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煮酒論英雄,難道古人真的是千杯不醉嗎?

2019-10-26   謀士說

眾人皆知,詩仙李太白嗜酒如命,為此還得了一個別稱叫作「酒仙」。古往今來,酒似乎一直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而像李太白一般愛好酒的人也比比皆是。看古裝劇,總能聽到「千杯不醉」這樣的話,難道古人喝酒真的這 麼厲害嗎?今天就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古代的酒文化吧!

李白

根據古籍記載,我國的最早的酒出現在遙遠而古老的神農時代。那麼,那時候的人們,是用什麼來釀酒的呢?

我們智慧的先民,起初是用果實來釀酒的。人們利用新鮮的水果作為釀酒的主要原材料,那時候還沒有人工酵母菌,也沒有什麼提汁器、玻璃器皿等工具。釀造原始水果酒的方法很簡單:挑選好釀酒的水果,將水果洗凈;用大火將水果煮熟、煮爛;人工取出果汁,放在能盛汁的容具里,密封起來,藏於地下;等過了一段時間再取出來,果酒便制好了。

生活中大部分的酒是用糧食釀製的,那麼,我國最早的糧食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明志記載,我國最早使用糧食來釀酒是在殷商時代。自那以後,糧食釀酒便逐漸盛行開來,逐漸普及到了全國各個地方。到了西周時期,帝王已經開設了專門管理釀酒的官職,釀酒逐漸成為一個產業,以開設釀酒作坊的形式迅速發展了起來。

古人飲酒

隨著釀酒行業的發展,飲酒文化也迅速發展,喝酒行為也逐漸成為了一種傳統。看看我們的先輩們,何時何地都要喝酒:高興也要喝酒,「人生得意須盡歡」不高興也要喝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閒聊時也要喝酒,「把酒話桑麻」。

那麼問題來了,古時候的酒真的那麼好喝嗎?我們看到的聽到的「千杯不醉」是真的嗎?現在的酒人們會在包裝上印上酒精濃度,而古人不會這樣,那麼,古時候的酒又有多少度呢?

飲酒作樂

大約在商朝時期,人們發現了一種可以用來釀製酒的東西叫作「聶」,這應該算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酒麴了。而古時候人們釀酒的方法都比較粗糙簡單,得到的酒質量自然也不高,放到現在,其實就是些劣質酒。這樣的劣質酒純度不高,度數自然也不高,一般低於十度以下。十度的酒放到現在,拿給小編喝,小編也能豪飲千杯呢!所以說,大家可不要輕易地就以為古人真的是「千杯不醉」了,其實呀,就是因為古代的酒精濃度和現代的不一樣,才會讓我們連連感嘆古人喝酒的能力!

青梅煮酒論英雄

先輩的智慧體現在方方面面,歷史不斷更迭,釀酒工藝也在不斷地發展。周朝時期,出現了壓榨過濾清酒的方法;宋朝時,出現了連渣拌泛法;元朝時,游牧民族帶來了蒸餾技術。漢代時,出現了用麥子做原料的酒麴。唐朝時,出現了發酵能力較好,甜度較高的紅曲。人們對酒麴的不斷發現、研製;制酒方法的改進,使得酒的種類和口味也越來越多樣化。原始的果酒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也得到了發展,用來釀製果酒的水果種類更多了,釀製工藝也更精細了。

那麼,大家知道多少種古代不同的酒呢?哈哈,還是讓小編來給大家略微列舉一些吧!遠古時期有野花果釀製的「猿酒」。周朝時出現了「酒林元老」—杜康。漢朝時期出現了甘蔗酒、米酒、稻酒等。唐朝時期出現了茱萸酒、石榴花酒、葡萄酒等。宋朝時出現了鹿頭酒、蘇合香酒……

「酒」文化源遠流長,「酒」知識博大精深,了解起來是一個像釀酒一樣需要時間和耐心的長久過程。今天小編所說的,僅僅只是一些皮毛而已,希望對各位想要了解古代酒文化的親們略有幫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