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時期的文藝作品,留下的是記憶,更是對後人的警示

2020-02-21     手望Sowarm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自然災害、戰爭與瘟疫向來是最令人感到恐慌與無助的苦難。


自然災害是天災,戰爭是人禍,而瘟疫則往往介於這兩者之間——既有大自然本就存在的病毒因素,又因人類的種種「作死」而傳播。


面對苦難,藝術似乎很乏力。一個藝術家面對洪水、軍隊或者瘟疫,他能做什麼呢?數千年來藝術家們給出了各自的答案:記錄,思考與警示。如果說醫者、救援隊與科學家是直面苦難的衝鋒者,那麼藝術家或許能扮演一個記錄者。


《鍾南山院士肖像》 彭華競畫作


這個角色也是有其重要價值的。事實證明,歷史上抗疫時期留下的大量文藝作品,不僅僅是作為一段苦難史的紀念,更是對後人最直觀的警示。


我們都知道,在文藝復興之前,西方藝術只講宗教不談人性。16世紀的義大利畫家丁托列托(Tintoretto),是與提香、委羅內塞並稱為威尼斯畫派三傑的偉大藝術家。


1549年,他畫下作品《聖洛克治癒瘟疫》。這是一幅誕生於藝術將要脫出宗教枷鎖時期的油畫,儘管它仍然是一幅宗教畫,我們卻已可明晰窺見其中的「人性」意味。


《聖洛克治癒瘟疫》(St. Roch Healing the Plague-Stricken)


這幅畫作中,主角當然還是畫面中心頭頂光環的聖洛克(Saint Roch)。他作為義大利天主教的聖徒,可算是西方宗教故事中的「送瘟神」。這幅畫描繪的正是聖洛克治癒瘟疫患者的情節。


與以往古典主義宗教畫最大的區別在於,丁托列托不再以宗教人物為唯一的表現主體來讓他們充滿整個畫面。我們觀看這幅畫,第一時間的注意力甚至不一定在主角聖洛克身上。


畫家讓畫面兩側的病患置身於觀者的最近端,並給予大量的筆畫來刻畫他們。不管這是一個有意的安排還是無心之舉,給予現代欣賞者最大震撼的肯定不是看不清神情的聖洛克,而是這些不管是肢體動作還是神情都傳達出極大痛苦的病患。


我們與災難抗爭的第一步,往往便是察覺到它們帶給人們的痛苦。


《傷別離》 張鴻亮畫作


1562年,以鄉民生活畫作出名的荷蘭畫家老彼得·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畫出了一幅讓他名留藝術史的大作——《死亡的勝利》(The Triumph of Death)。


畫作中從遠方蔓延而來的骷髏軍隊仿佛無窮無盡,它們在一片荒涼與混亂的土地上肆意虐殺人類。人們要麼惶恐地逃竄,要麼鼓起勇氣嘗試反擊,然而一切都是徒勞的,從農民到國王與主教都擺脫不了死亡的陰影籠罩。


《死亡的勝利》(The Triumph of Death)


這幅畫作展示的正是16世紀中葉瘟疫肆虐時的日常生活。勃魯蓋爾將目光投向無時不刻置身於死神威脅中的人民,刻畫出如此震撼人心的《死亡的勝利》。它既是對中世紀瘟疫時期人們絕望心態的寫照,又是警醒後人時刻警惕疾病的一件藝術品。


一直到18世紀末,西方人仍然生活在各種傳染病不時襲來的陰影之中。


1798-1800年間,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大師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創作了這幅《瘟疫醫院》。


《瘟疫醫院》 戈雅畫作


浪漫主義時期,畫面中的情感更加充沛起來。


戈雅這幅畫作中,無論是陷入黑暗的病人們,還是那扇象徵著希望卻照不亮醫院的窗戶透進來的唯一光線,都有力地表現了藝術家對瘟疫的直接感受——深深的絕望。


《我的祖國·我的人民》 黃永玉2003年畫作


2003年非典疫情,是全體中國人齊心協力打贏的一場戰役。


黃永玉先生當時留下了《我的祖國·我的人民》這樣一幅歌頌醫務人員的中國畫。這幅作品道出了無數親歷者的心聲:感謝當時不顧自身安危晝夜不停奮戰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們,保護下了這個世界無數的人民。


除了傳統畫家,現代藝術家更是積極地參與到對疫情的反思及創作之中。中國現代藝術「四大天王」之一徐冰先生,留下了這樣一個簡單又時刻警醒世人的作品——《空氣的記憶》。


《空氣的記憶》 現代藝術家徐冰作品


2003年4月29日,徐冰在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從北京街頭收集了一瓶空氣。回到工作室,他在瓶身刻上這樣短短的一行字:二〇〇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北京的空氣。


在後來的藝術展中,很多人一開始不知道這個小瓶子是什麼,湊上前去端詳那行小字。而非典事件的親歷者們,在看清字句的一瞬間甚至會條件反射地後退遠離。


這是徐冰這件作品帶給大家的藝術感受——時間可能流逝,但記憶不會遠離,歷史的教訓也不該被遺忘。


然而非典的17年後,相似的故事再次發生了。貪食野味,初期不重視疾病的傳播……我們再次嘗到了不尊重大自然的惡果。如果更多的人能看到這些警示,我們是否本可以避免重蹈覆轍呢?


《中國人活得有氣勢》 黃永玉先生2020年作


已經九十六歲的黃永玉先生,顫顫巍巍地持起十七年前的畫筆,給一線的醫護人員們致以最高的敬意與鼓勵。


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經歷過也戰勝過無數次的艱難險阻。又得益於現代先進醫學的庇護,我們從未失去眾志成城戰勝疫情的信心。


抗疫時期的藝術作品,更是在特殊時期給予我們的人性光輝與溫暖。


《天使的手印》 方亮作品


藝術的力量,不僅僅是我們面對苦難的信心和希望源泉,更應成為每個人與社會反思的敦促者。


看到這些作品的記錄還有藝術家的思考,每個感知到疾病兇險的人,都更應該學會在現實生活中規避危險。學會尊重自然,不讓歷史一次又一次地重演。


參考文獻:

中國科學網 《面對疫情,藝術何為》文/張文靜

中國美術家協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美術家在行動》

無錫市書畫館 《生命的力量——歷史上的經典「抗災」主題系列展》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Q6JDaHABjYh_GJGVZb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