、葉溪、永豐、下界首、許家源、金星、新青陽、聯盟、溪東、旭日、大郡、 大路邊、溪上、龍太、友誼、大史、鄭家、新華、王家、楊村、聯豐、青聯、新安、下茨、獨山、下溪、朝陽、羅豐),一個果木場,3個居委會(楓樹底、橫街、東岸),總人口4.61萬人。
鄉村顏值與氣質齊飛
說起華埠,有個「明星村」不得不提。2006年8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金星村考察,囑託金星村村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這就是新農村。」
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13年來,金星村通過大刀闊斧改革,實現「面子」和「里子」雙豐收,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級新農村建設示範村。
金星村的中心村叫深渡自然村,這裡當年是馬金溪上繁華的埠頭,南來北往的貨物都要經過這裡進行水路運送。而眼下,利用馬金溪畔的天然優勢,這裡發展起了「心渡」、「二食一宿」等多家高端民宿。
今年五一小長假,河對岸的花牽谷景區全新升級。打卡網紅項目,再來金星住上一晚,喝一杯茶,看一本書,聽一首歌,想一個人,解鎖節假日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華埠,還有一個以桑葚聞名的溪東村。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溪東村家家種桑,戶戶養蠶,全村種植桑園面積達400餘畝,是「一村一品」蠶桑專業村,也是全縣最早成立蠶桑專業合作社的村。
每逢5月初桑葚成熟的季節,清風拂過,是紅熟漿果潤著陽光的味道。咬一個在嘴裡,酸酸甜甜的滋味在味蕾綻放,令人重拾兒時的記憶。
下溪村位於金溪畫廊沿線,這些年通過治水造景,村莊的蛻變重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遊山玩水,一個美麗新農村正在綻放魅力。
不可錯過的紅色歷史
華埠鎮是新四軍第一、二、三支隊組編集結地,方誌敏、陳毅、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留下戰鬥足跡。
在這裡,說起「香泡樹底」沒有人不知道的。它曾見證了陳毅將軍在樹下和隔壁廂房裡忙碌的身影。
沿著華埠鎮解放路一直走,快到90號附近,轉個彎就能看到一座院子,這棵意義非凡的香泡樹就在院裡頭,茂盛得遮住了大半個院子。陳毅將軍當時在這住了近一個月。
1938年2月至4月間,根據中共中央東南分局的部署,南方各省紅軍游擊隊在陳毅、粟裕等率領下,在開化集結組編成新四軍第一、二、三支隊,基本完成了以支隊為單位的組編和團營的構建,為奔赴抗日前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去年4月,這裡正式揭牌為「新四軍集結組編舊址陳列館」,修葺復原陳毅同志當年在這裡生活、工作的場景,記錄展示新四軍第一、二、三支隊當年在這裡集結組編的光輝歷程。
此外,華埠也是抗日名將呂公良將軍的家鄉。呂公良曾任華中抗日總隊第五縱隊司令,安徽界首、河南周口兩地警備司令,暫編十五軍新編二十九師中將師長兼許昌守備司令,曾參加台兒莊戰役、鄂北會戰、贛北戰役、豫中會戰、晉中太谷戰役。1944年5月在河南許昌以身殉國。
華埠街後山公園裡的「七七亭」,就是為了紀念他及當時的抗日將士們而建造的。
打卡網紅地標
華埠老橫街是承載華埠人記憶的地方。
2014年,這條150餘米的老街啟動改造,採用明清風格徽派建築,現已成為華埠鎮一條具有標誌性的商業文化步行街。
2017年12月,開化通火車,位於華埠鎮葉溪村的開化火車站也同步啟動,高鐵新城的計劃由此鋪開。
下一步杭衢高鐵建成後,還為華埠發展帶來更大機遇。
走不厭的彩虹橋、新啟用的火車站,再加上藏在街頭巷尾地道的華埠味道,比如念念不忘的炒粉干、公務員燒餅、網紅大餅、華埠氣糕……吸引了不少開化人專程前去品嘗。
除此之外,華埠還是國家主體功能區、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示範區建設規劃中的產城集聚區,經濟總量占全縣三分之二,主要有新安、朝陽、楊村三大片區,培育出華康藥業、七一電器等一批知名企業,逐步形成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食品醫藥、輕工機械五大主導產業。
馬金溪、池淮港、龍山港、馬尪溪四溪在此匯流,205國道、17省道,和正在建設的351國道在此交匯,黃衢南、杭新景兩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華埠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加快集鎮建設步伐,先後完成污水處理廠、城區截污納管、街景改造、生態停車場、生態公廁等一批民生保障項目,城市功能漸趨完善,城市框架不斷拉大。
2019年,聚焦「民心」所向,堅決打贏電動車專項整治攻堅戰,處置近2000輛電動三、四輪車,徹底解決困擾華埠多年的「紅頭蒼蠅」問題。
70年以來,華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70年前,這裡布滿了以船運、竹運、木運和捕魚為生的「船上人」。如今修建起了彩虹橋、開通了公交車、建起了火車站,交通出行更加方便了。
70年前,方誌敏、陳毅、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留下戰鬥足跡。如今,你還可以在「新四軍集結組編舊址陳列館」,感受紅色革命精神。
70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鎮。如今,環境實現大變樣,成為一座令人嚮往的生態美城,入選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回望歷史,華埠一路櫛風沐雨,從歲月中走來。
關於華埠,你肯定有很多想和我們分享的,留言寫下,
讓更多的人認識不一樣的華埠~
文字/汪宇露
圖片/歷史資料圖
編輯/鄭智岑
監製/汪開明
來源/開化新聞網,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就知道你「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SQS5WmwBUcHTFCnfNBI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