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洞穴學家建議組建的黨衛軍部隊,重火力就是「義大利炮」

2019-12-03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5800字,配圖18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地質學上,由於水流對可溶性岩石的侵蝕作用而形成的岩溶地貌被稱為喀斯特地形,而「喀斯特」一詞源於歐洲東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北岸,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交界處的伊斯特拉半島,這裡的石灰岩高原被稱為「喀斯特」,進而成為地質學上的通用稱呼。在二戰時期德國武裝黨衛軍的序列內,有一支部隊以「喀斯特」命名,而且其組建與地質學有很大關係,這就是黨衛軍第24「喀斯特獵手」武裝山地師。


「喀斯特洞穴」研究所

黨衛軍「喀斯特」部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希姆萊成立的「祖先遺產」協會,這個組織主要研究古代日耳曼人的生活和文化遺產,並從事相關的考古活動。1937年,在薩爾茨堡建立了「喀斯特洞穴」研究所,作為「祖先遺產」協會的分支機構,系統地研究歐洲的洞穴,以期發現古日耳曼人的遺蹟。1939年3月,研究所遷往慕尼黑,並由知名洞穴學家漢斯•布蘭德博士擔任所長。


黨衛隊全國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左)在戰前成立的「祖先遺產」協會,致力於古代日耳曼人的考古研究,右圖為「祖先遺產」協會的標誌。


布蘭德於1879年4月出生於巴伐利亞,曾在大學學習工程學和地質學,參加過一戰,戰後從事教育和洞穴學研究。1939年4月,布蘭德加入黨衛隊,並出任「喀斯特洞穴」研究所所長,以巴伐利亞的波滕斯泰因為中心進行高山地質和洞穴方面的研究,當地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豐富的溶洞資源。布蘭德在這裡建立了一座集中營,驅趕約700名囚犯對一座大型溶洞進行開發。由於在相關研究上的成就,布蘭德後來升至黨衛隊旗隊長(上校)。

隨著戰爭的升級擴大,「喀斯特洞穴」研究所的工作重心由洞穴文化考古研究轉向與軍事工業和軍事訓練相關的課題,其中包括尋找合適的天然洞穴用于軍事工業的疏散隱蔽。在1941年春季侵占整個巴爾幹半島後,德軍在反游擊戰中常常遭遇複雜崎嶇的山地地形,游擊隊隱藏在洞穴中,利用地形優勢伏擊德軍,令其防不勝防。針對這種情況,布蘭德博士建議組建一支適宜在喀斯特多洞穴地形作戰的特種部隊,為在山區作戰的普通部隊提供必要的支援,而且可以利用研究所的現有資源提供訓練支持。


今日巴伐利亞波滕斯泰因的風光,這裡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山地部隊優良的訓練場地。


希姆萊對於布蘭德的建議非常贊同,於1942年7月10日下令在達豪的黨衛隊訓練基地組建黨衛軍「喀斯特」連,歸希姆萊直接領導,作為一支完全獨立的並專用於喀斯特地形戰鬥的山地特種部隊接受特種訓練,他們不同於其他山地部隊,只有在特殊的困難條件或特別重要的作戰中才能動用。為了打造一支真正的山地精英,必須進行多方面專業化的嚴格訓練,一座具備喀斯特地貌特徵又具有完善基礎設施的訓練場是必不可少的。

經過精心挑選,布蘭德的研究中心所在地波滕斯泰因成為這支特種部隊的孕育搖籃。很快,在原有研究設施的基礎上,一座特種部隊訓練基地被興建起來,擁有一座16個靶位的射擊場、30座攀岩假山、78個訓練山洞、20個訓練井坑、12座大型石灰岩坑訓練場、一座操練場、一座水上訓練場、一個體育場、一個露天游泳池,此外還有28棟可供1200人住宿的木板房、400匹馬和100輛汽車。


