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子
父母課堂(fumuketang)原創首發
5歲的明明和媽媽一起去超市,爬到欄杆上打滑梯。媽媽大叫「明明快下來,危險!」 明明根本就不理會媽媽,彎著腰倒掛在欄杆上。「聽見沒有?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那裡很危險,摔下來我可不管的!」媽媽拉出一輛推車,做出準備要走的樣子。明明直起身子坐在欄杆上,然後又爬上推車。媽媽氣得威脅他「你再這樣,下次我不會帶你出來買東西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都和明明媽媽一樣苦惱,平時說孩子什麼就好像沒聽見一樣,犯錯誤了,嘴上答應下次不放了,下次還繼續犯,真的不知道和這麼娃娃們溝通了。我們經常認為,語言本身已經夠有威力了,但孩子卻總是對我們的話充耳不聞,講道理不管用,嚇唬威脅好像也不管用,反正就是說什麼都聽不進去!
孩子和我們關係應該是最親密的,什麼事情都應該和我們分享,小時候就像個跟屁蟲一樣,現在越長越大倒是越來越沒辦法溝通了!
其實6歲前的寶寶還屬於興趣驅動型,自制力比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即便正和媽媽說話,周圍有動靜他也會立即好奇地湊過去看看。在大人眼裡,寶寶的耐心肯定是不足的,他好像從來不會聽你的話!但這正是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水平決定的,因此無需批評,注重引導就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有可能是你的話「不好聽」!
命令式對話
與孩子平等地交流與對話,可以提高孩子的傾聽能力。許多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喜歡把自己置於家長的權威位置上,喜歡對孩子下命令。事實上,這種命令式的話往往讓孩子產生反感,由此而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如果父母能夠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自己置於孩子的朋友這種角色,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對話,孩子反而能夠傾聽父母的教導。
武斷式對話
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直截了當下結論,只能讓孩子更緊閉心靈的門窗。「放學後是不是去網吧玩了?」「你是不是又打弟弟了?」「作業居然做全對,是不是抄答案了?」「剛出去接個電話,回來就看見你在玩,你是不是一直都沒在看書?」
面對一個心裡已經下定結論的人,你是不可能與他繼續良好對話的。即便父母猜對了,孩子也會急於否定這些事實,找藉口搪塞,對父母撒謊。如果孩子根本就沒做過那些事,卻被父母冤枉,孩子就會委屈至極,甚至走向極端。
責備式對話
當孩子犯了一個在成人眼裡十分低級可笑的錯誤時,很多父母說出各種難聽的話責備孩子:
「讓你別爬了,非要爬!」
「摔了吧?看你疼的!」
「小心點兒,你看就不會摔成這樣了吧!」
「真無語了,這麼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好!」
「總是心不在焉,這下老實了吧?!」
這些話,想必不可能是任何一個父母的真心話——誰不會心疼自己的心頭肉呢?但是,這些「刀子嘴」里說出來的忠言,會讓孩子聽進去嗎?
在孩子的眼中,這種責備並不是教育,而是一種當眾剝奪自己自尊的行為。很多人說,「一個小孩子有什麼面子可講?」但對於那個小孩子來說,當眾被責怪,被嘲笑,都是對他幼小自尊心的一次次打擊。
而面對這種打擊,大多數的孩子會選擇退縮,而不是主動去面對並克服錯誤和困難。長此以往,就會形成消極的性格和看待問題的態度。
END
如果你希望有一份事業既能成長自己修正孩子,又能兼顧家庭和經濟所需,還能造福更多孩子、家長……
那麼——雙向養育家庭教育認證導師培訓班歡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