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攝於北京恭王府
恭王府,自清代乾隆年間始建,歷經三次易主;滿清王朝覆滅後,曾先後歸於西什庫教堂和輔仁大學;解放後,在周恩來總理的深切關注與諄諄指示下,前後耗時28年,終於完成規模恢宏、耗資巨製的搬遷騰退和修繕復原工作,並於2008年實現全面對外開放。
說起恭王府的由來,正所謂,「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恭王府最早曾是清朝權臣和珅所建私宅;嘉慶年間,清帝將和珅革職抄家後,宅邸西側贈予嘉慶胞弟永璘,府邸東側仍由下嫁和珅家的和孝公主及其額駙居住;咸豐年間,府邸則改賜恭親王奕訢,自此方易名為「恭王府」。自宅邸建立至帝制結束,恭王府前後歷經百餘年,承載了極其厚重繁雜的清代歷史,以及深沉豐富的王府文化。恭王府是迄今為止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親王府邸,也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王府文化博物館。
恭王府三面環水,西望西山,是一塊位於「龍脈」之上的風水寶地。整座建築分為南端府邸和北側花園兩大部分,府邸富麗堂皇,花園精巧秀麗。其中,南端的府邸部分是由中、東、西三路外加配殿組成的多進四合院。中路在兩層宮門後,依次建銀安殿、嘉禧堂、嘉樂堂;東路分別為薈今堂、趣園、多福軒、樂道堂等;西路則依序為快雪齋、茗園、葆光室、天香庭院等;府邸最深處為一處寬為156米的兩層後罩樓,開窗88扇,房間「99間半」。府邸與花園通過一扇雕花精緻的西洋門所貫穿連接,為祈求風水,其間穿插兩間小型的龍王廟和山神廟。花園部分面積與府邸相當,東側分設沁秋亭、垂青樾、竹子院、牡丹園、怡神所、聽雨軒、梧桐院等以草木花卉命名的觀景庭院,中部在獨樂峰和蝠池掩映下,自南向北依次為明道齋、棣華軒、安善堂、福字碑、邀月台和蝠廳;而西側則是以湖心亭為核心的山水景觀。恭王府,建築規制堪比故宮,建築風格樣式繁多,建築空間變幻空靈,建築技藝精湛高超,均史無前例。難怪權臣和珅被嘉慶革職時,單因府邸僭越,即被冠以十數奢靡之罪名。
如今,恭王府內多處宅院已被因地制宜的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館,展覽著精美的鐘表珍寶、京劇臉譜、文房四寶、多彩風箏、核雕藝術,以及珍貴的歷史照片、王府家譜、紅樓文化,乃至百花齊放、時尚多元的現代藝術,無不彰顯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雋永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審美藝術。
- END -
感謝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