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發電廠的歷史沿革

2020-03-28   青島城市記憶

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德國侵占青島後,1898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在山東擢取了經營鐵路和開採礦山等特權,為了侵略的需要,德國人朴爾斯曼於1898年在今青島市河南路、天津路交叉處建起了簡易廠房,裝兩台50馬力(共75千瓦)柴油引擎發電機發電,供德國軍事設施和機關用電,這便是青島電力之肇始。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德國庫麥爾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在今青島市廣州路3號新建青島電燈廠,裝一台60馬力(44千瓦)發電機發電。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改為德國駐青島官廳辦,將原發電機賣掉,裝170千伏安(136千瓦)蒸汽引擎發電機2台,發電能力272千瓦,供德國兵營、機關用電和向市區供電。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增裝1台410千伏安(328千瓦)蒸汽引擎發電機,總容量750千伏安(600千瓦),是山東最早的電廠。


照片為:青島電燈廠全景,其地址為青島廣州路3號

1914年(民國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侵略者趁帝國主義國家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華侵略的時機,在侵華土地上擴大了對山東的侵略,為擴張掠奪的需要,大力經營電業。1914年日軍接管了德國人辦的青島電燈廠,1915年(民國四年)改名青島發電所,隸屬日本守備軍遞信部,至1922年(民國十一年)該所擴展到4機9爐,發電設備總容量5000千瓦。1916年(民國五年)青島街道照明中的石油燈全部換成電燈。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迫於1922年中日在華盛頓簽訂的《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有關條款,將青島發電所交還中國,中日雙方共同投資,於1923年(民國十二年)成立了膠澳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中方股金占54%,日方股金占46%。1930年(民國十九年)至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該公司在青島發電所增裝2台5000千瓦發電機組,拆賣了原有1台1200千瓦發電機組,至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年底發電設備總容量達到1.38萬千瓦,仍不敷社會各業用電需要,於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10月勘建四方發電所(青島發電廠前身),截至1937年4月,建成2台1.5萬千瓦機組和從青島發電所遷入英國B.T.H製造的1台5000千瓦機組,發電設備總容量達到3.5萬千瓦,全公司發電能力擴增到4.38萬千瓦。

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逼於1922年中日在華盛頓簽訂的《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有關條款,將青島發電所交還中國,中日雙方共同投資,於1923年(民國十二年)成立了膠澳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中方股金占54%,日方股金占46%。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因青島市用電日益增加,原廣州路13,800千瓦仍不夠用,由日本人岡野三井設計堪定於離市區七公理之四方西北海灘填海為基,新建發電所。


1934年日本人準備在四方建廠,為建廠選址繪製的藍圖影印件

1935年11月1日,四方發電所工程告竣工,共裝鍋爐三座,稱1、2、3、號爐(後改稱為5、6、7號爐),於當日11時投入試運行。

1935年12月1日四方發電所正式發電,裝有1台1.5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一部,稱3號機,系日本石川島製造。1936年12月又增裝1.5萬千瓦汽輪發電機一部稱4號發電機。已竣工投入使用。


新建成的汽機房及其設備

1937年6月,廣州路發電所逐漸淘汰,機爐拆遷,將英國BTH製造5000千瓦氣輪機發電機組一部移裝四方發電所。稱為二號機,此時四方發電所總發電量35000千瓦。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裝有三台機組的四方發電所


四方發電所汽機房全貌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開始向山東進攻,因日軍逼進國民黨軍隊撤離青島。12月30日午夜,市當局奉命派人將炸藥 放置2、3、4號發電機軸接處,將設備炸毀,同時將配電盤控制室炸毀。


被炸毀的汽機房及發電機

1938年1月日本人隨軍開進青島,修復四方發電所,由日本芝浦派人就地先修復3號機,隨之將2、4號機送往日本修理。5月1日3號汽輪發電機組修復發電。1940年4月2、4號汽輪發電機先後修復完工。由日本運回本所,陸續安裝,6月開始發電,恢復出力35,000千瓦。

