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分鐘短片刷屏朋友圈:孩子這一生,什麼最重要?

2019-10-31     名校課堂

01

看了一支獲獎無數的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先生感觸頗深。

短片的主人公是個小男孩,名叫Paste,他並不像「別人家的孩子」那麼乖:

他會在上學路上,跟著路邊的小提琴聲手舞足蹈;

8分鐘短片刷屏朋友圈:孩子這一生,什麼最重要?

圖片來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也會在老師要求他寫ABCD的時候,憑空在作業本上加入不少的色彩和花邊圖案;

8分鐘短片刷屏朋友圈:孩子這一生,什麼最重要?

圖片來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更會不分場合時候,總是興致勃勃地遞上奇奇怪怪的塗鴉;

圖片來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

大家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總想著讓Paste變得乖一點、更乖一點。

可那然後呢?

在眾人的干預之下,Paste逐漸變得鬱鬱寡歡。他不再喜歡塗鴉,不再熱愛奔跑,只是機械地重複著ABCD的簡單寫法,再也找不到那份與生俱來的童真。

圖片來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就連身上的顏色,都變得蒼白無比,缺失了那麼一份勃勃生機。

圖片來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當父親終於意識到這一點,跑回去找街角拉小提琴的人時,卻發現演奏家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而Paste終於和他的名字一樣,淪為了一個徹徹底底的「粘貼人」。

圖片來源:西班牙教育短片《Alike》

視頻只有短短8分鐘,卻引起了無數人的深思。

為人父母的,總想把孩子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然而,我們想要的「聽話」就真的好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其實,若是你仔細看看,就會發現,孩子本來的樣子,已經很好了:

他不會在乎世俗的目光,只想跟著音樂聲跳舞,活得天真爛漫;

他將自己眼中的世界,不加掩飾地畫下來,每一筆都充滿單純和童真;

他沒有太多複雜的心眼和思慮,只要喜歡,只要愛,就要肆意表達出來;

……

這些與生俱來的美好天性,才是孩子身上真正寶貴的東西,不應該遭到別人的束縛。

02

世界上從來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更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孩子。

與其讓孩子活成複製粘貼的零件,倒不如讓他自由生長,保留那份天生的美好。

記得之前到朋友Annie家裡做客時,她正陪著兒子西西畫畫。

我在旁邊看了半天,也沒琢磨出來畫的是個什麼東西——

說魚不是魚,說鳥不是鳥,要說「四不像」還算是差不多。而且,西西還老拿著蠟筆用力塗,硬生生廢掉了好幾張紙。

不過,正當我準備動手教西西「魚不會長腳,海也不是灰色」時,朋友卻用眼色制止了我。

只見她耐心地陪著兒子說著話,這才引導出畫作背後的真相:

原來,西西覺得媽媽上班要花很長的時間,所以,想畫一架飛得很快的宇宙船,讓媽媽可以不用那麼辛苦,每天都能快快地回到家。

朋友高興得不得了,樂呵呵地把畫拿畫框裝裱好,掛在客廳的牆面上。

也是,在這種時候,有誰會不被孩子與生俱來的美好打動?

先生想起最近看過的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裡面的北歐媽媽們和Annie一樣,從不限制孩子的天性,而是陪著孩子無拘無束地長大:

她們不在乎孩子的畫好不好看,而是一直鼓勵孩子在畫里自由地表達自己;

圖片來源: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她們選擇讓孩子自己觀察、觸摸、嗅聞大自然,而不急著給出標準答案;

圖片來源: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她們從不限制孩子的活動範圍,而是經常帶孩子逛博物館、美術館,去探索全世界的美;

圖片來源: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她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天賦,並不逼迫他們成為指定的樣子;

圖片來源: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

在那裡,沒有競爭,沒有規矩,沒有千篇一律,有的只是純粹的愛和自由。

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紛紛活出了他們自己。

當聊到以後要做什麼,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程式設計師、運動員、甚至是留在北極圈裡養馴鹿……

圖片來源: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無論回答是什麼,她們臉上總是寫著坦然與自信。

因為,這個不是大人灌輸的結果,他們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知道自己想要去做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們相信:

只要遵從本心、自己喜歡就好。

就像紀伯倫所說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充滿渴望的生命。他們因你而生,卻並非為你而來。」

若是你能用心去聽聽孩子在想什麼,或許就能發現,藏在他們可愛外表下的,是專屬於他們自己再美好不過的心靈和品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i_aIm4BMH2_cNUgOSb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