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路相逢勇者勝!先後擊敗20國軍隊,解放軍繳獲多少武器?

2020-08-01     熊熊講武

原標題:狹路相逢勇者勝!先後擊敗20國軍隊,解放軍繳獲多少武器?

1950年10月,中國人民 志願軍出國作戰,首批志願軍為第13兵團所轄的38軍、39軍、40軍、42軍及配屬的炮兵、工兵等部隊,隨後50軍、66軍也跨過鴨綠江參戰。到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第9兵團的20軍、26軍、27軍及配屬部隊也正式參戰。

由於蘇聯武器尚未到位,這40多萬名志願軍使用的都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萬國造」裝備,他們將要用這些老舊雜式的武器去迎戰世界上武器裝備最現代化的軍隊。

在這些志願軍使用的武器中,有一部分是繳獲國軍美械部隊的美式武器。如湯姆遜衝鋒鎗和卡賓槍就很普遍,在作戰前為了後勤方便,在部分部隊中事先調換了武器,使得一些部隊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美械化。

如39軍中的美式武器就有春田步槍2408支、衝鋒鎗3058支、M1917重機槍155挺、107毫米化學迫擊炮12門,美製75山炮12門,此外60毫米及81毫米迫擊炮中也有相當是美國造。

而當時各軍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美式武器,因此志願軍部隊繳獲正牌美軍和韓軍的美式武器後可以自己使用。

38軍113師在打完德川後,原有的1個多基數彈藥消耗大半,而當時後勤又不是很便利,於是在執行穿插三所里任務前緊急打掃戰場,將繳獲的武器彈藥緊急分發給了部隊。使得113師的步兵輕武器基本美械化,步槍每支配彈120發、輕機槍每挺1200發、重機槍每挺3000發、迫擊炮每門60發、手榴彈每人6到8枚,正是有了這批彈藥作為保障,後來的三所里、龍源里阻擊戰才能順利進行。

類似113師這種情況在抗美援朝運動戰時期是非常普遍的,而前線作戰繳獲的武器裝備和彈藥也為戰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很大幫助。

據統計,抗美援朝運動戰時期,志願軍繳獲的武器裝備有(註:其中大部分重武器繳獲後被美軍飛機炸毀):

各種槍45252支、各種炮3133門(應當含火箭筒、迫擊炮等)、坦克187輛、裝甲車50輛、飛機10架、汽車4954輛。

繳獲的槍械中,步槍有27574支,絕大多數是M1加蘭德,此外還有M1卡賓槍和M3衝鋒鎗,志願軍的評價都不錯。美式輕武器的主要問題是彈藥不好補給,尤其是後期阻擊戰和陣地戰較多,繳獲少,難以支撐現代化戰爭。

運動戰結束後,志願軍參戰部隊在輕武器上基本都整建制換裝了蘇械,在重武器方面蘇械火炮的比例也很大。這實際上是人民軍隊第一次制式化的換裝,而在此之前武器裝備的配置都是建立在繳獲武器基礎之上的,制式化換裝對於一支軍隊的現代化和正規化影響深遠。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到陣地戰階段,陣地戰的特點是消耗大,繳獲少,尤其是美軍此時不計成本地使用彈藥,一個月內投射的炮彈就往往超過100萬發,以至於有范弗里特彈藥量之稱。我軍在有坑道工事作依託的情況下,也在不斷提升火力的投射量。

在這樣高烈度的戰爭中,志願軍已不可能憑藉繳獲來補充裝備自己了,而且由於此時已經制式化換裝蘇式武器,前線部隊繳獲武器後也不允許隨意換裝使用。因此蘇式武器的換裝對於志願軍陣地戰時期的作戰幫助是極大的,對於志願軍現代化作戰能力的提升也是值得肯定的。

在戰爭前期,志願軍以之前戰爭中繳獲的武器參戰,並在繳獲了美軍武器後也將其投入了作戰,這與抗戰和國內戰爭中的情況一樣。不過在戰爭中,志願軍逐步建立了蘇式武器的裝備體系,實現了制式化換裝,就此擺脫了人民軍隊建立20餘年來依靠繳獲武器裝備自己的情況,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抗美援朝戰爭使得人民軍隊經歷了一次現代化的洗禮,不僅使得我們獲得了與現代化軍隊交戰的經驗,同時人民軍隊本身也迅速實現了正規化和現代化。