1945年日本投降後,於12月1日,經濟部魯豫區特派員辦公室派專門委員徐一貫,接受委員盧鉞章會同市府張益瑤經理、黃顯桂副經理到廠接管。四方發電所改稱:青島電廠發電所。12月24日南京國民黨政府來電,指派徐一貫為青島電廠廠長。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行政院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派員接管了山東各地電業。同年12月1日四方發電所也被接管,四方發電所改稱「經濟部接管青島電廠發電所」。

1946年11月1日,經濟部接管青島電廠發電所由資源委員會接辦。今日舉行成立儀式,其人士照舊。廠長:徐一貫、總工程師:盧鉞章、四方發電所改為:「行政院資源委員會青島電廠發電所」。

1946年10月發電所員工勵進分會成立。分為總務、福利、進修、體育、樂群五個組。11月辦起了第一期識字班。1948年3月本所識字班改為每日識字。(即在走道上認識字牌,每日寫兩個字供文盲認讀。)


鍋爐控制錶盤


鍋爐工人推爐渣


解放前海水泵房及出線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華東工礦部軍事管制委員會進駐廣州路接管青島電廠,並派軍代表鄧志逵等人進駐四方發電所,稱青島電廠發電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放假兩天,在所部分人員乘彩車隨厂部參加全市大遊行,以示慶祝。青島發電所回到了黨和人民的懷抱。


解放時的廠大門外景

新中國建立後,經歷三年恢復時期,結合大修進行了一些恢復效率的工作,使機、爐設備基本上修復正常。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後,工業生產出現高潮,中央燃料工業部已經考慮到青島電力的發展。1953年12月23日,燃料工業部以(53)燃計字第5448號文決定將天生港電廠訂貨的捷克製造的42噸/時鍋爐調給青島發電廠,工程編號4121,設備編號為9號爐,該工程於1954年10月正式開工至1955年5月安裝竣工。1956年出現了五年計劃中的第三次工業增長高潮。遵循中央關於充分發揮沿海地區工業潛力的方針,對國營工業進行改造和擴建。因此經上級批准,1956年11月在我廠擴建一台6000千瓦汽輪發電機,設備分別為上海汽輪機廠和上海電機廠產品。工程編號為4132,設備編號為5號機,由青島發電廠自行施工,1957年11月建成投產。1957年底,增加發電量6000千瓦,總容量為41000千瓦。

第二個五年計劃開始,1955年燃料工業部批准青島發電廠擴建2台12000千瓦汽輪發電機組和3台75噸/時鍋爐的初步設計,汽機、發電機和鍋爐均為捷克設備,工程編號4101,設備編號為6、7號機,10、11、12號爐。1957年9月1日開工,1958年8月15日6號機、10號爐建成投產,9月10日7號機、11號爐建成投產,12月6日12號爐投產。該發電機組的迅速投入,有力地推動了當時青島工農業生產的局面。

雖然在1958年一年中增加了24000千瓦的發電負荷,但仍滿足不了青島工農業生產的需要。為此,又依靠本廠的力量,成立了基建工程處,在市委大力支持下及全市兄弟單位的支援協作下,安裝了一台國家計劃外,由301兵工廠和生建機械廠自製的6000千瓦汽輪發電機組。本廠職工經過努力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於1959年1月27日竣工發電,廠編號為8號機。

1958年6月16日,水利電力部批准擴建1台12000千瓦和3台25000千瓦機組工程,並確定1台12000千瓦機組不裝爐,3台25000千瓦機組採用中壓機組。1959年8月29日,省局轉發了水利電力部關於分配給青島發電廠1台上海汽輪機廠和上海電機廠製造12000千瓦汽輪發電機組的通知,工程編號1079,廠編號為9號機。由山東省電力工業局設計院設計,我廠自行安裝,1959年8月開工,於12月28日安裝竣工投入運行。

