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咖啡,會上癮嗎?

2020-09-09   咖啡文化

原標題:每天喝咖啡,會上癮嗎?

每天起床第一句,請給我來杯coffee!每次多吃一粒米,來杯coffee解解膩!不管是朝五晚九的上班族,還是廢寢忘食的學生黨,咖啡在人們的生活中都占據了「好朋友,一起走」的重要戰略地位。咖啡因,已經讓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在不知不覺中成癮。

咖啡因成癮,你以為只是在上下眼皮瘋狂打架的時候,很想喝一杯咖啡滿足自己的味蕾那麼簡單嗎?

No No No!

無論是絲滑可口的奶茶、口味清爽的果茶、隨身攜帶的維生素咀嚼片,還是和朋友們一起分享的巧克力棒、果膠條,又或是讓你瞬間脈動起來的各式街頭飲品,都會讓人慾罷不能。

咖啡因究竟是什麼?

咖啡因,一種針狀的結晶體,有時候也呈白色的粉末形態,是從生長在低緯度中海拔地區的植物葉子或種子中萃取出來的一種生物鹼,氣味上沒有臭味,味道嘗起來有些苦,化學家將此物質視為甲基化的黃嘌呤。咖啡因最早與其他生物鹼小夥伴顯現出的最大不同,是被作為「殺蟲劑」,從而防止害蟲侵蝕它們的寄主植物。

適量的咖啡因,會增加肌肉的效能,提升多巴胺水平,進而有提升情緒、減少疲勞的效果。咖啡因還被用來治療早產嬰兒的呼吸中止症,緩解偏頭痛,還常用於非處方止痛藥,幫助節食者瘦身,幫助宿醉者清醒,堪稱是愛酒人士的良藥,吃貨們的福音!《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研究發現,抑鬱症的風險也會隨著攝取咖啡因的咖啡增多而減少。這麼說來,咖啡因似乎非常值得我們上癮。

咖啡因是如何讓我們上癮的?

一般來說,如果每天喝2-3杯星巴克煮咖啡(600mg咖啡因,約6-10杯速溶咖啡),一至兩周就可能成癮;而如果每天喝1杯速溶咖啡或者1L可樂(100mg咖啡因),時間長了也可能成癮。

咖啡因一般通過以下三個方面活躍於我們的身體和大腦,讓我們成癮。

生理影響

我們大腦中有一種化學物質——腺苷,它會在身體感到疲憊的時候發出紅色預警,警告我們身體需要休息。但咖啡因這個調皮的小小分子可以靈活的穿過腦血管障礙,阻斷腺苷這個神經傳導物質的再吸收。就是這個小伎倆,讓受體沒法和腺苷相結合發出身體疲憊的信號,我們就會一直保持精神抖擻的狀態。

心理強化

咖啡因讓人上癮的另一個原因是心理「強化」反應。舉個栗子,當某一天你在特別疲憊勞累的時候喝了一杯咖啡,突然之間,你覺得整個人仿佛瞬間打通任督二脈,那之後你一定會再買來喝。你以為你喝咖啡的習慣要歸因於咖啡的風味,或者你只是享受一邊舒適喝咖啡一邊清爽工作的狀態,但其實咖啡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作用於你的心理意識,讓你無法自拔。

耐受性增加

」耐受性「不難理解,咖啡因會壓制腺苷感受器,一個長期飲用咖啡的人,腺苷的影響會增加,造成神經系統認為細胞需要更多腺苷感受器,從而增加腺苷感受器的數量。因此,之前一杯咖啡帶給你的愉悅感,隨著「耐受性」的增加,可能需要兩杯才行。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時候細胞們的反射弧可能比腿還要長。

咖啡因上癮了怎麼辦?

咖啡因上癮的影響

俗話說得好:「咖啡一時爽,事後火葬場。」對於咖啡因上癮的人,如果攝入咖啡因不足,就更容易疲勞、頭暈,常常還伴隨著頭疼。但是醫學界普遍認為,比起古柯鹼、尼古丁和鴉片等其他上癮性更強的「國家高度警戒通緝型人犯」,適度的咖啡因更像是個小打小鬧的孩子,屬於白色上癮粉末家族中的老么。它對人的健康危害並不大,而且這些症狀可以通過攝入咖啡因迅速並有效地緩解。

咖啡因如何戒斷?

如果你下定決心要戒斷咖啡因,就好像讓一個每頓都吃肉的吃貨突然只吃蔬菜,也是有一定難度的。頭痛、疲勞、焦躁、情緒低落、噁心、肌肉疼痛以及對咖啡因的渴求等症狀在停用咖啡因後第一天或第二天最為明顯,接著會逐漸緩和。

美國企業研究院研究認為,持續服用小劑量的咖啡,進而停止服用就可以達到戒癮的目的(這跟戒毒可不就是一樣一樣的嘛)。

咖啡因的戒斷期因人而異,有的需要2天,有的需要一到兩周。

戒斷咖啡因有以下常見方法:

1.減少咖啡因攝入量。閱讀咖啡因含量標籤,每日逐步減少攝入量,降低咖啡因依賴度。

2.選擇無咖啡因的咖啡或飲料代替咖啡因商品。

3.選擇吃點東西或者小睡一會兒,代替咖啡因對身體帶來的刺激作用。

4.多喝熱水,早睡早起,減少痛經……好像有哪裡不對,重來!

保持水分需求。用水或果汁保證水分,而非通過喝咖啡來解決口渴問題。(當然喝咖啡在某些方面來說對於女性朋友來說的確危害很大,所以要多多注意哦)

所以,那些戒不掉咖啡的人,到底是因為咖啡因成癮or只是單純的咖啡真愛粉呢?

文源自世《瘋狂咖啡因》,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