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觀」中國大江大河名稱由來,你知道幾個?(上)

2019-07-29     後宮地圖三千

我國既有遍布天下的名山,也有奔流不息的萬古江河

在古代中原人看來,「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爾雅·釋水》),是指四條獨流入海的大川。今天,從燕山腳下到南海之濱,南方的河流絕大部分叫「江」,而北方的河流則通稱為「河」。這多少與上古時代的「江」專指長江、「河」專稱黃河有關,況且長江的支流都叫「江」、黃河流域的水系都稱「河」。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地理視野的擴大,人們才發現最大的河流並不只是所謂的「四瀆」。依長度而論,長江、黃河、珠江、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被水利部門稱為我國「七大江河」。

長江

萬里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滋潤著180萬平方公里的沃土,哺育著3億多炎黃子孫。它全長6403公里,論長度是世界第三大河。古代長江專稱「江」,最早見於《詩經》:「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禹貢》也說「岷山導江」。由於它水量大,浩浩蕩蕩,又被稱為「大江」,如《水經》有岷山、大江所出」之言,蘇東坡《念蟻嬌·赤壁懷古》也有「大江東去」之句。在漫長的歲月里,古人對長江的認識逐步加深,感到單稱「江」或「大江」還不能完全表達它本身「源遠流長」的地理特徵,於是根據它的特點取了一個名稱——長江。

長江發源於青海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的西南側,正源叫沱沱河,在青海省境內段叫通天河。當人們還以通天河為江源的時候,傳說江源直能通到天上,因而清朝康熙時的《皇輿全覽圖》上將它標為「通天河」。它在藏語中被稱為「直曲」,意為牛犢河。因為藏人古時傳說河中有條從天而降的神牛犢,它的一對鼻孔長年累月永不停息地流水,就成為通天河的水源。當它的幹流進人西藏、四川、雲南諸省區交界處時,便有了「金沙江」之名。金沙江奔騰在橫斷山區,古稱繩水、麗水。早在戰國時代,韓非子就說「麗水之中生金」。明末宋應星在他的《天工開物》里也說:「水金多者出雲南金沙江」,「迴環五百餘里,出金者有數截」。由於江中歷代出產麩金,南宋以來乾脆將它叫做「金沙江」了。

金沙江流至四川宜賓市與岷江相匯,開始稱「長江」。岷江系因水出岷山而名,是長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年平均水量比黃河還多出一倍,所以在古代自《尚書》以來莫不以岷江為長江的正源,宋代岷江邊上的眉州彭山縣還有一個村莊叫「長江村」。直到明末徐霞客寫下著名的《江源考(又名《溯江紀源》)一文,敢於糾正《尚書·禹貢》之失,才使人們認識到金沙江是長江的正源。

長江幹流自四川宜賓至湖北宜昌段,俗稱川江,因這一段長江大部分四川境內。其中,自重慶奉節至湖北宜昌段,流經著名的三峽地區,兩岸山峰夾峙,水流湍急,所以這一段又稱峽江。江水流出三峽以後,江面驟然展寬,進入兩湖平原。流至湖南城陵磯為止的河道因位於古代的荊州地區,所以叫荊江。其中以湖北石首市藕池口為界,以西段稱上荊江,以東段稱下荊江。著名的荊江大堤即在這段江道。「長江萬里長,險段在荊江」。下荊江河道曲折,素有「九曲迴腸」之稱。

荊江以下,流經今江西、安徽段因古屬楚國,亦稱楚江。其中在江西九江附近又有「潯陽江」之稱,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所說「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即指此。江蘇南京市以下長江段,從隋煬帝時起就有「揚子江」之稱,因為隋代在今揚州市南的長江北岸有個揚子津渡口,唐時又置揚子縣,故名。元和年間宰相權德輿有《晚渡揚子江卻寄江南親故》詩,著名詩人李紳也有《早渡揚子江》詩。至宋代,「揚子江」一名更大量出現於詩文中,盛行一時。自明中葉以後,揚子江又贏得了「洋子江」的名號,不過直到一百多年前帝國主義侵華時,「揚子江」這一名稱才被擴大到泛指整個長江。

黃河

黃河是中華大地的生母,黃河流域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蔍,東流至山東北部注入渤海,全長5464公里,為我國第二大河。它的正源叫卡日曲,在藏語中是「紅銅色的河」的意思。歷史上曾被誤作黃河正源的約古宗列曲,藏語中是「炒青稞鍋樣盆地的河水」的意思。當地藏族人民稱青海境內段黃河為「瑪曲」,意為「孔雀河」。

古代黃河專稱「河」,《禹貢》中有「導河積石」句。由於它流經土質疏鬆的黃土高原,泥沙俱下,使河水成了黃色的滾滾濁流,因而又有「黃河」之稱。「黃河」一名至遲出現在《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中「使黃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此事在《史記》中作「使河如帶……」。可見至少在東漢初年,黃河的專名已經出現。東漢蔡邕的文集裡也提到了「黃河」。另據唐初徐堅編《初學記》引《河圖》的話稱,「黃河出崑崙山東北角剛山東」。如果這《河圖》確實如歷代目錄學著作上著錄的為西漢作品的話,那麼「黃河」之名應始於西漢。

魏晉以後,「黃河」之名被廣泛應用,如著名的《木蘭詩》中有「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之句。《水經注》中曾多次使用黃河一詞,《河水注》說:「禁民勿復引河,是黃河兼濁河之名矣。」以為它含沙量大,那時又有「濁河」的雅號。在膾炙人口的唐詩中,提到「黃河」的俯拾皆是,比較著名的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黃河中流日影斜,水天一色無津涯」(盧仝)、「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等吟詠,可見「黃河」的稱呼唐時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這個名稱就這麼固定了下來。

珠江

珠江是南方的大河,由西江、北江和東江三條河流組成水系,入海口則有八條水道注入南海。以西江為正流的珠江全長2197公里,為我國第三大河,而水量比黃河大6倍,僅次於長江。之所以叫「珠江」,是因為它流經今廣州市內段江中舊有一個名叫「海珠」的石質小島。關於海珠島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古代有一個阿拉伯珠寶商人,到廣州來做生意。他有一次泛舟江上,為兩岸美景所陶醉,一時忘情,手上寶珠跌落江中,頓時霞光四射,化為一座圓形小島一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海珠島。儘管傳說非信史,但江中有這麼一座紅色砂岩小島卻是實實在在的。清代詩人王土禎有《廣州竹枝詞》,詠道:

海珠石上柳陰濃,隊隊龍舟出浪中。

一抹斜陽照金碧,齊將孔翠作船篷。

因長期的泥沙衝擊,海珠島逐漸與北岸靠近。1928年曾闢為公園,當時離江岸已經很近了,有橋30米可通。1931年擴築新堤時,海珠島已同北岸陸地連為一體,今已被填埋在沿江路之下,只有著名的「海珠橋」還能喚起對它美好的回憶。2000年初,海珠石在市政施工中被挖了出來,原來是一塊長約100米、寬50米的巨型礁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t_FPmwB8g2yegNDcKc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