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年前的胎教之母告訴你:學會這三招,就能生出天才寶寶!

2019-05-27   位長安

東拉西扯古今事,南腔北調百面人。

一壺小酒,澆不完人情冷暖,

一段故事,嘆不盡歷史雲煙!

身邊有幾個同事是寶媽,經常和我聊起他們孩子的故事,和她們在一起交流多了,我也耳濡目染漲了不少見識。恰好有個同事懷孕好幾個月了,和我聊起來就忍不住問:長安啊,說古時候的人十月懷胎怎麼教育子女呢?

正好咱就借這個機會聊聊古時候的胎教怎麼展開?

文王興周八百載,道德功名萬古開。

沉吟屈指英雄數,不及太任有賢才!

一首定場詩,給大家提提神。詩中提到一個人物:太任!太任何許人也?

我們要先從三千年前講起,公元前1152年,商朝西部邊陲有個小國家叫周,這一年周有個叫太任的孕婦生下了一個男嬰,喚名姬昌!

很多人說,姬昌是何許人也?姬昌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熟悉,他的另外一個名字可是如雷貫耳,名垂千古啊!那就是周文王!

眾所周知,周文王不滿於商紂王的荒淫殘暴,決心拯黎民於水火,伸大義於天下,於是請出了80歲的姜子牙,姜子牙領著一群奇人異士和各路神仙,一股腦兒地滅了商朝,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就建立了周朝。

周文王堪稱古代聖賢,不僅是道德的楷模,也是陰陽八卦的老祖宗之一,「文王拘而演周易」說的就是他老人家。就連孔子也十分崇拜他,孔子小時候學的第一首兒歌就是《文王操》,類似於我們小時學的《我和我的祖國》一樣一樣的。可見周文王對封建社會的影響之大。

周文王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光輝的成就,離不開一個人的諄諄教誨啊,這就是他的媽媽——太任!

西漢有個大才子叫做劉向的寫過一本書,名曰《列女傳》,「列女」的意思就是諸位女子之意,劉向寫此書,是為了給一些有才華有德行的女子做個傳記,光耀後世。

結果到宋朝以後,宋明理學興盛,大肆提倡貞潔烈女,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民間就把列女傳的列子改為慘烈的烈,熱烈的烈,一本好好的書就變了味道!

在這本書中呢,劉向提到了歷史上的胎教之祖,原本是這樣說的:「太任者,文王之母,摯任氏中女也。王季娶為妃。

文中提到一個詞,叫王季,就是周文王的父親,王季王季,名字一聽就知道在家排行老小,我們知道古代排名伯仲叔季,孔子,孔老二,字仲尼。劉邦本名劉季。

太任,就是王季的妻子,文王的媽媽。

《詩經·大雅·大明》中有這樣的詩句:「摯仲氏任,自彼股來嫁於周,日嬪於京。」意思是說,太任是來自東方的摯任氏的二女兒嫁到西部邊陲的周國,嫁給了文王的父親王季。

「太太」這個稱呼現在很流行,通常是指對已婚女士的尊稱,不過你知道這個稱呼的來歷嗎?這個稱呼來源於我國歷史上三位母儀天下的女性——周家三太即太姜、太任、太姒。太姜就是文王的祖母,太任就是文王的媽媽,太姒就是文王的妻子,武王的媽媽!

你看看人家周朝的創始人,就是厲害,要不說周朝綿延了800多年,是封建王朝最長久的朝代呢?開國皇帝的奶奶媽媽妻子都這麼厲害,每個成功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人家有三個女人!能不牛嗎?

太任怎麼教育文王呢?

書中所寫:太任之性,端一誠莊嚴,惟德之行。及其有,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

其實就是三點: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

目不視惡色

什麼叫目不視惡色,就是應想方設法開展必要的視覺管理。俗話說「眼不見,心不煩」,只有被眼睛看見了,才有可能引發對胎教的影響。多看一些令人賞心悅目的事情,會讓人心情愉悅。

《世說新語》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西晉末年,北方大亂許多貴族逃難來到了江南。每當天朗氣清之日,他們都要到一個名叫新亭的地方聚會。其中有一個名叫周顗的人,看到良辰美景卻清然淚下嘆息著說:「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風景跟往昔一樣,江山卻換了主人。在這個故事中,外部景色對於周顗心情的影響是通過他的眼睛來成的。

