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定一生?未必,學習「生活態度取向」訓練法,優秀父母這樣做

2019-08-04     沐媽育兒

貝貝媽媽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對朋友們有求必應,對孩子也是耐心十足,從來沒見過她對貝貝發脾氣。可是貝貝卻不怎麼把她的話當回事,反而更聽爸爸的話,爸爸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嚴格。為此貝貝媽媽也無可奈何,她說:我只想孩子在愛的環境里長大,他快樂就好。

看來,貝貝心裡應該早已區分出爸爸和媽媽的不同:媽媽好說話,所以媽媽這裡不會遇到什麼「危險」,爸爸不好說話,就要多多關注爸爸的發出的信號,避免遇到「危險」。

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管教方式的差異,會對孩子帶來不同程度的多面影響。在一個家庭,是什麼引起這樣的現象的呢?

以色列心理學家尼拉•凱弗的「生活態度取向」理論,重點討論的就是大人抉擇和行為是如何影響孩子的。

一,什麼是生活態度取向?

生活態度取向並不描述你是誰,它們代表著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種方式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決定。

每個人都會形成一種基本生活態度取向,它是在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收到威脅或者不安全時所採取的行為;同時也會形成次級生活態度取向,它是在有安全感時所採取的行為。

例如上文提及的安安,對爸爸就是感到不安全時所表現出的態度取向,是取悅型,對媽媽的反應是感到安全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取向,是安逸型。除了這兩個類型,還有控制型力爭優秀型

二,4種不同的生活態度取向,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人生影響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3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會根據所處的環境,去爭取更多對自己友好的、有利的局面。其實,這都是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相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累了大量潛意識的決定,這些決定共同形成了孩子的生活態度取向。4種不同類型的孩子,分別在性格發展的過程中,會對人生帶來哪些不同的影響呢?

1,安逸型的孩子喜歡尋求他人的關照,不喜歡面對競爭和壓力,遇到安排的事情,怎麼容易就怎麼做。

上了小學就會發現,每個班級都會有安逸型的孩子,他們很佛性,不爭不搶,考試成績只要不觸及紅線就萬事大吉。小學跟幼兒園不一樣,成績其實是對孩子的適應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一個檢測,對成績沒有積極意識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的發展自己的才智,學習效率低下,不太容易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因此也會對學習逐漸失去耐心,導致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成長。

安逸型孩子的優點是性格隨和,容易滿足,成年後一般為人圓熟,富有同情心。只要生活過得去,這類孩子往往都會墨守陳規的過日子。

2,控制型的孩子喜歡做「老大」,希望別人能聽自己的,不喜歡被批評,討厭被羞辱。

上司的兒子安安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小孩,生長在國外,父母都是上層社會的精英人士,從小就在家庭有序的規劃中成長。安安是非常有主見的男孩,不僅僅學業優秀,業餘愛好電競遊戲主播也經營得很出色,有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粉絲,10歲就獨自飛去美國參加少兒軍事夏令營。上司前不久回國,在會議休息的時間裡分享兒子對未來的規劃,說要去高盛工作。小小年紀,就知道掌控自己的人生。

控制型的孩子的優點是有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做事高效率,具備堅持不懈的精神,懂得遵守規則,成年後往往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狀態,但是缺乏創造力,面對不一致的意見時可能會容易引起衝動,往往會因為太過強勢而讓他人不敢太過靠近。

3,取悅型的孩子喜歡討好他人,要麼要求別人認可,要麼博取別人憐憫,害怕被拒絕,被拋棄,不喜歡與人爭吵。

同事小陳2年前跟前夫離婚,獨自撫養女兒鑫鑫,五一假期我們約著帶孩子一起出遊,鑫鑫乖巧懂事,吃飯的時候會主動幫媽媽盛飯,在景區路過小商店也是先看看媽媽,小陳問她要不要帶個挑個自己喜歡的玩具做紀念品,鑫鑫說:「媽媽,你覺得哪個好我就買哪個,你喜歡的我就很喜歡」。當時我真的打內心裡心疼孩子,察言觀色的早熟,看起來媽媽是很省心了,孩子真的就沒有一點點難過的時候嗎?