訓練與擴編

作為黨衛隊全國領袖欽定的特戰單位,「喀斯特」連的人員選拔標準很高,首批入選的官兵都是在前線負過傷且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兵,部分人還有登山或滑雪的經驗,此外還從「髑髏」師抽調幾名立有戰功的滑雪/登山教練負責進行專業訓練。除了研究山地特種戰術外,黨衛隊高層還希望「喀斯特」連能為「歐根親王」師的軍官和軍士提供有關喀斯特山地作戰的短期培訓。


「喀斯特」連的士兵們在阿爾卑斯山上進行滑雪訓練。


一位於1942年7月調到「喀斯特」連的黨衛軍士兵回憶了當時的情形:「這個連根本就沒有排長,甚至連長也沒有,負責日常工作的軍官是黨衛軍中尉沙伊德,他給我留下了良的印象。由於我們(30~40人左右)都來自不同兵種,所以必須在波滕斯泰因接受洞穴作戰、登山等一系列山地部隊的訓練科目。到現在波滕斯泰因的山岩上面還有當年我們嵌進去的鐵蹬,將鐵蹬嵌進岩石里可是一項苦差事啊!後來,我們又分批去達豪、霍赫克尼希別卡豪斯、韋爾芬接受高山訓練。」


波滕斯泰因的黨衛軍「喀斯特」部隊訓練基地的營房。


到1942年8月底,「喀斯特」連已經有46名官兵,包括1名軍官、5名軍士和40名士兵,組織結構也基本成形,包括連部、教導隊、工兵排和獵兵排。從8月20日開始,「喀斯特」連一邊繼續吸收新兵,一邊正式開展訓練,除了高強度的山地訓練外,還包括攀岩、垂降、洞穴勘察、坑道修築、爆破、排雷等專業訓練。到1942年11月底,全連已有131人,其中有2名軍官、19名軍士和108名士兵,裝備30多台車輛,包括5輛裝甲車。


黨衛軍「喀斯特」部隊的士兵們在進行洞穴開掘。


1942年11月19日,黨衛隊作戰局下令將「喀斯特」連擴編為黨衛軍「喀斯特武裝」營,由布蘭德博士親任營長,直屬於黨衛軍裝甲軍,但該部並未被派往東線作戰,而是準備轉移到斯洛維尼亞與義大利交界處的特拉格拉夫地區駐防,在1942年到1943年的冬季為該營準備的營房和訓練設施陸續修建,同時從其他黨衛軍部隊中抽調人員,充實編制。到1943年5月,「喀斯特武裝」營共有675名官兵,包括6名軍官、47名軍士和562名士兵,編有營部、營部連、第1連和第4(重型)連,其中第4連包括2個重機槍排和1個81毫米迫擊炮排。為了加快實現摩托化,「喀斯特武裝」營加緊培訓司機和裝備各型汽車,其他專業兵種人員的訓練也在1943年夏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為了迅速達到滿編,1943年7月從黨衛軍擲彈兵補充營抽調了一批來自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的泛德意志人組成「喀斯特」營第3連,又從黨衛軍裝甲擲彈兵學校抽調人員組成該營第2連,還分配到一批繳獲的俄國戰馬。


「軸心」行動

1943年7月,義大利發生政變,墨索里尼政府倒台,新政府表面上宣稱將繼續與德國並肩作戰,暗中與盟國媾和。為了防備義大利的背叛,德國方面立即著手制定應急計劃,即「軸心」行動,一旦義大利人有所異動,立即出兵占領義大利中北部地區並解除意軍武裝。當時尚在組訓的「喀斯特武裝」營接到動員令,於7月底從波滕斯泰因乘火車向奧地利/義大利邊境開拔,但行動是秘密的,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行軍的目的地。火車停在靠近邊界的阿諾爾德施泰因,各連分別進駐周邊的小村鎮中。


