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的米切爾·雷斯尼克教授曾將學生分為A型學生和X型學生。
A型學生一切喜歡按部就班,成績很好,不願意出格,在中國歷來被稱為好孩子典範,他們的成績往往都是A。
X型學生卻是喜歡冒險,喜歡嘗試新鮮事物,他們的腦洞很大,往往調皮搗蛋,不按常規出牌,也經常會被當做不聽話的「壞」孩子。
判斷孩子是A型思維還是X型思維,有一個很簡單的小遊戲,就是桌子上一杯水,一張紙和一支筆,讓孩子們做到:如何讓一個陌生人知道這杯水是有毒的?
A型孩子就會用筆寫上「no」,貼在杯子上,或者畫上一個大×,表示不可以;
而X型思維的孩子卻可能直接把筆折斷或者把紙團成一團,放在水杯里,這樣誰都不會再喝了。
多半會選擇A型思維的行為,因為準備的筆和紙都很容易將孩子帶入到讓他用筆去寫在紙上的導向思維。當面臨一個新的問題時,我們通常都試圖用已經準備好的解決方案,或者是有相關經驗的方案來處理問題。探索,嘗試新的東西,可能會導致一個不尋常的想法,一個不太明顯的解決方案,一個新的知識。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浪費時間思考一些可能永遠無法實現的漫想,學齡前兒童更喜歡去漫無目的地想像。因為,他們沒有固定的框框。
但在實際生活中,X型孩子長久以來其實一直被打壓。因為他們本身所突出的創造力往往會讓他們顯得另類,不被大眾所接受。
這些都是抹殺孩子創造力的行為,或許是無意間的,但對孩子的傷害卻是真實存在的。
可以根據以下五種表現做出判斷:
1、調皮——色彩運用豐富
可千萬不能小看了這些稚氣十足的塗鴉,這些都是孩子智慧火花的產物,只不過受限於技巧而無法像大人一樣表達,但這些都是創造的源泉。
2、發問——問題天馬行空
有創造力的孩子思想會異常地活躍,有發散思維,通常會提出很多連大人都覺得不可能的問題,並且會不停地提出更多問題,讓大人都招架不住。
3、敏感——觀察細緻入微
一點小事就不開心,鬧情緒,但這類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超強的觀察力,很細緻、很微小的變化都能輕易覺察。
4、好動——運用實驗檢驗想法
這類的孩子在大人眼中就是什麼多手多腳,什麼都要去碰一下,其實他們只是用自己特別的方式去檢驗心中的想法。
或許有些家長會覺得,啊呀,我的孩子一個條件都不符合。天生就沒有創造力,無法學會,也沒法教,算了吧!但這個結論未免下得太早。
1.父母少用控制型語言,多用平等型語言
2.少用閉合型語言,多用發散型語言
3.少用堵截型語言,多用追問型語言
4.少用打擊型語言,多用啟髮型語言
小孩子在出生以及成長過程中,往往最初都是X型思維,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創造力卻不斷地被打擊,磨平,到最後也就變成了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很多甚至是只要不出錯就好,也就成了A型思維的孩子,但是以後人工智慧化的時代,更多人才應該是需要具有X型思維的人才,也更有可能是領導型人才。
為了幫助更多年輕人成為創造型思考者,Mitchel教授根據MIT媒體實驗室的多年研究經驗,提出了培養創造力的「4P」學習法:項目(Project)、熱情(Passion)、同伴(Peers)和遊戲(Play)。
而編程正是一種符合4P學習法,讓孩子進行自我表達,培養創造力非常好的方法。
當孩子在進行Scratch項目創作時,會從一個模糊的概念開始去建立一個原型,通過實踐、調試、改進、分享,不斷加深對項目的理解。
在項目創作的過程中,孩子將自己的知識和創意,通過新的媒介如音頻、視頻甚至人機互動的方式等多感官組織呈現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從而理解學習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