我們學過杜甫的兩句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講的是同樣的道理。

魯迅曾經說過:「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外部景色對人的影響也是如此。

都說金庸的作品是一部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比如說《天龍八部》中有一對姐妹,一個善良活潑,古靈精怪,一個心狠手辣,性格扭曲。姐姐叫阿朱,妹妹叫阿紫。結尾我們知道,姐姐被喬峰意外打死,妹妹也抱著喬峰跳下懸崖。

其實硃色和紫色在古時候就有定義了,「惡紫之奪朱也」。就是說,朱,正色;紫,間色之好者。惡其邪好而奪正色。」後因以硃色和紫色比喻正與邪、是與非、善與惡。

《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大臣因為穿了一件紫色的衣服去見國君,被認為是不懂禮儀,最後竟然因此被殺。

而黃色就更有意思了,隨著眾多宮廷電視劇的狂轟亂炸,許多觀眾友可能都認為黃色從古至今都是皇帝的專用色,其實不然,隋代以前,幾平所有的人都可以穿黃衣服,只是到了唐高祖以後,才將黃色與皇帝聯繫在一起。到了宋朝,趙匡胤黃袍加身,陳橋兵變,黃袍開始正式為皇家所有。

黑色往往給人一種莊嚴肅穆幽深可怖的感覺,比如下面這張圖片,就是典型的恐怖圖片。烏雲密布,黑鴉亂鳴,鬼火閃爍,像極了鬼片中的典型場景。

了解了一些景色的含義,我們就可以調節顏色來調節心情。

國外曾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橋樑,每年都會發生車禍,也會有很多人選擇在那裡自殺。後來,人們把橋塗成天藍色,車禍事故明顯少了很多,自殺的人也越來越少,最後人們將其塗抹城粉紅色,車禍幾乎沒有了,自殺者更是微乎其微。

劉向在記錄太任的胎教經驗時特彆強調「目不視惡色」。他的本意就是想要告訴後人,應充分認識到景色對胎教的影響,覺得對準媽媽們的視覺進行必要的管理。這裡所說的視覺管理,就是要告訴准媽媽們哪些東西是不應該看的。

我想,准媽媽不能看的東西至少應當包括以下範圍:

一是可能引發准媽媽們驚恐的,

二是可能引發准媽媽們傷感的,

三是可能引發准媽們們憤怒的。

唐中宗是唐代的一個十分窩囊的皇帝,前半生一直生活在母親武則天的巨大陰影里,好不容易當上皇帝,最後卻稀里糊塗地被女兒安樂公給毒死了。安樂公主之所以干下這種天理難容的事情,很可能與她的母親韋氏在孕育她時一直生活在一種步步驚心的環境里,整天親眼所見的都是令懷孕者寢食難安的東西有關。那種比的是「誰比誰更狠」的環境對於母親韋氏的影響估計潛移默化地傳導給了安樂公上。所以,她才能夠臉不變色心不跳地拿毒藥把老爸毒死。

通俗地說,視覺管理的目的就是通過養眼達到養心、通過養神達到養胎的目的,進而對腹中的胎兒進行胎教。看就讓孕婦看這世間的一切美好。

耳不聽淫聲

欲行胎教,應想方設法開展必要的聽覺管理。聲音通過聽覺獲得但往往卻會對人的其他感覺產生奇妙的影響。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個經典的聲音干預味覺的例子。

據《論語,述而》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故事說的是,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齊,在齊國大臣高昭子家中聽到了韶這種音樂,立刻為這種融匯了各方精華的聲音所吸引,結果一連聽了三天三夜,如醉如痴,竟然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連肉的滋味都分別不出來了

咱們都聽過風聲鶴唳這個成語,說的是前秦符堅的軍隊在淝水之戰中大敗,符堅中箭,率領余兵拚命逃回北方。當他所到風吹過的聲音和飛的鳴叫,都以為是晉兵仍在後窮追不捨,於是不顧饑寒地日夜跑,回到北方時,百萬大軍已失去了十之七八。後人便以「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形容人在受過刺數後心靈變得脆不堪,一且有風吹草動都會受不了。