列隊行進的黨衛軍「喀斯特武裝」營的士兵們。


8月中旬,「喀斯特武裝」營編入以第71步兵師的基幹的布雷登菲德爾戰鬥群,其任務是占領義大利邊界上的隘口和要塞,解除當地意軍的武裝。8月26日,「喀斯特武裝」營連夜在塔爾維西奧地區越過邊界,進駐科普羅索,受到當地德裔居民的熱烈歡迎,營部設在當地的一座郵局中。9月8日至9日夜間,全營緊急集合,軍官們向士兵們訓話,告知他們義大利人已經向盟國投降並開始反對德國,「軸心」行動業已啟動,他們將在次日清晨向附近的義大利兵營發起進攻。

9月9日凌晨4時,「喀斯特武裝」營各連由駐地出發,向各自的目標挺進。一位黨衛軍士兵回憶了當天的行動:「在一所電話局前,我們找到猛烈的步槍和衝鋒鎗火力封鎖,在近戰中我們依靠國防軍的一門輕型高射炮的平射支援,端掉了這伙敵人。之後,我們趕往一座大型義大利兵營,在第一陣槍聲過後,他們就啞火了。正當我們準備進入兵營時,背後又響起激烈的槍聲,一切都亂糟糟的,兵營里的義大利軍隊在一名將軍的指揮下又開始瘋狂抵抗了。」


在「軸心」行動中被德軍解除武裝的義大利部隊。


我們只能用步兵武器去奪取一排房子。由於距離太近,敵人的火力異常可怕,我們的手榴彈最多只能扔到60米外,效果很不理想。戰鬥持續了約一個小時,我們傷亡很大。這次戰鬥對於我們這些十七八歲的年輕戰士而言稱得上是一次戰鬥洗禮。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艱苦奮戰給當地的義大利人帶來非常強烈的震撼力,他們在戰鬥結束後稱呼我們為『黑色魔鬼』,對此我們非常自豪。」

布雷登菲爾德戰鬥群的作戰日誌中留下了對「喀斯特武裝」營的溢美之辭:「經此一役證明,該營全體官兵作戰堅決勇敢,可以在任何時候完全信賴他們。」根據記錄,在「軸心」行動作戰期間,「喀斯特武裝」營共有16人陣亡,50人負傷。


黨衛軍「喀斯特武裝」營的士兵們在操縱繳獲的75毫米義大利山炮,這可是貨真價實的「義大利炮」。


在解除義大利正規軍的武裝後,「喀斯特武裝」營又與活躍在當地的游擊隊展開作戰,在此期間,該營得到2門繳獲的義大利75毫米山炮,極大地增強了火力。在清剿游擊隊的行動中,「喀斯特武裝」營的黨衛軍官兵犯下了最初的戰爭罪行,在10月10日焚毀了一處小山村,並槍決了16名村民,作為對之前遭遇游擊隊伏擊的報復。截至10月19日,「喀斯特武裝」營在反游擊作戰中已有18人陣亡,45人負傷。


一位黨衛軍「喀斯特」部隊的士兵牽著騾子在山地行軍,騾子背上馱著火炮零件。


從1943年10月底到1944年6月,「喀斯特武裝」營一直在奧地利、義大利、斯洛維尼亞交界處的亞得里亞海濱海地區進行反游擊戰,並劃歸駐義大利黨衛隊及警察最高領袖卡爾•沃爾夫直接指揮,蓋世太保和黨衛隊保安處的一個常設分隊進駐該營,以便隨時審訊被俘的游擊隊員,獲取情報。在一系列充滿了血腥報復的清剿行動中,這支自詡山地戰精英的部隊蛻變為一支殘忍無情的治安部隊,而他們的山地戰技能也的確在搜捕游擊隊的行動中發揮了作用,他們可以全副武裝地進行山地越野,常常作為應急機動部隊投入到戰鬥中。


由師到旅

1944年2月,作為「喀斯特」部隊的創始人,布蘭德博士建議招募斯洛維尼亞地區的泛德意志居民,在波滕斯泰因接受短期訓練後用於擴充「喀斯特武裝」營,以對付大約20000名游擊隊員,但這項建議最初沒有得到接納,到1944年春季,「喀斯特武裝」營始終保持在1000人上下的規模。

