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拍女版《喋血雙雄》的吳宇森還值得期待麼?

2019-11-27     導演幫

去年5月,外媒透露吳宇森將與環球影業合作,翻拍自己的《喋血雙雄》。

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將會是女版《喋血雙雄》,周潤發的角色將由露皮塔·尼永奧飾演,而且還是「量身打造」。在新聞出來的時候,新版的初稿已經完成。

而就在前不久,吳宇森在夏威夷國際電影節上透露,露皮塔·尼永奧已經退出美版《喋血雙雄》。原因是日程問題,雖然女版《喋血雙雄》製作方已經花了不少時間重寫劇本,但露皮塔·尼永奧不得不去做另一個項目。

目前這個項目仍在運作中,劇組正在繼續物色女性主演。

在談到為什麼要拍女版《喋血雙雄》,吳宇森覺得現在很多女性動作明星的表演缺少靈魂。

他想把動作戲和人性元素結合在一起,而露皮塔·尼永奧是他的首選。吳宇森還說,他有這個能力讓不擅長動作戲的演員看起來像動作明星。

《喋血雙雄》固然是吳宇森的經典之作,導演翻拍自己的作品也無可厚非,希區柯克就翻拍過《擒凶記》,麥可·哈內克翻拍過《趣味遊戲》,就連吳宇森的老師張徹都翻拍做自己的《拳擊》。

可選擇露皮塔·尼永奧還是讓人摸不到頭腦,她在《黑豹》中確實有動作戲,但是周潤發變成尼永奧,二者的氣質並沒有共通之處,還不如《極寒之城》的查理茲·塞隆。

難道連吳宇森也開始投機了麼?女性題材+有色族裔,要是再搭配一個拉丁裔的李修賢,那不能更完美,那誰來演失明的葉倩文呢?

那是要拍成《喋血雙雄》呢?還是《末路狂花》呢?

吳宇森已經過時了?

其實近幾年,動作片已經不是好萊塢的主流,能給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可能只要基努·里維斯的「疾速追殺三部曲」。它所推崇的手槍戰術射擊,更強調真實性與是實用性,講究快速、凌厲;而像吳宇森這種老派動作片,慢鏡頭+永遠打不完的子彈+主角身中數槍都不死,仿佛還停留在上個世紀。

不能不承認吳宇森對於動作類型片的貢獻,暴力美學+白鴿,他曾經有為數眾多的信徒,影響過一代的電影人。

但是吳宇森確實已經過時了,李安一直在突破自我,而吳宇森卻裹步不前。尤其是這幾年,他的下滑趨勢已經非常明顯。

作為把《喋血雙雄》列為個人影史10佳的筆者,對於如今的吳宇森,心情很複雜。對於吳宇森的失望,在看完《追捕》後達到了峰值。

吳宇森+張涵予+福山雅治的強強聯合也不能挽救這部失敗的翻拍之作,就像有影評人評價這部電影,「吳宇森還在以老港片的思維拍電影,未曾意識到那個時代已經遠去」。《追捕》視聽語言之陳舊,直接可以被他自己八十年代的作品秒殺。

雖然現在看有馬後炮之嫌,當初在得知他要翻拍《追捕》的時候,筆者對於這個項目就不抱信心。作為文革後第一批引進國內的外國電影,1978年在中國公映的《追捕》,對於飽嘗樣板戲毒害的中國觀眾來說,當然是從未見過的,視覺衝擊力可想而知。

但對於如今的年輕觀眾來說,這樣一個上世紀70年代的故事就略顯過時。只要看過《追捕》就能明白,這樣的故事想要進行本土化改編幾乎不可能。比如在原作中,杜丘屢次從警察的包圍中逃脫,放在國內會過審麼?真由美又是開飛機,又是騎馬,顯然也不能實現。

唯一的辦法只能放回日本,杜丘的身份從檢察官變成了律師,並且加入了很多新角色,比如河智苑飾演的女殺手等。

模式依然是吳宇森最擅長的「雙雄」模式,把原作里由原田芳雄飾演的警察一角提到了主角的位置上。要知道現在所謂的「男男CP」,吳宇森當年就已經玩爛了,《喋血雙雄》里的周潤發/李修賢,《辣手神探》里的周潤發/梁朝偉。即便是自己最擅長的領域,試問張涵予與福山雅治之間哪怕有一點惺惺相惜的情誼在麼?