風聲的其實也是聲音干預人的思覺

相關研究表明,長期聽不該聽的聲音,有可能會使孕婦的神經系統受到強烈的刺,使人體中去甲腎上原的分增多,造成是兒血液循環受阻,胎盤供血不足,引起胎兒發育不良。同時,這也是成流產或早產的原因之一

所以,即使僅就孕婦保健的角度來考量,孕婦也是不應聽不該聽的聲音的。要聽,就聽那天籟之音。

現代社會,女性懷孕後不可能像古人那樣「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面對著各種聲音干擾,甚至聲音污染,應該怎麼辦?除了戴上耳機聽自己該聽的音樂之外,在沒有耳機或不方便戴耳機的情況下怎麼辦?這就不能不提到對聽覺的積極管理。怎樣對聽覺進行積極管理呢?

用金庸小說中常用的一句話來表達就是「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

怎樣才能夠做到「聽而不聞」呢?毛澤東當年的辦法頗有啟發意義。據說,在年輕的時候為了訓練自己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他曾經給自己立下這樣一個訓練科目:到城門洞裡、車水馬龍處讀書。為了什麼?就是為了訓練自己的抗干擾能力。

此外,一些優秀的軍事家在炮火連天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排除威脅的干擾,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指揮戰鬥。這種抗拒環境干擾的能力,需要訓練養成,一旦養成將終生受益。准媽媽們如果想要進行胎教,就應多少養成些「聽而不聞」的本事。

口不出敖言

欲行胎教,應想方設法開展必要的言語管理。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的時候,言語甚至具有某種治病功效。

《三國演義》中的著名人物曹操患有一種很頑固的疾病,叫作「頭風病」。頭風病是一種以慢性陣發性頭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這種病病程較長,纏綿難愈,易於復發,據說連當時的名醫華佗都沒有什麼好辦法,但卻被一個並非醫生的人給治好了。

這個並非醫生的人姓陳名琳,乃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治病的工具並非藥材,而是言語,具體一點就是一篇文章《為袁紹豫州文》這篇檄文寫得有聲有色,不僅曆數曹操罪狀,而且將曹操的祖父騰、父親曹嵩的罪狀醜行均做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擊,號召天下義士共滅曹操而助漢室。

曹操當時正因為頭痛躺在床上,但當手下人為他讀完這篇洋洋洒洒、聲色俱厲的文之後,他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居然頭風頓愈,從床上一躍而起。

言語不僅能夠治人病,有時也能夠害人命。還拿《三國演義》來說裡面就提到過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

咱們重溫一下那段經典台詞:

諸葛亮:....王司徒之生平,我素有所知,你世居東海之濱, 初舉孝廉入仕,理當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

王朗:(手指諸葛亮)你……諸葛村夫,你敢……

諸葛亮:(憤而站立)住口!無恥老賊,豈不知天下之人,皆願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饒舌!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於西川,繼承大統,我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你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怎敢在我軍面前妄稱天數!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即將命歸九泉之下,屆時有何面目去見漢朝二十四代先帝?!

王朗:(手捂胸口,顫聲)我、我、我……

諸葛亮:(大聲斥責)二臣賊子,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會搖唇鼓舌!助曹 為虐!一條斷脊之犬,還敢在我軍陣前狺狺狂吠,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王朗: 你、你……啊……(墜於馬下,左右上前扶起,已死)

後人有詩讚孔明「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何謂不亂說話?所謂不亂說話,是指不應不分時間、地點、場合胡亂說話。中國有句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發言有可能會對自己及過去的東家劉備造成傷害。如果說徐庶一言不發是一個正面典型的話,那麼,下面這位就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三國時代有一個人名叫禰衡,沒錯,就是「擊鼓罵曹」的禰衡。此人年少時就有文采和辯才,但是性格高做,喜歡指摘時事、輕視別人。有人問禰衡說:「你為什麼不去投奔非常有名的陳群和司馬朗?」你衡回答說:「我怎麼能和殺豬賣肉的人結交呢!」

即使是對自己喜歡的人孔融、楊修,禰衡也不無輕蔑地稱他們是「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這樣的人沒有死在曹操手裡是偶然。最後還是死在黃祖手裡了,黃祖可不是吃乾飯的,豈肯容你胡言亂語,直接咔嚓了。