1944年夏季,希姆萊接受了布蘭德博士在春季的提議,於7月18日下令以「喀斯特武裝」營為核心組建一個新的黨衛軍師,番號定為黨衛軍第24「喀斯特獵手」武裝山地師,其成員主要從亞得里亞濱海地區招募。組建工作於8月正式啟動,由黨衛軍少校維納爾•哈恩負責,該師編制如下:

黨衛軍「喀斯特獵手」第59山地團(3個營)

黨衛軍「喀斯特獵手」第60山地團(3個營)

黨衛軍第24山地炮兵團(4個營)

黨衛軍第24山地偵察營

黨衛軍第24山地反坦克營

黨衛軍第24山地工兵營

黨衛軍第24山地通訊營

黨衛軍第24野戰補充營

然而,這份編制表中的大部分單位都停留在紙面上,真正組建的僅有黨衛軍第59山地團(僅2個營)、黨衛軍第24山地炮兵團第1營、第24山地工兵營第1連和一個通信混成連。比較特別的是,「喀斯特獵手」師建制內還組建了一個裝甲連,裝備了14輛繳獲的義大利P40中型坦克,但這些坦克性能低下,車況堪憂,能夠作戰的車輛從來沒有超出總數的一半。黨衛軍中校卡爾•馬爾克斯於1944年8月被任命為「喀斯特獵手」師師長。


義大利菲亞特P40中型坦克,「喀斯特獵手」師的師屬裝甲連裝備了14輛該型坦克。


黨衛軍第59山地團是「喀斯特獵手」師的骨幹單位,該團第1營基本是原「喀斯特武裝」營的原班人馬,而第2營主要由從奧地利南蒂羅爾招募的志願者組成。此外,還有來自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乃至烏克蘭的補充人員加入該師,然而那些非德裔士兵的可靠性很差,比如1944年10月編入該師的約300名義大利人幾乎不會說德語,大部分還是文盲,很快就出現了逃兵,剩下的人大多也被遣散。


黨衛軍「喀斯特」部隊使用騾馬牽引「義大利炮」在山路上進行機動。


儘管多方徵集兵員,「喀斯特獵手」師的兵力缺額依然很大,遠遠達不到6600人的滿編人數,截至1944年9月下旬,全師僅有1989名官兵,其中軍官27人、軍士163人、士兵1799人,主要火器包括6門75毫米山炮、4門75毫米步兵炮、24門81毫米迫擊炮、20挺重機槍、75挺輕機槍、150支手槍、150支衝鋒鎗和1250支步槍,其中不少還是繳獲的義大利武器。從數據上看,該師甚至沒有足夠的武器發放給所有士兵。頗具特色的是,當時每個連隊都編有一個軍犬分隊用於追蹤游擊隊,相比那些老掉牙的義大利炮和坦克,這些機敏兇狠的軍犬給游擊隊造成的威脅更大,以至於游擊隊為射殺德國軍犬開出了賞格。


黨衛軍第24「喀斯特獵手」武裝山地師師徽,源於某種山地植物。


1944年9月,「喀斯特獵手」師開始部署到義大利烏迪內地區,同年秋季獲得了特製的領章,用銀線縫製的師徽,其圖案源自一種生長在喀斯特地區的花卉,最初只有德裔官兵才會佩戴,他們認為外籍士兵佩戴這一標誌有損自己的身份,直到後來才在全師普及。到1944年11月,「喀斯特獵手」師的人數緩慢增加到3000人,因為實在湊不齊一個師,該部於12月5日降格為旅,重新命名為黨衛軍「喀斯特獵手」武裝山地旅,由哈恩少校負責指揮。


山巔苦戰

1945年初,「喀斯特獵手」旅被調往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交界處的東阿爾卑斯山區,與南斯拉夫游擊隊展開作戰。鑒於盟國在義大利北部的空中優勢,該部的大部分調動都是在夜間進行的。此時,德國在戰爭中大勢已去,當地民眾的敵意和不合作態度愈發明顯,而對於「喀斯特獵手」旅的山地兵們,更大困難的是游擊隊的實力相比1943年到1944年大為增強。駐義大利的盟國飛機時常飛越亞得里亞海,為游擊隊空投物資,甚至直接為其進攻提供火力支援。


