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寶寶墜床後腦死亡!寶寶掉下床,一定不要馬上做這件事情

2020-03-10   嘟嘟醫生輕鬆孕育

今兒一早朋友就發微信說,她9個月的娃從床上掉地下了,她走了下神,孩子就掉下去了,寶寶眼睛周圍磕了一大片烏青,又心疼又自責。

說到寶寶掉床,很多媽媽都就有類似的經歷:

寶寶躺著,你轉身拿個紙尿褲,寶寶摔了;

寶寶睡覺,你在廚房,結果聽到孩子哭,一看,寶寶掉了;

晚上睡夢中,孩子一聲大哭,猛然起身,寶寶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著;

... ...

看到寶寶摔了的第一反應,很多爸媽都是趕緊跑過去,立刻把孩子抱在懷裡,安慰寶寶不要哭了。等孩子安定下來,才看孩子有沒有摔到哪裡。看到孩子身上沒有明顯的傷口就放心了。

可是,這樣做真的正確嗎?真的放心嗎?

寶寶掉床可能會危機生命

2018年2月3日,成都晚報(微博)報道:1歲女寶在墜床2日後,被診斷為腦死亡…


2018年6月7日,中安在線報道:寧波市婦女兒童醫院一天內就收治了2例嬰兒因墜床導致顱內出血的案例

兩個嬰兒分別在墜床7個小時後和第二次墜床後出現哭鬧、煩躁、意識不清等表現,但家長認為是驚嚇所致,故沒有在意。直到嘔吐和昏迷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才被送醫診治。

急診 CT 檢查提示腦部硬膜外出血,入院後醫生也緊急做了顱內血腫清除術。

對於嬰兒來講,從床上掉落非常危險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因為嬰幼兒的頭部比較重,一旦墜床,往往是頭先著地,這時候脆弱的頭顱就會受到最大的衝擊,就可能會出現腦震盪、頭骨骨折甚至顱內出血等。

但顱內傷,病情反應慢,有時候沒有明顯的外傷,但發展快而重,等家長發現時已經過了兩三天了,而這時已經晚了。

寶寶墜床後 千萬不要這麼做

相比明顯的皮肉擦傷,更重大的隱患藏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就好比發生骨折、顱內損傷等情況。

所以,孩子在墜床的時候,第一件事千萬不要直接抱起來,而是——先觀察。

我們先來看看家長最關心的摔著腦袋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的腦組織外面都有頭骨保護,在頭骨外面,還會有頭皮和組織液等作為保護罩。



因此大多數時候,寶寶摔倒了只會損傷頭皮,即使你看到寶寶頭上鼓了個大包,那也不過是頭皮的血管損傷,冰敷一下很快就會好了。

溫馨小貼士:

寶寶受傷後,對冰冷的東西敷在痛處可能會反感拒絕,最好把冰袋包在乾淨的紗布或衣服里,或者放在毛絨玩具里來冰敷,如果家裡沒有冰袋,用雪糕、冰棒或冷凍的蔬菜都可以,持續冷敷20分鐘即可。

那寶寶摔倒了該怎麼判斷有沒有腦損傷,何時該去醫院呢?

1.這些情況要立即送醫院!

寶寶摔倒後要立即檢查頭面部、四肢是否有外傷、腫脹、關節活動受限。如果寶寶有以下任何一種情況都要立刻送醫院



  • 本來可以正常坐、爬、走,在摔倒後出現身體平衡差,失去方向感。
  • 眼睛斜視,瞳孔大小不一,大一點的孩子會抱怨看東西有重影或模糊。
  • 摔倒後的6~48小時內出現反覆或持續的嘔吐。
  • 臉色越來越蒼白。
  • 耳朵里流血或流水樣的液體。
  • 意識喪失,喊他、拍腳底都沒反應,但呼吸仍在。

2.這些情況要先處理再送醫院!

但以下這3種情況就不能先送醫院了,而是要先在家做更重要的事!

如果沒意識,也沒呼吸,要立刻先給寶寶做心肺復甦!因為時間就是生命,這種情況等送到醫院就晚了!當寶寶面色轉為紅潤,呼吸恢復時再趕緊送往醫院。

如果懷疑寶寶的脖子可能受傷了,也別抱起就往醫院跑,這時要立即打120急救電話,不要隨意搬動寶寶!