戰爭結束後,隨著國內兵工業的發力,全軍的武器裝備有了統一標準,原有的繳獲武器大部分被替換下來裝備民兵部隊,我軍也換裝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代國產武器裝備,這些武器是蘇式武器的國產化版本,在當時來說是比較先進的。

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時,解放軍參戰部隊已經基本換裝了56式槍族及56式火箭筒,重武器主要是122毫米榴彈炮、120毫米迫擊炮和76毫米加農炮,不過由於作戰地形及運輸的因素,解放軍主要以輕型武器參戰。

而印軍當時的武器大多還是二戰時期的美英遺留物資,其數量雖多,但在質量上不及我軍當時的武器。

在東線第一階段的克節朗—達旺地區作戰中,解放軍共繳獲印軍各種炮75門、機槍122挺、各種槍1104支、直升機3架、汽車11輛、推土機4部及電台等其他物資。

在東線第二階段的西山口—邦迪拉地區作戰中,解放軍共繳獲印軍各種槍3840支/挺、各種炮187門、擲彈筒7具、火箭筒61具、汽車416台、坦克9輛及其他彈藥物資。

在東線第二階段的瓦弄地區作戰中,解放軍共擊毀、繳獲印軍飛機2架、各種火炮62門、機槍94挺、長短槍715支、炮彈1萬餘發、槍彈102萬餘發及其他作戰物資。

西線第一階段作戰中,共拔除據點37個,繳獲各種火炮26門、槍292支/挺及彈藥等其他物資;在第二階段作戰中,拔除據點6個,繳獲各種火炮11門、槍109支、彈藥6萬餘發及其他作戰物資。

此外在中段的梅楚卡等地區也繳獲了印軍部分槍枝彈藥和物資。

對印自衛反擊戰與我軍之前的大規模作戰不同,在新中國成立前的作戰中,我軍主要的武器彈藥來源就是繳獲,「取之於敵,用之於敵」是常態。即便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抗美援朝戰爭前期,使用繳獲武器也是非常常見的情況。

但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武器裝備已經實現了國產化制式換裝,且除個別武器外,性能均優於印軍武器,因此繳獲的印軍武器於我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而在作戰中我軍損壞54式榴彈炮1門、機槍18挺、長短槍81支、火箭筒2具,損失也相當輕微,根本不用「取之於敵」。

由於印軍武器性能落後,且在潰逃時損壞了不少重武器的零件,因此在反擊戰結束後,解放軍在釋放印度戰俘的同時,也向其轉還了部分繳獲的武器。

交還印軍武器裝備清單有:

2架飛機(1架嚴重損壞)、2輛坦克(缺少零件)、117台汽車(67台缺零件)、各類炮163門(損壞或缺零件90門,73門完好者為51毫米/81毫米迫擊炮)、各類機槍289挺(損壞或缺零件59挺)、衝鋒鎗/步槍2687支(損壞或缺零件419支)、火箭筒37具(損壞或缺零件11具)、擲彈筒12具(1具缺零件)。

除了武器裝備外,還有一批作戰物資和彈藥也交給印軍。

對印自衛反擊戰被稱為是牛刀切黃油式的作戰,戰前的印軍信心滿滿,但一戰卻被解放軍打回了原形,對一支敗軍而言,去接收這些被對手繳獲的武器裝備更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而這種恥辱不僅僅發生在1962年,在1967年的乃堆拉山口衝突中,印軍110人在中校營長帶領下向我陣地逼近並率先開火,隨即該敵造我打擊,當場斃命57人,我軍繳獲武器彈藥一部,隨後雙方轉入炮戰,我再殲敵550餘人。

此次反擊作戰共繳獲1挺機槍、9挺衝鋒鎗、16支步槍;9月16日,印軍打著白旗領走遺棄的屍體14具及被繳獲的24支槍械,並在移交書上簽字。

在1960年代,還有一場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不過這次作戰規模較小,屬於戰鬥級別,我們不再詳細介紹。

不過在這次反擊戰中,解放軍繳獲了1輛T62坦克,這輛坦克的繳獲對於當時的解放軍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不僅對於我軍自身裝備的改進影響很大,也對我軍反坦克力量的打造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總體來說我軍的常規兵器進步不是很大,因此到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在步兵輕武器的配置方面,我們甚至還弱於當面的越軍。