上述故事給予我們很多啟示,孕婦在言語方面起碼應做到不亂說話。


那麼,除了劉向所言,胎教還有哪些呢?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除了劉向,西漢時的另外一位著名學者賈誼在其作品集《新書》中也提到過胎教。但是在賈誼的筆下,實行胎教的女性卻不是太任,而是周成王的媽媽。

賈誼《新書·胎教》篇中也記載:「周妃後妊成王於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詈,胎教之謂也」

意思是說,周成王(周文王之孫)的母親懷周成王時,站著時不將重心倚在一條腿上,坐著時不歪斜,笑時不放聲喧譁,獨居一處時也不懈怠放任,發怒時也不罵人。

所以,欲行胎教,正確的「站姿」與「坐姿」都重要。因為古人很講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由此看來,實施胎教是西周王室的傳統。儒家的聖人之孟子在胎兒期也接受過胎教,據《韓詩外傳》記載,孟子之母懷孕時,「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謂也」坐席擺放不正就不能坐,肉塊切得不正就不能吃,這也是胎教的項目。

隨使翻一下中國古代典籍,我們就能夠發現當時人對站姿與坐姿是多麼的重視!《史記》中就曾經記載過劉邦因為坐姿不對,而被一位長者批評的事故事。

酈食其前來投奔,劉邦自己據床按見。食其原本滿懷期望來投奔聖君明主,結果一看劉邦這幅德行,當時就怒不可遏:「像你這樣的人還好意思去伐無道誅暴秦?」劉邦自覺有愧,趕忙站起,整理好衣裳,酈食其上坐。

坐相相比,站相同樣重要。據相關史料記載,宋代宋高宗沒有親生兒子,想要在幾個旁系家族子弟中選擇一個立為太子。手下大臣千挑萬選,選出兩個,這兩個人難分伯仲,先後進行了幾場選拔賽,結果比分咬得很緊。沒辦法,最後只好搞了一場「加時賽」,測試的題目看起來也並不難,是皇帝本人靈機一動想出來的,那就是把只貓丟到兩個人所在的房間,看看到時正在筆直站立的被選拔對象有什麼反應。

結果,其中的一個孩子正閒得無聊,見了這只可愛的貓味,不由好奇心爆滿,彎下腰來逗弄那隻貓味;另外一個候選人則站立在那裡動不動。面對此情此景,皇帝決定選擇那個保持筆直站姿的宗族子第做太子,這個小孩就是後來的南宋孝宗皇帝。

除此之外呢,孕婦還得有一個很好的助手,所謂保健醫生,環繞左右,也就是賈誼在《新書》中所說的太師、太宰,太卜等,他們分別是各自領域最為權鹹的大腕。他們除了提供相關的專業知識,服務以外,還有一個職責,就是扮演一個「說不者」的角色。

比如王后想吃一些生猛東西,太宰,就說不行,想聽一些動感音樂,比如中國有嘻哈,搖滾樂了,太宰就沒收耳機沒收了音響,不能聽。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團隊,才能夠確保王后的胎教效果最大化。


盡信書不如無書,古人畢竟智慧有限,也有一些愚蠢的做法。

朱熹老先生曾提出孕婦應當「寢不側」,也就是睡覺時不應側著身子,但現代醫學卻認為側臥有助於胎兒健康。

古人認為食物中也要避開一切有異常之味的東西,不能吃牛心、白犬肉、鯉魚頭等等。特別是不可吃兔肉,甚至連兔子都最好別看見,否則生下的嬰兒就可能缺唇,也不可吃生薑,否則嬰兒就可能多出一個手指來。這些禁忌當然是無稽之談,但在民間流行甚廣。

古代生男的歪門邪道

西晉學者張華撰《博物志》一書,記載古代各種異聞趣事及神仙方術,其中追述了古代胎教之法與前人記載大致相同。認為胎教的目的是追求「賢明、端正、壽考」增加了長壽一項,這也是家長企望於子女的。書中還談到胎教可以決定胎兒性別。

他說:「婦人妊娠,未滿三月,著婿衣冠,平旦,左逆井三匝,詳觀影而去,勿反顧,勿令人知見,必生男"孕婦懷胎不足三個月時,身著丈夫的衣帽,清晨左向繞井走三圈,並端詳井中的倒影,然後離去,不要回頭,也不要讓別人瞧見,就可以生男孩了。

當然,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了。


聽完了我的介紹,不知道對各位準媽媽有沒有幫助呢?你還知道哪些育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