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是什麼樣的刀,海寧特產「三把刀」的故事

2019-07-30     懶人故事

一說起浙江海寧,你能想到什麼?錢江潮、皮革城、金庸還是徐志摩,這些都是海寧的名片,外人對她的認識很多都是從他們開始的。但今天要講的卻不是這些,而是跟海寧普通百姓生活更相關的物件——海寧「三把刀」。

去看海寧潮,順便買把「海寧刀」,這是許多第一次來海寧旅遊的人都會帶回去的海寧特產。把刀作為特產,應該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吧。作為特產的海寧「三把刀」究竟是哪三把刀呢?那麼我們就來講講這「三把刀」和背後的故事吧。

民國和清代時期,海寧當地與全國或者浙江其他地方一樣,市場經濟普遍不發達,占據主導地位的都是小農經濟和個體手工業。那時的人肯定想不到多少年後,不產皮革的海寧居然發展出了皮革特色經濟。回到「三把刀」,這三把刀的產生是和當時的小農經濟密不可分的,每一把刀的背後都是一個謀生群體。

「三把刀」第一把——藥刀。海寧在民國以前一直都是屬於杭州府的,民國之後才劃到嘉興的。來過杭州的朋友都知道杭州的中藥業十分興盛,自同治十三年(1874),紅頂商人胡雪岩創辦"江南藥王"胡慶余堂後,中藥產業更是在杭州蓬勃發展。使之成為南方重要的中藥材集散、批發、銷售等基地。

重要行業的興盛,使得周邊許多人選擇到杭州的藥房打工謀生。中藥材生產環節中有個重要工序是切,切藥材就要用到專業的工具——藥刀。當時也是有藥刀的,但使用起來順手度上總是不認人滿意,而且比較好的藥刀要麼奇缺,要麼價格奇高。

說起海寧「三把刀」,就繞不開周富亭。周富亭小時候,家裡是開打鐵店的,從小耳濡目染,因此刀爐手藝比較精通。他對中藥行業和藥刀需求也是很有了解的,為此他專門到杭州的藥房見習觀察,又跑去諸暨學習制刀手藝。

學成歸來後周富亭就試樣仿造,不斷改進,終於製成了優質上品的藥刀。周富亭在接掌了自家"周順興鐵店"後,創立了"手心牌"藥刀。由於周富亭在鋼料選材、鍛造工藝上精益求精,因此"手心牌"藥刀一上市就受到了好評。杭州胡慶余堂、北京同仁堂等著名藥店,都把它指定為專用產品。

「三把刀」第二把——葉刀。何謂葉刀,當然與葉有關,而這個葉卻是桑葉。江南地區歷史上一直是絲綢之府,中國最重要的絲綢出產地。生產絲綢就需要種桑養蠶,在蠶寶寶還是幼蟲時,不適宜直接投喂整片桑葉,而是需要切成細條進行投喂。

要切桑葉就需要刀,在專用的葉刀發明以前,人們一般都是用菜刀切的。但是菜刀比較笨重,使用時間長了手就會算。於是人們就不斷對菜刀進行改良,最後終於製成了專用於切桑葉的葉刀。海寧歷史上可能出產過許多種類和品牌的葉刀,但是其中最有名的還是"周順興鐵店"生產的葉刀。他家生產的葉刀既薄勻又鋒利,而且還價廉物美,大受蠶農歡迎。

清光緒年間,海寧葉刀的大名傳到了慈禧老佛爺的耳朵里,由於慈禧太后姓葉赫那拉,這葉刀的名字不就犯了忌了嘛。於是海寧葉刀不得不改名,因此查閱清末的史料時,會發現那時不叫葉刀了,而是改名為桑刀,切桑葉的刀。不過後來慈溪駕崩後,桑刀又改回了葉刀。

「三把刀」第三把——廚刀。傳統的海寧廚刀主要有兩種型號,一種是圓頭闊刀,前段剁精肉,鋒利無比,後段斬骨頭,削鐵如泥,一般適用飯店和專業廚師。另一種是普通家庭用的菜刀,刀口略呈弓形,中段微凸,在稍有凹陷的墩板上也能運用自如。

海寧廚刀的聲名遠播和鹽官陳元龍關係密切,陳元龍也就是人們所稱的「陳閣老」。 陳元龍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高中榜眼,歷經康熙、乾隆二帝,一直都是皇帝身邊的重臣和紅人。乾隆帝6次南巡,有4次到海寧,都住在陳元龍家,因此民間有「乾隆皇帝系陳元龍之子」的傳說。陳元龍在京為官時,就把海寧的廚刀也一同帶了去,而且還推薦給御膳房使用,御廚們用後感到此刀使用起來無比順手,後來成為清廷御繕房的專用刀具。

"周順興鐵店"在海寧「三把刀」的創立、改良、生產和品牌傳播上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浙江老字號",其創立於清咸豐元年(1851),其已經走過了160多年的時間。「周順興」曾經參加過「西湖博覽會」、「南洋勸業會」等國內外展銷會並獲得殊榮,名揚四海。1956年,"周順興鐵店"公私合營,參加了當時的鐵器合作社。70年代,海寧三把刀的製作在民間一度中斷。改革開放後,在政府的的重視和扶持下,「周順興」重新煥發青春。

海寧三把刀第五代傳人周祺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PRT0YmwBUcHTFCnfAp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