取悅型的孩子的優點是為人友善謙和,體諒他人,成年後往往會被周圍的人稱讚情商很高,明星林志玲就是取悅型。但是,很多時候會因為太過於關注他人而不注重自己的需求,導致自己的情感缺失,會活得內心比較辛苦。

4,力爭優秀型的孩子喜歡比他人做的好,讓自己一直擁有競爭力,不喜歡做無關緊要沒有意義的事情。

外甥女珂珂剛剛小升初結束,是班上的班長,學習好,人緣也超好,老師和同學都喜歡她。這孩子在幼兒園啟蒙時,學了什麼回來都會在家裡教給爸媽再感受一遍,上了小學後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字要寫得像書法老師那樣好,英語數學比賽要得一等獎,是個精力充沛正能量滿滿的小孩。去年暑假我們一起去青島,外甥女告訴我她的目標是去北大清華。那時候還是一個小學5年級的學生,目標明確,志向遠大。

力爭優秀型的孩子的優點是懂得對自己和他人負責,有見識,有毅力,目標明確。各方面都想取得很好的結果,把自己鍛鍊成了全能人,往往因為要求太高而讓自己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成年後可能就是個優秀的工作狂,私人生活的時間會大大減少。

所以,通過了解四類不同生活態度取向的孩子,父母是可以大致預測孩子成年後的生活狀態的。當孩子們感知他們的世界,不斷的做出決定,在這一過程中性格取向就形成了。幼年時的決定造成的結果影響著未來,想想我們每個人一生行為的藍圖原來是在3歲時就開始繪製的,會不會感到很吃驚?

三,生活態度取向如此重要,父母該如何引導幼童時期的孩子的性格發展呢?我們從3個方面來提供解決方案。

1,父母需要了解自己、了解孩子。

父母分析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父母的性格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塑造。父愛母愛的本質,就是對孩子的心理關懷和積極心理的影響。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成功的生活需要大部分時間的樂觀和偶爾的悲觀。輕度的悲觀是我們在做事之前三思,不會做出愚蠢的決定;樂觀使我們得生活有夢想,有計劃,有未來。

了解孩子,就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去做嘗試。比如:同事張姐的女兒甜甜就是力爭優秀型的孩子,父母首先應該了解到,這個類型的小孩很容易進入到一種錯誤的情緒中去,如果覺得自己不是出類拔萃,那麼就是不夠好,一旦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次數多了,就會覺得自己無能。張姐很多時候就不理解為什麼女兒總是對自己灰心,總是跟甜甜說只要繼續努力就會做得更好,結果一點用都沒,其實這就是錯誤的鼓勵方式,只會讓甜甜覺得自己更加無能。張姐應該及時調整自己對孩子的要求,幫助孩子重建信心。

2,父母需要根據不同的生活態度取向調整養育方法。

•對於安逸型的孩子,開始建立日常慣例,設立目標,如果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對,協助解決問題。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和毅力。

•對於控制型的孩子,父母要學會放手,給孩子提供多個選擇的機會,有必要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做決定。幫助孩子學會與人合作。

•對於取悅型的孩子,父母需要多花一點心思,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給予和接受,讓孩子懂得愛人先愛己。

•對於力爭優秀型的孩子,父母要允許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告訴孩子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學會勞逸結合。

3,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繪製人生藍圖。

孩子的興趣、夢想都是在他們成長過程中體現的,如果父母和孩子有著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就會樂於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父母了解孩子越多,自然也能反饋給孩子越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橋樑是繪製人生藍圖的堅實基礎。人生藍圖就是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在繪製它的過程中,會給自己提供修正的機會,讓自己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

在《和孩子一起設計人生》的這本書里有提到,親子設計的6大核心理念:發現優勢,增強信心,激發動機,提高成績,提升素質,優化人格。

當然,做親子藍圖要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來。在3-5歲的時候,主要是發掘孩子的興趣愛好,開始帶著夢想起飛步入童年,爸爸媽媽和孩子的1年2年3年的小夢想寫下來,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可以說每年用自己的作品開個小畫展,邀請朋友們一起見證寶寶的小目標實現。6歲後步入小學,可以有文化學習,特長培養以及生活實踐,按年度做小學階段的藍圖。

朋友馬老師在大學任教,女兒萱萱是在國外留學期間出生的。馬老師在萱萱3歲的時候就開始一起規劃小生活,比如跟媽媽學習做簡單的烘焙,平時是隨機分享給小朋友,聖誕節的時候會邀請朋友們來家裡聚會,在媽媽的協助下做出自己創意的烘焙作品,介紹自己的製作過程,請大家品嘗並給與誠懇的點評,為自己一年的學習小成果畫一個漂亮的句號。馬老師夫婦在這個引導的過程中,帶領萱萱感受生活,體驗手工的樂趣,發掘創意的點子,贏得朋友的友誼,幼兒階段的一年一規劃,有頭有尾,也讓萱萱收穫了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達成目標後成就感。萱萱在6歲回國上小學,語文很快就跟上了班級的進度,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是同學們民主選舉出來的班長。

"生活態度取向"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家庭內訓,它可以幫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當我們學著克服困難,把缺點變成優點時,能收穫的認知就越來越多,成長也會越來越令人鼓舞。孩子的未來,會通過父母付出的時間和耐心,幫助他們走向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RBDsYGwBUcHTFCnfg4P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