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時期的洋槍隊隊長戈登為什麼會死在蘇丹的喀土穆?

2021-03-09   俚言

原標題:滿清時期的洋槍隊隊長戈登為什麼會死在蘇丹的喀土穆?

戈登是蘇格蘭人,軍校工兵科出身,清教徒,也是縱橫馳騁亞非大陸的冒險家。他在中國取得的「成功」和經驗,使得他成為了大英帝國開拓亞非殖民地的急先鋒,最後殞命非洲蘇丹的喀土穆。

洋槍隊隊長戈登

查理·喬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年1月28日-1885年1月26日),英國陸軍少將。因在中國指揮洋槍隊協助李鴻章與太平軍作戰有功,被清廷封為提督、賞穿黃馬褂,在西方有 「中國人戈登」(Chinese Gordon)之綽號。

戈登的海外經歷豐富。他參加過克里米亞戰爭與沙俄作戰,也參與了燒搶圓明園的暴行。戈登是虔誠的清教徒,無論戰事如何激烈,大清早都會起身讀《聖經》。

清教徒自命清高,對異教徒和有色人種根本不信任。也就是說,在中國期間,即便是合作,戈登也是打心眼裡「俯視」他的上司李鴻章這些權臣的。

李鴻章像

從中國回到英國之後,戈登擔任一些二流的差事,諸如修築軍事工程之類。戈登明白,海外才是他表演的舞台。機會終於來了。

1872年,戈登被派去克里米亞檢查當地的英軍公墓的損毀情況,當他經過土耳其伊斯坦堡時,結識了當時的埃及總理努巴爾帕夏(帕夏是大頭領的意思)。

努巴爾帕夏邀請戈登去土耳其駐埃及總督伊斯梅爾帕夏手下工作。1873年,戈登在英國政府的允許之下接受了總督的邀請,並在1874年初到達埃及,戈登的軍銜是埃及軍隊的上校。

戈登在中國時指揮的洋槍隊的部分士兵

當時的埃及,在名義上歸土耳其鄂圖曼帝國統治,實際上,已經是大英帝國的囊中之物。埃及為了爭奪尼羅河流域的控制權,積極向南拓展,進而占據尼羅河中游的黑非洲的蘇丹。蘇丹首府是尼羅河邊的膏腴之地喀土穆。

早在1870年2月,在英國探險家塞繆爾·貝克(Samuel Baker)的率領之下,埃及軍隊已經到達尼羅河中游的喀土穆。之後,蘇丹由英埃共管。1876年10月戈登因內部發生矛盾回到倫敦,之後,在各方的斡旋和妥協之下,戈登回到非洲,擔任了蘇丹的總督,號稱「戈登帕夏」。

喀土穆是位於尼羅河邊的風水寶地

高傲的戈登,蔑視當地的異教徒。他曾經輕車簡從,身穿華麗的英軍軍服,深入敵營,然後,又能全身而退。似乎,又重演了戈登在華之時身先士卒、毫髮無損的奇蹟。

這一局面,不僅體現出了戈登的「英勇」,也反映出了在大英帝國的威名恐嚇之下,亞非拉各民族的民族自信心的動搖。不久之後戈登身心俱疲,辭職來到聖城耶路撒冷陶冶心靈。

穆罕默德·艾哈邁德·馬赫迪

在英埃的雙重壓迫之下,與太平天國運動類似,在蘇丹也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是農民出身、略通文墨的穆罕默德·艾哈邁德,他自稱是馬赫迪,即伊斯蘭教徒的拯救者。這一系列的操作,與當年天王洪秀全起兵時的情形也極為相似。

馬赫迪的大軍橫掃蘇丹全境,使得英埃雙方的統治力量只能龜縮在喀土穆等幾個城市的範圍之內。是攻、是守還是退,在英國國內陷入了拿不定主意的窘境。此時,有人推薦戈登。戈登遂臨危受命重返蘇丹。

英埃軍隊與馬赫迪的軍隊隔尼羅河對峙

戈登的任務是將被圍困在喀土穆的英埃軍隊和其他人員安全撤離。不過,戈登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他想再次成為力挽狂瀾的英雄。他率領一股小部隊進入喀土穆,不但沒有安排撤離事宜,反而整軍備戰,加強了防禦工事的修繕(這是他的看家本領)。

戈登的「魯莽」決定,令當時的英國政府與馬赫迪起義軍均感到吃驚。一方面,英國政府猶豫不決;另一方面,馬赫迪果斷截斷了尼羅河流域的水運交通和戈登與埃及之間的電報聯繫。至此,喀土穆成為了一座孤城。

喀土穆圍城之戰

圍困持續了10個月,喀土穆城內食物消耗殆盡。大約7000名餓著肚子的英埃聯軍,迎來了大約50000名馬赫迪大軍的猛烈進攻。城破之後,所有的守軍均被屠殺。據回憶,當時,戈登穿著整齊的制服,一個人向敵軍衝去,其結局當然是以死效忠了。

喀土穆之戰的意義非凡。此戰役是被奴役的民族第一次戰勝了白人殖民者。11年後,英軍捲土重來,擊敗馬赫迪(馬赫迪早已因病去世)的殘餘部隊,重新奪回了對蘇丹的統治權。

19世紀末,西方列強已經將非洲大陸瓜分殆盡,只有占據地利優勢的阿比西尼亞(現今的衣索比亞)還維持著獨立的態勢。

戈登也許沒有想到,幾十年之後,大英帝國在非洲的各個殖民地紛紛獨立,往日的美好時光不再。道理很簡單,因為,只憑著幾杆洋槍洋炮就征服一個民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在現在的非洲,大批的原歐美列強的殖民地,還處於混亂不堪的局面之中。雖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過也必須承認,那些曾經的宗主國以及戈登等冒險家們對此種亂象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