在《追捕》中,除了「雙雄」模式,吳宇森以往的招牌元素一應俱全,白鴿四處飛散、升格鏡頭下的槍戰、永遠離不開的風衣、主角光環超強的主角。曾經的招牌在現在這個時代是不夠的,細節中的種種BUG,讓人懷疑編劇一欄中的7位編劇到底都乾了些什麼。

吳宇森還能重回巔峰嗎?

當浪漫主義遭遇實用主義的時候,縱使是吳宇森力有不逮,而他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水土不服,其實從《赤壁》就開始了。

1993年躊躇滿志的吳宇森來到了好萊塢,此時他的暴力美學在好萊塢暢通無阻。《變臉》、《碟中諜2》是他在好萊塢的代表作,隨著《風語者》的失敗,他黯然離開好萊塢。

當他回國拍片,已是2008年。可能是因為離開得太久,這時的國內電影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回國試水的首作《赤壁》以失敗告終,之後《太平輪》再次失敗。

這兩部電影暴露了吳宇森對於歷史題材和宏大場面在掌控上的不足,直接的結果是小馬奔騰因為投資了《太平輪》從此一蹶不振。

當然,《太平輪》不能不怪吳宇森,也不能全怪他。影片分成上下集,以及拍成3D的版本,是資方的豪賭,想通過這種方式來收回成本。但究極原因,為什麼賣得這麼差,還是因為故事不夠吸引人,三條故事線並行,彼此之間過於鬆散。

上部兩個多小時的時長,劇情卻沒有絲毫進展,塞滿了大量無用戲份,從而導致了影片上下兩部在節奏上的嚴重失調。

豆瓣上有句短評一針見血地評價了《太平輪》,「360度全方位無死角抓不住商業與藝術的脈搏,教科書級失敗案例」。

這也不是吳宇森第一次面對如此窘境,當年他在嘉禾拍《八彩林亞珍》,票房不敵新藝城的《小生怕怕》,所以被嘉禾雪藏。

來到新藝城之後,並沒有多少機會,他被派到台灣分公司執導了《兩隻老虎》。那幾年的吳宇森一直鬱郁不得志。後來他就把《英雄本色》告訴了徐克,徐克很喜歡這個故事,這才有了後來的《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中的很多台詞就是源於吳宇森那幾年的境遇,比如小馬哥的那句經典台詞「我等了三年,就是等一個機會。我不是要證明我比別人了不起,而是要證明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的回來!」

《英雄本色》是吳宇森「暴力美學」的奠基作,3465萬港幣的票房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順便還拯救了周潤發和狄龍的演藝事業,兩人分別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和金馬影展的影帝。吳宇森本人也獲得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以及金馬影展的最佳導演。

說這些的目的就是說明,吳宇森導演也不是一帆風順,他遭遇過低谷,也抵達過巔峰。縱使如今的他面臨創作力漸漸下滑,但他也通過置死地而後生的《英雄本色》開啟了香港黑幫片的黃金時代。

作為看著他電影長大的我們,也希望吳宇森就算回到不巔峰,也可以拍出不讓人失望的水準之作。

就像他在平遙大師班上說的,「現在的電影氣候,這樣的環境,我還是堅持我個人一向的風格,還是保持我對愛、對仁義、對我所信仰美好的人生、保持我一貫的主題,不會因為現在的現象而改變。 我覺得這種局面也很容易改變過來,因為觀眾,不管是年輕的、年紀大的,都是喜歡看好電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yuFwG4BMH2_cNUgpG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