以步兵班配置為例,我軍一個9人步兵班中,有3人使用56式衝鋒鎗、4人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2人為56式班用機槍組;而在越軍正規軍的步兵班中,有6支突擊步槍/衝鋒鎗、1具40火、1具美製M79榴彈發射器,另有1挺機槍。

在山嶽叢林地帶,步兵交火距離在100米以內者占76%,200米以內者占11%,只有13%是在200米以上距離的交戰中。在這種情況下,半自動步槍與自動步槍的交火自然是要吃虧的。

因為越軍手中的多為AK47或56沖,所以實戰中經常出現解放軍使用繳獲的突擊步槍/衝鋒鎗與越軍作戰的情況。

雖然在步兵輕武器配置上,1979年的解放軍不如越軍,但在重火力上卻具有全面優勢。而在大規模正規戰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炮兵。

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集結了師屬以上炮兵團多達48個,另有大量隊屬炮兵,總計動用火炮9399門,其中4400餘門火炮出境作戰,對越軍形成了總體5比1,局部10比1甚至更高的火力優勢。

如在東線參戰的55軍,該軍除了本軍建制內的4個炮兵團外,另外又加強了5個炮兵團,共計有31個炮兵營,另外還有60個團營屬炮兵連。在為期一個月作戰中,55軍師屬以上炮彈就打出了76349發,在著名的諒山攻城戰中,30分鐘內就打出了炮彈9919發,遂有「萬炮轟諒山」的說法。

而在整個戰爭中,解放軍一共打出了106萬發炮彈,平均每天就打出3萬多發炮彈,不僅大量殲滅了越軍,也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攻勢。

因此在正面作戰中,越軍依然不是對手,號稱可以防禦多少年的工事和要地在一個月時間內便屢屢失守。

據統計,在為期28天的作戰中,解放軍共計擊斃和俘虜越軍57169人,繳獲各種槍枝和火箭筒及40榴彈發射器16062支(挺、具)、汽車236輛、蘇制反坦克飛彈817枚、飛彈22枚,擊毀坦克和裝甲車54輛、火炮781門、汽車594輛。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殲敵人數最多的是55軍,該軍共計擊斃越軍10843人,俘虜越軍108人,該軍的繳獲也是比較多的,共計繳獲坦克、裝甲車3輛、火炮99門、各種槍2222支、炮彈17萬發、槍彈200餘萬發。

在55軍中殲敵和繳獲數最多的是163師,該師擊斃越軍5293人(不含鬼屯炮台內被殲滅的越軍)、俘虜越軍38人,繳獲坦克1輛、裝甲車2輛、火炮64門、各種槍1179支、炮彈16萬發、槍彈100餘萬發。

對越自衛反擊戰結束後,中越兩軍又持續了長達10年的陣地戰交鋒。

在這10年作戰中,解放軍在步兵輕武器上發展迅速,越軍僅有的這點優勢也被擠壓下去,而在重武器方面解放軍的優勢比1979年更加明顯,兩軍的戰損比也是越來越懸殊。

在1984年7月12日的大戰中,解放軍一天內就消耗彈藥1261.11噸,死傷於陣前的越軍高達3000多人。以至於戰後解放軍特意向越軍二軍區發通告,要求其打著紅十字旗幟來收屍。

不過也因為兩山輪戰中以陣地戰、炮戰為核心,因此繳獲武器彈藥數量相對是不太多的,反倒來說這是一場比拼國力的消耗戰。很顯然,耗盡了美式武器彈藥以及蘇聯都援助不下去的越南是無法長期支撐的,終於在1990年初,中越兩軍最後一次交火後,南疆硝煙終於散去。

至此,在新中國成立後的40年時間中,我們先是在朝鮮半島擊敗了美國等17國聯軍,又在自衛反擊戰中擊敗過印軍、蘇軍、越軍,可以說先後擊敗了20個國家的軍隊。

從1990年到2020年,我國迎來了30年和平時期,人民軍隊在這30年時間中變化也極大,尤其在武器裝備方面已經追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而回顧人民軍隊從1927年誕生,再到今天的90多年曆程,從血與火的硝煙中走來的這支軍隊從未讓我們失望,我們也希望人民軍隊能夠再接再厲,創造更大的輝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xxGqXMBLq-Ct6CZi0C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