1959年12月4日山東省基本建設委員會來文同意我廠二期工程開工。由水利電力部批准在案,已列入國家1960年計劃。 該工程編號為1001-1工程。該工程初步設計為三機三爐。汽輪機是哈爾濱鍋爐廠製造120噸/時鍋爐。1960年10月24日廠編號為10號機、13號爐安裝竣工,投入運行發電,裝機容量為25000千瓦,汽輪機發電機(即11號機)亦於1960年年底簡易安裝完畢(僅裝了汽輪機和發電機),試車達3000轉/分後,因缺輔助設備即停止運行,連同14號爐、海水泵房、新煤廠等於1961年1月其列為停緩工程。1965年下半年對14號爐、11號機集中力量突擊安裝,於1965年12月26日投產發電。全廠已形成一個具有10機10爐,每小時能產蒸汽量667噸,對外輸送133000千瓦負荷的中型發電廠。「三五 四五時期」(1966年--1976年)。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即1966年5月16日全國開始了「無產階級文化大命」運動,處在動盪混亂的年代,我廠的發電、擴建也不穩定。1970年擴建了一台25000千瓦汽輪發電機組,全由北京重型電機廠製造,廠編號為12號機,於1970年12月26日投入運行發電。1970年年底設備容量達到青島發電廠建廠以來設備容量的高峰階段。「五五時期」(1976年1980年),「文革」結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加快了山東電力的發展,網內新建了一批高溫高壓骨幹電廠。本厂部分低效率的機組逐漸淘汰,並拆除。

1976年9月,8號發電機改調相機,汽輪機拆除;1978年4月經省局批准,2號汽輪發電機報廢;1980年10月經省局同意批准,5號爐和供油系統報廢。

「六五時期」(1981年 1985年),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進步,兄弟廠不斷新建擴建技術先進、容量大、效率高的機組。由於本廠發電設備陳舊老化,安全可靠性差、效率低、消耗大,又在系統末端,因此屬山東電網的調頻廠。

1981年1月經省局同意6、7、8號爐和3、4號機組以及爐輸煤系統報。1981年7月,4號汽輪機拆除。4號發電機改調相機。1981年11月,3號汽輪機拆除。1982年9月,5、8號爐及其附屬設備全部拆除完畢。

「七五時期」(1986年 1990年),在廠黨委一班人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省局的部署,向老廠要效益,全面開展了企業整頓工作和企業升級工作。在黨委一班人的正確領導下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廠連續六年被評為山東電力工業先進單位,安全記錄達868天,創歷史最好水平。全廠職工以 「團結向上,開拓創新,求嚴務實,掙創一流」的企業精神,擴建兩台30萬千瓦機組的前期工作即將成為現實,正在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向現代化的大型企業。


汽機吊大蓋

解放後,經過三年恢復時期,結合大修進行了一些恢復效率的工作,使機、爐設備基本上修復正常。


機頭檢查

1954年3月確定調整由捷克製造的42噸/時鍋爐一套給本廠,廠編號為9號爐,工程編號為「4121」。該工程於1954年10月正式開工至1955年5月安裝竣工。


乙站擴建工程新建主廠房施工現場

乙站擴建工程即「4101」工程在1957年下半年主廠房土建工程開始竣工,先後於1958年8月9日第一台機組投入運行廠編號為6號機。9月19日第二台機組投入運行,廠編號為7號機。


乙站主廠房外景


乙站汽機房


丙站海水泵房安裝場面

丙站擴建工程1960年10月24日廠編號為10號機,13號爐安裝竣工投入運行,1960年底11號機簡易安裝完畢,因缺輔助設備即停止運行,1961年起列為停緩工程。1965年動工於12月26日,11號機 、14號爐投產發電,1970年12月26日,12號機投入運行發電。


泵房基建施工


海水泵的安裝

1970年9月,發電廠組織提高出力大會戰,13號爐增加受熱面整個鍋爐攔腰截斷抬高4米,由原120噸/時提高到150噸/時。


丙站主廠房竣工時鳥瞰照


12#機安裝現場(自行安裝)

丙站擴建工程1960年10月24日廠編號為10號機,13號爐安裝竣工投入運行,1960年底11號機簡易安裝完畢,因缺輔助設備即停止運行,1961年起列為停緩工程。1965年動工於12月26日,11號機 、14號爐投產發電,1970年12月26日,12號機投入運行發電。


