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古器幾度塵泥,敢問國人誰識寶

2019-10-29     文藏

一隻碩大精美的青銅盤放在國家博物館的古代展廳中央,曲飾龍蟠,青光泛彩,參觀的人有的說是酒缸、有的說是浴盆,然而這件東西發現時是作為陝西寶雞農婦家裡的一隻豬槽。

清代道光年間一位常州進士徐燮鈞,任陝西眉縣知縣,一次經過此婦門前,無意一瞥,見銅青古繡,銘文雄勁,頓時大驚,以隨身攜帶的銀子同農民作交易,換回銅盤;之後徐氏告老還鄉,盤子也隨身帶回家鄉常州。

然而徐氏還沒來得及真正了解銅盤的價值,適逢太平天國掃蕩江南,占領常州,徐氏家產被洗劫一空;然而太平軍畢竟是草莽出身,並無青銅古器方面的知識,銅盤再一次淪沒塵泥之中,搬到護王陳坤書府里當作馬槽使用。

劉銘傳

所幸太平天國基業短祚,不久曾國藩即率湘、淮勁勇糜集蘇常,兩鎮紛紛光復,1864年駐守常州的淮軍將領劉銘傳深夜讀書,聽到馬扣銅環之聲,起而探訪,再一次經歷了這傳奇的驚天發現;之後劉銘傳將其帶回老家合肥,延請飽學之士解讀銘文,終於確定其為西周重器、傳世珍寶,定名「虢季子白盤」,秘藏府內。

1937年「七七事變」後,合肥淪陷,日軍入侵,搜羅國內古物,虢季子白盤作為重寶,為日人垂涎,面對家國巨變,日軍兇殘,劉氏後人知不能免,遂將銅盤重新入土,深埋地下,而後舉家外遷,以避戰亂。電影《圩堡槍聲》便是講的這一段故事。

盤內銘文

1949年合肥解放,劉銘傳的第四世傳人劉肅曾先生終於感到虢季子白盤出世的時機已到,帶領家人挖開歷經十四年的封土,令虢盤重見天日,並毅然將其捐獻給國家。1950年1月,虢季子白盤首先在合肥古教弩台公展,隨後,劉肅曾護送大盤進京,3月3日在北海公園舉辦特展,郭沫若揮毫賦詩一首:「虢盤獻公家,歸諸天下有。獨樂易眾樂,寶傳永不朽。省卻常操心,為之幾折首。卓卓劉君名,傳頌婦孺口。可賀孰逾此?壽君一杯酒」。

虢季子白盤紀念郵票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幾千年前孔夫子之論,予人深思,國之重器,幾經輾轉,幾度家國巨變,人事滄桑,終於安然存放一地,供國人瞻仰,由來不易,我輩當珍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BpKGG4BMH2_cNUgC9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