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占連、呼曉川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廟會,鄉村多稱過廟、趕廟、逛廟、趕會等。早年,樂亭廟會非常盛行,那濃郁的民風民俗與當地經濟活動有機地融為一體的廟會場景,給現在的中老年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一、難忘的樂亭廟會
關於廟會的由來,大概要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從封建統治者到平民百姓,都崇尚佛法,於是活佛升天或菩薩誕辰之類的紀念廟宇到處興建,各式各樣的祭祀盛會應運而生。商人見有利可圖,便乘機來廟前擺設攤點,兜售生意,逐漸形成廟會??以寺廟為中心進行交易活動。樂亭縣域全年大小廟會有60場次以上。每年從農曆正月十五到十月十五,廟會連綿不斷,尤以四月為盛。如正月十五燈節,樂亭城內張仙廟開放,異常熱鬧。二月十五、二月十九為觀音廟會,井坨張莊、朱各莊等地廟會開放。三月三為龐各莊及雙廟真武廟廟會,四月四是廟上郎君廟廟會,四月初八,城關廟門全部開放。四月十八為娘娘廟廟會,城關、中堡鄉安各莊廟門開放。四月二十八是閻各莊藥王廟廟會,五月十三關帝廟龍王廟廟會,十月十五城西娘娘廟廟會……
樂亭大型廟會有農曆四月十八安各莊廟會、四月二十八閻各莊廟會和縣城四月初八城內廟會。為迎接廟會的到來,廟會所在地的村民們往往提早動手,張羅準備。扎戲棚、搭戲台,請親戚朋友來家住幾天,逛廟會,看大戲。樂亭城內商家、小販和來自京、津、唐和東北各地的商家,紛紛在廟會中心地帶搭建起售貨棚。
廟會當天,廟堂之上,煙霧瀰漫。一些善男信女,對所奉神佛焚香膜拜,為自己和家人祈福求壽。娛樂場地,踩高蹺、變魔術、舞龍獅、唱評戲、扭秧歌、練雜技……娛樂活動讓人目不暇接。人們最感興趣的是看戲。在廟會期間,由商家出錢請戲班,搭建可容千人的露天大戲台。在當時的農村,平日只能看到皮影戲,難以看到真人演大戲。要看大戲,只有等到一年一度的廟會。每當戲一開場,台下黑壓壓人頭攢動,甚是熱鬧。當時的一些傳統劇目有《王少安趕船》、《桃花庵》、《馬寡婦開店》等等,常被人津津樂道。除了愛看唱大戲,人們還愛看跑馬戲。布幔圍住的一個空場中央,豎起一根高杆,上面系套環,插彩旗。買票者可以進入場內看雜技、馬術;捨不得花錢買票的。只能在場外聽熱鬧。只有高空吊環節目,可以讓場內外共同一飽眼福。這是馬戲團最後的一個節目,多是由身著彩衣的少女,攀上高杆,表演穿環、吊環動作。由於木桿過高,布幔無法遮攔,只好內外共同觀看,每到驚險之處,更是內外齊聲喝彩。商貿區域,棚鋪連著棚鋪,遮天蔽日。生產資料、生活用品、民間工藝……交易場地內花樣繁多;乾鮮果品、風味小吃、煎炒烹炸、酸甜麻辣……服務攤點叫人一飽口福。跟隨大人逛廟會的孩子們,最愛來此看新鮮,還能順便得到大人的「恩典」??買上些小食品和小玩意兒。女孩子最感興趣的是香草、香面。香草被編成各種小動物的造型,香面被縫裝進小花布口袋裡,好看好玩,且價錢又便宜。女孩子們買到手後,把香草系在衣扣上,香袋則用花線系住,套在項上藏在外衣裡面。這樣一來,遠遠就可以聞到一股幽香。男孩子在乎的是玩具。玩具攤兒上,木製的,竹製的,刀槍劍戟,斧鉞鉤叉,買一件回家,可以盡情地玩耍。此外,吹糖人兒、捏泥人兒、刻影人兒的攤點,也會吸引男女老少駐足圍觀。整個廟會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加上不絕於耳的叫賣聲、器樂聲、說唱聲、喝彩聲、嘻笑聲……真是熱火朝天。這種熱鬧場面,往往會持續四五天,簡直稱得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商貿「黃金周」。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曾組織過廟會活動,用以活躍城鄉經濟,促進物資交流,或藉以宣傳政府的政策法規、農業技術等。1958年以後,樂亭廟會逐漸衰退,「文革」的「暴風驟雨」更使其徹底銷聲匿跡。
二、樂亭廟會的基本特徵
1、廟會作為一種民間活動,具有一定的宗教觀念和封建迷信色彩。樂亭各處廟會一般都有來歷,或有一段神話故事傳說。如樂亭城關四月初八的三官廟會,是為了祭祀三國劉、關、張的。四月十八的娘娘廟會,有「女媧補天」的神話。四月二十八閻各莊藥王廟廟會,是為了祭祀「百穀之神」神農氏。真武廟廟會是為了祭祀「北方之神」真武大帝。舊時,人們上廟會常常伴有許願求福、問醫取藥、驅魔修德等風情。
2、樂亭廟會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除祭祀活動體現當地的風俗習慣之外,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也大多是當地民眾所喜聞樂見的。特定的場所,眾多的觀賞者,為許多藝術門類生成與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樂亭大鼓、皮影、秧歌等體現地方特色雅俗共賞的民間藝術奇葩,無疑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
3、樂亭廟會作為一種經貿活動,很大程度上依靠民俗文化的帶動。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所,進行物資交流活動,就這一點講,廟會近似於集貿市場。但是,廟會又不等同於集貿市場。集貿市場以物資交流為主,而廟會卻包含著較重的民俗文化含量,而且民俗文化帶動了經貿活動。從廟會的起源看,最初主要是一種祭祀活動,由祭祀活動發展成為多種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動,卻為生意人提供了商機,正所謂「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更準確地說,文化先行搭台,經濟隨後唱戲。
上述基本特徵表明,廟會既不是單純的民間文化活動,也不是純粹的集市貿易場所,而是民俗文化與經貿活動的一個重要的結合點。它是以自發性的民間活動為載體,將濃郁的民風民俗與當地經濟活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民俗文化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