黨衛軍「喀斯特」部隊在山地兵在山間進行戰鬥。


一位黨衛軍士兵回憶:「游擊隊在獲得英國武器後,在裝備上已經大大優於我們,他們也比我們更熟悉作戰環境,如同原始森林般的山區對於我們來說充滿了危機。」不過,黨衛軍士兵們偶爾也會從英軍的空投行動中獲益,因為降落傘常常偏離著陸區而落入德軍控制區,「喀斯特獵手」旅的部分士兵用意外獲得的英制武器替換了性能不佳的義大利貨,他們最渴望得到英制司登衝鋒鎗。


戰爭後期,黨衛軍「喀斯特獵手」師的部隊在山間行軍。


1945年2月10日,為了蒙蔽盟軍,希特勒下令將所有黨衛軍旅升級為師,「喀斯特獵手」旅又重新恢復了師的番號,黨衛軍准將阿道夫•華格納出任師長,但僅此而已,無論兵力兵器都維持原狀。1945年3月底到4月初,「喀斯特獵手」師參與了德軍在居茨地區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黨衛軍山地兵們與其他德軍部隊一道,經過兩周的激烈戰鬥,將游擊隊驅趕到山地林區,這一戰果是在英軍戰鬥機的頻繁攻擊下取得的。


在義大利北部作戰的「喀斯特獵手」師的P40坦克,為了防備空襲車身進行了偽裝。


1945年4月底,「喀斯特獵手」師已經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該師一部在東阿爾卑斯山南麓憑藉有利地形抵禦正向義大利東北部推進的盟軍部隊。一個由黨衛軍「喀斯特」部隊的大本營波滕斯泰因調來的戰地補充連在師屬裝甲連的配合下迎戰英軍和紐西蘭部隊,使用「鐵拳」等反坦克武器擊毀了相當數量的英軍坦克。「喀斯特獵手」師餘部則編入由黨衛軍准將海因茨•哈默爾指揮的戰鬥群,扼守南斯拉夫和奧地利交界處的卡拉萬克斯山脈的隘口,確保駐巴爾幹德軍部隊向德國本土撤退的通道,並一再擊退南斯拉夫解放軍的進攻。1945年5月2日,駐義大利北部的德軍部隊先行投降,但「喀斯特獵手」師仍繼續作戰,堅守交通要道,爭取讓更多的德軍部隊逃脫南斯拉夫人的追擊,西撤向英軍投降。直到5月9日,「喀斯特獵手」師殘部才向英軍第6裝甲師繳械投降,是歐洲戰區最後放棄抵抗的德軍部隊之一。

結語

與戰爭後期匆忙組建的黨衛軍武裝師有所不同,第24「喀斯特獵手」山地師的起點相當高,是作為一支擅長在喀斯特地形作戰的山地特種部隊組建的,目的是用於巴爾幹半島西北部山區的反游擊作戰。儘管後期擴編為師,但黨衛軍「喀斯特」部隊的實際兵力從未超過一個旅,而其骨幹戰鬥力量也僅限於一個團,因此很難被視為一個真正成形的黨衛軍作戰師。「喀斯特獵手」師憑藉豐富的山地戰經驗,在反游擊作戰以及戰爭末期對英軍的作戰中表現突出,但與所有同游擊隊作戰的德軍部隊一樣,這些「喀斯特獵手」的雙手沾滿了平民的鮮血,據統計黨衛軍「喀斯特」部隊至少製造了23起戰爭暴行,屠殺了277名平民。在向盟軍投降後,「喀斯特獵手」師中的南蒂羅爾人被立即遣散,而德國籍官兵被關進戰俘營,其中大部分人於1948年被釋放。


這幅表現在德軍部隊服役的義大利P40坦克的彩繪很可能就是根據黨衛軍「喀斯特」部隊的裝備繪製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Onwc_G4BMH2_cNUgXi_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