丙站主廠房側景


丙站汽機房全景



丙站海水泵房擴建


拋石築堤


燃料北煤場施工


百次操作無差錯安全競賽欄


提高出力大會戰動員大會現場


文革時期開工前學習毛主席著作

1970年9月,我廠組織提高出力大會戰,13號爐增加受熱面整個鍋爐攔腰截斷抬高4米,由原120噸/時提高到150噸/時。


廠領導下車間參加勞動


老廠甲乙丙站廠房外景

青島發電廠是一個老廠,又曾是一個小廠,一個調頻廠,原發電容量只有11.7萬千瓦。改革開放的春風,使青島發電廠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島發電廠一期2x300MW擴建工程,於1991年11月20日由國家計委以計能源(1991)1867號文批准項目建議書,1992年11月20日由國家計委以計能源(1992)2184號文批准可行性研究報告,1993年能源部以能源電規(1993)176號文批覆擴建工程的初設;199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和國家能源投資公司又分別以計投資(1993)2019號文和能投電計(1993)701號文正式列入國家新開工的大中型項目。

1993年7月1日,被列為青島市「重中之重」的青島發電廠兩台300MW機組擴建工程開工奠基,是青島歷史上投資最大的一項工程。市委書記俞正聲、省電力局局長徐福田共同為工程奠基。擴建工程在老廠西側海域灘涂吹填沙173萬立方米,造地750萬畝,規劃容量為4x300MW機組,分二期建設。一期2x300MW擴建工程由華東電力設計院承擔勘測和設計,由山東電鍵二公司為主體施工和安裝,山東電力調試所負責總體調試,設備主機組選用上海三大動力廠的國產引進型300MW燃煤汽輪發電機組。


一期擴建工程於1994年3月1日正式開工。#1機組於1995年12月22日移交試生產,從開工到投產僅用了21個月零22天,比國家定額工期提前13個月零9天,於1996年6月22日正式移交生產,並於1996年9月8日順利通過電力部組織的基建移交生產達標驗收,取得了全國首台#1機組投產達標的好成績。#2機組於1996年11月1日移交試生產,整套試運和甩負荷實驗僅用22天,於97年5月1日正式移交生產。一期擴建工程僅用32個月的時間高質量的投產了2台30萬機組,創造了全國同期同類型機組的最快速度。這兩台300MW機組已全部投入運行發電,對緩解青島長期供電緊張局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從此,青島發電廠也一躍成為了山東省大型火力發電廠之一。

供熱改造工程是擴建2×30萬千瓦機組的配套工程,是青島市利用亞行貸款改善環境的一個子項目。在原甲站建設背壓式汽輪發電機組,為周邊地區(四方區、台東區)的企事業單位和居民供熱,以改善和保護青島市區的大氣環境。


1998年經山東省電力工業局和青島市建設委員會批准,供熱工程於1998年6月開工,是年11月18日第1台背壓式汽輪發電機組(稱8號機)建成投產供熱發電。投產後,由於熱網流量較小,一直不能投入運行, 經研究決定將10號汽輪發電機組改造成後置機組,利用8號機排汽作為工作蒸汽,兩台機組組合成為分體式抽凝機組。1999年8月開始改造,電負荷由2.5萬千瓦降到1萬千瓦,1999年10月20日改造成功投入運行。隨著外界熱負荷的不斷增大,依據青島市計劃委員會關於擴大青島發電廠供熱改造工程對外供熱能力的通知,發電廠於2000年9月開工建設第2台背壓機(稱7號機),並於2001年2月建成投產,2001年10月12號機組由純凝汽式改為抽凝式機組投產供熱發電。

2003年青島發電廠調整原來擴建兩台30萬千瓦凝汽式發電機組的思路,充分利用我廠作為青島市電源和熱源支撐點的優勢,實施"熱電聯產,二元推進"戰略,加快建設兩台30萬千瓦大型熱電聯產機組步伐,力爭2005年第一台30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投產,2006年第二台30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投產。


2003年1月作為山國電的控股企業,青島發電廠正式劃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成為其下屬的控股企業。身為華電集團的一員,必將隨著華電的發展壯大而加快發展。 以嶄新的姿態和高昂的鬥志,接受新使命,踏上新征程。

本文節選自「青島發電廠」企業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