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怕參加活動的女孩
小語自詡為是單純而真誠的人,因此,她很討厭和那些性格強勢或者愛耍點小聰明的同學來往。一直以來,小語的朋友,也基本上是和她一樣簡單而「沒心眼」的人。
但去年暑假,小語參加了一個夏令營,那裡沒有熟悉的朋友,新結實的幾個同學,都顯得很精明,同時也很喜歡競爭,這一切,都讓小語感到很不舒服。
好在有一個孩和自己差不多,也是那種簡單不愛競爭的人,於是,小語和這位女孩成了好朋友,平時吃飯休息只願意和這兩位女孩在一起。
老師經常找小語談話,希望她能與更多的同學交流,但是小語卻不肯。所以,在老師眼裡,小語成了一個比較孤僻的孩子。
後來,小語的那位唯一的好朋友,提前離開了夏令營,小語感到特別孤獨,置身與同學中感覺很不舒服。
從那以後,她真的很怕出去參加活動了。
不進則退的心理舒適區
結合上文中的案例:小語的心理舒適區就是與不愛競爭的同學交往。
但是我們發現,這個舒適的岸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海水有漲潮的時候,你舒適有可能會被淹沒,如果不加以拓展,你的舒適區將越來越小,最終,原本是舒適區的地方會消失,站在原地的你,也會被恐慌和不安困擾。而以前的非舒適區,則會更令你感到不安和恐慌。
就如同小語她試圖原地踏步,躲避風險,而隨著事態的發展,她並沒有辦法保持原有的安寧與舒適,比如,她唯一的好朋友離開夏令營後,她就非常孤獨了;而且,現在,她變得不敢去參加外面的活動了。
因此,我們可以說,心理舒適區遵循著不進則退的原則,只有不斷地拓展,突破自己的恐懼,增加自己的適應性,才能保留舒適區,進而感覺踏實和安定。
拓展舒適區的四種方法
讓孩子學會感謝不安:遇到陌生人我們會感到不安,面對新學校我們會感到不安,處於新環境我們也會感覺不安……讓孩子明白,不安雖然讓我們不是那麼舒服,但卻是我們獲得成長和突破的契機。因此,面對不安,鼓勵孩子先問問自己,它會給我們帶來成長嗎?然後在內心中對能給自己帶來成長的不安真誠地說謝謝,然後接受這種不安,帶著不安去朝向自己的既定目標。孩子會發現,用不了多久,這種不安不見了。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成功地拓展了自己的舒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