以免在搬動過程中傷到了頸段神經,造成癱瘓等嚴重後果。等急救人員到來會用專業的搬運設備和方法。

如果寶寶出現了抽搐、痙攣,要讓寶寶側臥,清理他的呼吸道,以免分泌物堵塞窒息,確保呼吸道通暢時再送醫院。

3.這些情況可以繼續觀察

如果寶寶在摔倒後還跟往常一樣活蹦亂跳,家長可以先在痛處冰袋冷敷,然後觀察一段時間再打電話諮詢醫生。

因為醫生也是根據寶寶受傷後的表現來判斷嚴重程度,而不是你一告訴他摔了,他就知道孩子有沒有事。

下面是接下來24小時具體要觀察的內容:

如果在晚上摔倒,觀察睡眠

寶寶摔倒後很可能會大哭,然後在家長的安撫下漸漸睡著,但這時寶爸媽可別掉以輕心,要多觀察:

  • 孩子的臉色,是否由粉紅轉變為蒼白或發青;
  • 呼吸是否很淺,或10~20秒突然中斷呼吸,緊接著呼吸不規律或有喘息(但新生嬰兒呼吸不規律是正常的);
  • 身體一側的手或腳突然抽動;
  • 如果你不確定的話,可以輕輕叫醒他,拉著他坐起來說兩句話,正常的話寶寶會哭鬧抗議還想睡覺,那麼就可以讓他繼續睡,不用擔心;

如果寶寶很難叫醒,或醒來時沒有抗議吵鬧,而且臉色蒼白,還流很多口水,或出現前文描述的任何一種情況,就都有可能是大腦損傷的跡象,要立即就醫!

寶爸媽最好在孩子睡著後隔2小時檢查一次,也不用太頻繁地打擾寶寶的美夢,若大腦出現損傷,症狀很快就會出現。

如果在白天摔倒,觀察平衡性

如果寶寶在白天摔倒,就觀察ta摔倒後是不是和之前一樣,比如坐得很好,走得很好,胳膊和腿的活動都正常。

如果本來能走的寶寶走路搖搖晃晃或拖著腿,本來會坐的寶寶坐不穩,或小嬰兒的手指出現了異常屈伸或僵直,這說明出現了平衡性和協調性的異常,要及時送醫院查清楚。

最後給大家吃個定心丸: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腦袋撞地的情況經常發生,但真正讓腦組織受傷的情況其實很少,寫這篇文章主要想讓寶爸媽做到心中有底,別太過慌張,也別太過大意。

如果寶寶摔倒後流鼻血,就用手壓住鼻根部位來止血,不要把寶寶的頭仰起,以免血液返流至咽喉引起誤吸

寶寶墜床 預防是關鍵

有數據顯示,在學齡前的寶寶中,跌落傷占所有傷害的40%左右,其中最容易發生跌落的地方是在家裡。

1歲內的孩子從床上發生跌落的機率最高。這是因為寶寶會翻身、會爬、會站、學走之後,他們好動,對周圍充滿了無限好奇,想要探索一番。另外,這個時候的寶寶缺乏自我保護能力,大腦對危險沒有辨別能力。

尤其是當寶寶學會爬之後,他們不會辨別高度。其實,當寶寶學會翻身之後,就會有墜床的可能。

看過娃的都知道看娃不僅是技術活,也是力氣活兒。我們不可能實現一天24小時,每分每秒都看著孩子。但我們可以做一些預防措施,防止寶寶掉床。

1.最好讓寶寶睡在嬰兒床上

寶寶墜床常常發生在寶寶睡醒後,旁邊沒大人,自己爬或翻身掉下去。如果無法保證寶寶睡醒旁邊有人看護時,最好把寶寶放在嬰兒床內睡覺。

現在也有不少家庭選擇安裝床圍欄。但是嘟媽需要提醒各位的是圍欄必須是牢固的,且欄杆間距要小於 6 厘米,否則寶寶有可能會卡在欄杆縫隙中,存在窒息的可能。

而且,圍欄高度要高於寶寶站立時胸部的高度,否則會有翻越摔落的可能。

2.讓寶寶在地墊上玩耍

如果家長需要暫時離開寶寶,如去廁所或拿個東西什麼的,可以將寶寶放在地墊上,若是用圍欄把地墊圍起來則更好。

3.把寶寶放在嬰兒車

若家中沒有地墊,也可以暫時把寶寶放在嬰兒車內,並系好安全帶。這樣家長就可以把寶寶隨時待在身邊,還能暫時解放雙手。

4.床下設地墊等緩衝物

在寶寶睡的床下的四周,都鋪上柔軟的海綿墊、地墊等,可以緩衝一部分傷害。

面對寶寶墜床,很多家長會自責,尤其是媽媽,有些媽媽會認為自己做了無法原諒的事情,比如明星媽媽伊能靜在之前的熱播綜藝《媽媽是超人》中就因小女兒意外跌落高腳椅而陷入深深的自責,甚至直接扇自己耳光。


但嘟媽想說的是,媽媽不是機器,也不是什麼超人,做不到萬無一失,尤其是當自己一個人看娃的時候。

所以,希望每個家長都做好安全防護、記住急救措施。也希望除了媽媽之外,爸爸們也要盡好自己的看娃職責,最不濟也要做到當寶寶發生意外時,不要一味的職責媽媽,而要正確處理問題,同時也要安撫媽媽。

願所有寶寶都安全,願所有家長都能遇到問題心裡有譜、不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