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生都會問胃食管反流患者的情緒狀態?

2019-08-20     胃反流冀醫生

前段時間,我們的患者朋友看到我發的「情緒致病」科普文章後,專程私信我,給我講述了他的反流經歷:「陳女士的孩子前段時間要考高中,為了能讓孩子中考成績提高,進好一點的省重點高中,陳女士可謂是給孩子報了各種培訓班,甚至夫妻親自上陣,天天督促孩子加班加點寫作業,但孩子成績始終不見提高,這讓望子成龍心切的陳女士天天心情不好,總是生氣,3月份便開始每日出現噯氣打嗝、上腹脹痛、咽部異物感等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症狀。期間到消化內科做了檢查,並未發現明顯器質性病變。開了些藥吃,但效果不佳,症狀不能緩解。一直到了今年7月份孩子順利進了重高,陳女士的心情好了一大截,症狀居然才有所緩解。」


上面這位患者的親身經歷,正常人身心狀態下,胃和腸在消化系統自己的神經系統管理下自主執行進食、消化吸收和廢物排放的功能。心情好,胃口就好,同理胃口好的人,常常心情也會不太差。應該說相比較於其他民族,我們中國人,尤為敏銳的注意到了胃與人情緒的關係。你看,現在很多地方,開口打招呼問的是「您吃了嗎?」,其實還要一個引申意思,「你心情怎麼樣啊?」

我們人的胃就像一個食品加工廠,把吃進去的食物進行研磨、消化,變成一個個細小的食糜,通過幽門送入小腸。在胃的加工過程中,有胃的物理作用,如胃體的蠕動和研磨,也有胃的化學作用,如通過胃液來消化食物。就拿胃食管反流病來舉例:精神緊張、情緒激動,會引發胃酸分泌增加、消化酶分泌減少和排泌異常,引起胃腸運動不協調,出現消化不良症狀。


現代人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快、精神負擔重,處在身體、情緒的雙重亞健康狀態下,長此以往,就更容易引發胃腸道功能障礙和疾病了。近年來,醫學界推崇的「生物-心理-社會」的醫療模式為功能、神經性胃腸病提供了具有整體觀念的治療模式。醫生在診治功能性胃腸病患者時,除了要了解其消化道軀體症狀外,還要了解其有無引發胃腸不適的心理、社會因素。


我接觸的一些患者在治病上是存在心理負擔的,大家也會經常聽到我對患者詢問最近情緒怎麼樣,有沒有什麼自己天天牽腸掛肚的事情。如果我可以疏通患者的心理,就儘量會調整好患者的心態,以便能給予恰當的處理。#清風計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L9CwWwBJleJMoPMRL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