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閉症孩子遇到「校園欺凌」,該如何學會自我保護?

今天是11月20日,國際兒童日。
與眾所周知的六一兒童節不同,這個節日是為了呼喚全世界共同傾聽兒童的呼聲,關心兒童權利,倡導所有人向弱勢群體的少年兒童伸出援助之手。

前段時間熱映的電影《少年的你》,再一次將「校園暴力」推上了風口浪尖,我們在感到痛心的同時,不禁深深思考——面對欺凌,我們為孩子們做了些什麼?
尤其是孤獨症孩子,相對比正常的孩子來說,他們因為不同的社交方式或特別的行為舉止,更容易成為校園霸凌者的欺負對象。

美國自閉症互動網路(IAN)在2014年發布了Connie Anderson博士的研究成果,對全國1167名6-15歲的自閉症兒童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有高達63%的自閉症孩子被欺凌,比一般同伴高出三倍。

當孤獨症孩子在幼兒園、小學等公共場所遇到別人搶他的東西,或者是被別人欺負、戲弄的時候,他們常常不會、也不懂得做出一些適當的反應來保護自己。

有的孩子甚至並不知道自己已經被欺負了,他們在與同伴產生不愉快的互動時,無法很好地認知當時的狀況,並及時做出反應來維護自己。

另外,由於部分孤獨症孩子具有一定程度的溝通障礙,他們很難準確地向家人傳達這類信息。

因此,當務之急是幫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讓孩子學會正確區分他人的行為意圖。

一、如何辨別他人的意圖?

想要提升孩子在自我保護方面的社交意識,首先得教會他們正確認知他人的意圖。當別人做出一個行為時,孩子必須分辨出這個行為對自己是友善的?還是在捉弄自己?

1、非惡意行為

友善的行為;

友善的評論;

禮貌的對話;

合適的問題;

友善的玩笑。

2.惡意行為

負面的評論或用消極的語氣評論

比如:孩子剛理了頭髮,同伴便評論「你剪得頭髮真丑」;

慫恿別人做出可能會令人尷尬或者會被指責的行為

比如:對方明明知道在牆上亂塗亂畫是不對的,還是會慫恿孩子去牆上畫畫,導致孩子受到了老師的批評;

惡作劇

比如:在孩子的後背上貼小紙條、拿蟲子嚇唬孩子等等;

取笑他人,言語攻擊

比如:對方利用孩子的缺點來進行攻擊、嘲笑。

3.如何教會孩子辨別惡意行為?

在與他人進行社交時,我們一般會根據對方的語調、表情、音量、肢體動作等來分析當時的狀況。

我們可以用模擬情景和命名的方式向孩子展示,幫助孩子更好地進行判斷、理解這些行為。

但是,在剛開始學習這些概念時,孩子是不參與模擬情景的,他們只需要在旁邊觀看,然後對其進行命名即可。

以教孩子「什麼是取笑」為例的情景模擬——

媽媽用嘲諷、陰陽怪氣的語氣對爸爸說:「爸爸,你真胖!看看你這個大肚子!」然後讓孩子對這一行為進行命名,剛開始時可以稍微提示孩子「媽媽剛才的行為就是在取笑爸爸」。

等孩子能夠獨立命名時,爸爸媽媽可以模擬另一種語氣,來進行比較和區分。比如,媽媽用誠懇的眼神和平緩的語氣對爸爸說:「唉,你胖了,你看看你的肚子。」同樣的話,第二種語氣是為了說明爸爸確實胖了。

兩種截然不同的互動,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理解「取笑」的概念,之後,當孩子遇到類似的的眼神和語氣就會明白,對方可能是在取笑他。

進行情景模擬的人也需要常替換,這樣可以方便小朋友更靈活地運用,能夠泛化到不同的人身上。

二、不同程度的惡意行為

當孩子能夠獨立辨別這些行為後,我們便要教會孩子為這些戲弄和欺凌行為劃分不同的等級。程度不一樣,解決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1、 輕度的戲弄

對方認為沒有什麼大不了的行為。

如:沒有身體的脅迫,不針對個人的評論,發出不屑的語氣,輕微不滿的表情或瞪眼,輕微嘲笑等。

2、 中度戲弄

令人厭煩、輕微受傷的行為。

如:針對某個人使用刻薄的語言進行侮辱、冒犯,為了惹怒對方而故意發出的某種聲音或動作,長時間的嘲笑,帶有惡意的圖畫,慫恿他人做出會被指責的行為等。

3、 嚴重的戲弄及欺凌

問題嚴重、持續時間長、可能受傷、可能造成危險的行為。

如:猛推、毆打、朝人吐口水,將物品扔向某人或恐嚇某人,跟隨行為,偷藏或毀壞個人物品,慫恿別人做出比較危險的或是違法的行為,暴力威脅身體的脅迫,語言手勢或書面的威脅等等。

三、如何區分不同程度的惡意行為?

第一步:利用顏色表格

在幫助孩子學習程度區分時,可以做一個表格,把三種程度的欺凌行為寫在上面,用三種不同的顏色標註。紅色表示嚴重,黃色代表中度,藍色代表輕度。

當家長模擬出一個行為情景後,就可以把這個具體的行為內容寫在對應的顏色表格里,在孩子還不能區分程度的時候,也可以利用顏色來提示。比如前文「你真胖」的例子就可以寫在藍色的區域內。

第二步:撤出顏色輔助

當我們每模擬出一個情景,小朋友就能很快找到對應的顏色區域時,我們就要開始撤出輔助了:把用來提示的顏色撤出,看看小朋友能不能夠獨立的進行區分。

家長可以模擬全新的場景,比如:媽媽趁爸爸不注意時,猛地去推爸爸,導致爸爸摔倒在地,於是媽媽在一旁哈哈大笑。演示完後,要求小朋友對此進行命名。

情景演示需要一直進行到孩子能夠對大量的新的行為進行獨立區分。

明天,我們會與大家一同分享,如何教孩子用適當的方法應對不程度的欺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OeKfjW4BMH2_cNUgYZ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