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寧波內河航運有多興盛?

2020-04-02     後宮地圖三千

沿海港口是連接海洋與大陸的節點,世界各地的貨物經由港口轉銷其他區域及內陸。沿海與港口連接的陸路交通是衡量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重要因素,便捷發達的港口陸路交通可以使內陸的貨物非常方便地通過港口船隻外銷世界各地,而其他區域到港貨物與人員也可以經由港口順利地轉運廣闊的內陸市場。隨著交通技術的發展與更新,寧波港的內河與沿海航線構成寧波交通運輸的主體。近代寧波在時代變局下,被卷進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被動對外貿易的洪流中,並改被動接受為主動順應時勢,購置全中國第一艘輪船「寶順輪」,聯結外洋、沿海及內河航運的海洋交通網絡,努力發展與振興民族航運業,在與外國老牌航運企業競爭中占據甬滬線等沿海航線運營上的優勢地位。

寧波地處江南水鄉,主要河流有雨江、姚江、奉化江,通稱甬江水系。除此之外,還有經由姚江、曹娥江抵達紹興與杭州的浙東運河為內河疏運的主渠道,整個內河水系相當發達。早在明清時期,在浙江寧波港登陸的商人就經由浙東運河、京杭運河,通過內河水運從杭州直達南京、北京。在公路交通不算髮達的古代,內河航運承擔了大量人員與貨物的轉運與出口。

清末,汽輪加入寧波地區的內河航運,逐漸成為客運的主要運輸工具。光緒二十二年(1896)五月,寧波商人在兩艘木帆船上各安裝一台蒸汽發動機,率先開闢餘姚江機動船航線。起初是兩船對開,每天從寧波發一班船, 以後改為單船行駛,隔日從寧波發一班船。後逐漸開闢寧波至鎮海線、寧波至慈溪線、寧波至西塢線。至宣統三年(1911),寧波地區已有汽輪八艘,分別運營寧波至餘姚、慈溪、奉化、西塢等航線。此時,寧波內河貨運仍主要依靠民船和帆船。來自西南部平原的舢板,經南塘到達南門,小船通過閘門暢行城內;從南部及奉化縣來的舢板或木牌,經奉化江及其支流抵達東門外碼頭,或轉由運河水道通過,尤其是通過與奉化江平行的南塘;從東部平原來的舢板,經前塘、中塘和後塘到達東門邊的碼頭。晚清時期,寧波地區內河航運集疏運體系的逐漸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密切了各縣市之間的溝通,是對寧波地區商品經濟社會化的有效刺激。

民國時期,甬江水系自它山堰起,止於梅墟張家堰,全長49.5千米。其航道,低潮位時,吃水4米的輪船可以出入;高潮位時,吃水7米的輪船可以入口。從桃花渡往南至奉化西塢,向西北可至餘姚,向東北可至鎮海。甬江航道幹線共分為三段:第一段是蘭江和惠江,分別從它山堰、江口起,止於下王渡,可通帆船;第二段是芙蓉江、奉化江,分別起於下王渡、大濱橋,止於三江口,可通帆船和小輪船;第三段是鄞江、姚江、大浹江,鄞江起三江口止桃花渡,姚江起九里浦止桃花渡,大浹江起桃花渡止梅墟張家堰,可通小輪船甬江內河航線支線包括蘭江支線2條、奉化江支線6條、鄞江支線6條、西鄉河渠支線28條,東鄉河渠支線35條。除此之外,還有大嵩港、南嵩河、西港等支線河流。甬江內河航道在清末就可通汽船,民國時期開始出現汽輪拖駁。

寧波內河航運除甬江航道外,寧波下屬各縣還有大量的內河運輸航道。鄞縣境內的內河航運以鄞江為主,鄞江自奉化流入鄞縣境內,沿岸經三江口、石硤等地,是鄞縣與奉化、慈溪、鎮海的主要交通航道,可通行汽船和帆船。鄞縣境內航道除鄞江外,還有前塘河、後塘河、東中塘河、南塘河等,其往來船只有上百艘,主要輪船有「大通」號、「大利」號、「寧安」號等20餘艘慈溪境內主要有章橋河、官河、前江、後江、大津浦、剡渚浦、雞鳴浦等河流航道。奉化境內主要有縣溪與剡溪河流航道。鎮海境內主要有大浹江、小浹江、瓔珞河、廬江、中大河、前大河、西大河等河流航道。這些河流航道上的輪船主要有「鄞奉」號、「新鴻慶」號、「順安」號、「順風」號等輪船。南田境內有樊鶴河航道,由樊嶴鎮通向鶴浦鎮。餘姚境內有姚江、馬渚橫河、長冷港大塘港、蘭野港、東橫河等河流航道,這些河流航道上的輪船主要有「新寧余」號、「鎮新」號、「寧姚」號、「新同興」號等。

全面抗戰初期,寧波內河船舶數量相當可觀。截至1938年,甬江擁有各類船舶8871艘,其中奉化297艘,餘姚1011艘,慈溪500艘,象山503艘,鄞縣4322艘,定海989艘,鎮海1249艘。在沿海公路、鐵路及海運受到戰爭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大量物資需要通過內河航運來中轉,政府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來保證內河航運的暢通,其措施包括:增加渡口設施、疏浚內河航道、貸款修造內河船隻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QdHPHEBfwtFQPkdRNh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