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產片,除了「一京一吒」還有啥?

2020-01-12     子戈說電影

2019年的國產片,整體質量不高。

因此評選十佳是個極度困難的事情。

我一度都想放棄了,但後來想,不如換個思路,做一個另類榜單。

於是有了這個不太一樣的十佳,選片思路如下:

(1)非票房大賣電影(單片票房不超過2億,絕大多數低於1億);

(2)非獲獎片(指的是國際上的重要獎項);

(3)有點意思,值得一提的電影。

總結起來,就是摒除掉了那些已被肯定的肯定,挖掘一些值得關注的小眾電影。

至於排名,不算嚴格,但也大致可做參考。

廢話不多說,我們進入正文。




No.10《學區房72小時》

票房:114.5萬元

這部電影在整個十佳榜單里是知名度最低的,看過的人應該很少。

我也是在一個百無聊賴的下午,想看部國產片消遣,無意中點開的。

怎麼說呢?

結果完全超出預期。

儘管影片有著濃濃的電視劇質感,仿佛CCTV的公益影視項目,可是看下來,我覺得它還是觸及到了一些很現實的傷痕。

關鍵詞顯而易見:學區房

整部電影就是圍繞一個大學副教授,要買一套學區房以便女兒進入重點小學,在這一過程中,他遭遇了無數尷尬事,也面臨著良心的考驗。

影片最終的結尾,落點很輕。

向來老實穩重的副教授,終於被現實逼進了死胡同,只見他開車走在街上,對險些被自己撞到的騎車人大罵:「你找死呢!」

之後影片就在這一句罵聲中黑屏結束。

我覺得這個力度,剛剛好。

如伊朗電影《一次別離》一樣,這部電影講述的也是一個解不開的死局。最終由這一死局,牽動了上下階層的相互傾軋,誰也沒有落得善終。

而那一句咒罵,讓電影從社會回到個體身上,也讓觀眾看到了一個變形的社會制度下,個體的無力。




No.9《陽台上》

票房:397.9萬元

從上一部賀歲片《一切都好》開始,就有人說張猛江郎才盡了,到這一部《陽台上》,喊的人就更凶了。

確實,表面看,張猛後來的電影確實不如他的頭兩部作品《耳朵大有福》《鋼的琴》那麼搶眼,或許也是因為離開了東北這片土地,離開了上世紀8、90年代的下崗潮背景,讓闖入現代都市的張猛有些晃范兒,找不著北。

但我要說,這部《陽台上》儘管遠離了張猛所熟悉的現實批判,但依然是一部可看性很高的電影。

它的可看性,就在於張猛純熟的電影語言。這在張猛之前的電影里,我還沒有如此清晰的看到過。

我覺得,很大程度上,這是張猛的一部探索性的習作。

他在嘗試找到一種新的拍法,不同於早期作品的粗糲、直爽,而是用更含蓄、隱晦的方式,來傳遞一種私人情緒。

《陽台上》講的就是一個少年的性啟蒙過程。

如果你代入同性視角,或許還能看到一個更隱秘的故事。

這都挺好,我個人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也期待張猛未來的作品能夠繼續拍出新意。




No.8《過昭關》

票房:31.9萬元

這是十佳里票房最低的一部了。

也是,農村題材,波瀾不驚的故事,老人主角,無一商業賣點,哪還能對票房有任何期待。

我也是廢了好大勁,才找到個離家很遠的影院,包場看了這部電影。

看完之後,我還特意寫了篇影評夸它,不用想也知道,根本沒什麼人讀。

這個現實也無須抱怨,它很正常。

在電影距離「造夢」越來越近,讓人忍不住睜大眼睛觀看時,那些距離「現實」很近的電影,反而會讓人看睡過去。

到底哪個才是夢,哪個才真實?

成了個說不清的事兒。

至於《過昭關》這樣現實的電影,儘管它已做了最大限度的妥協,拍得儘可能溫情,儘可能通俗,但沒辦法,它還是太不吸引人了,唯一結局只有無聲收場。

這是個很弔詭的事,我們一方面期待著中國電影解禁,可以拍出很多傑作,一方面又對那些踏在禁區邊緣,努力做出表達的電影視而不見。

如《過昭關》,它就深入到一個敏感的年代禁區,然後用公路片的形式,帶我們一步步逼近了那段遠去的傷痕。

可是,誰願意看呢?

這個世界沒有給小小的吶喊留下生存的空間,唯有「一京一吒」才能吸引眼球。

正如《過昭關》里那句台詞說的:「一開始我是不想說話,後來發現,不說話也能活著,乾脆就不說了。




No.7《送我上青雲》

票房:2954.6萬元

這麼多年,終於有一部女性題材的國產片,被人們記住。

2019年初,還有一部《柔情史》,講的是一段相愛相撕的母女關係,同樣是典型的女性電影,可惜表演比較災難,讓人出戲。

這部《送我上青雲》明顯更純熟,講的是一個身患卵巢癌的女記者,尋找愛、性與死的意義的故事。

姚晨,儼然要往當代獨立女性的道路上發展。

前有《找到你》,後有《送我上青雲》,近處還有《都挺好》,無一不是獨立女性的光輝形象。

在《送我上青雲》里,盛男這一角色,不止帶有獨立女性的典型標籤,還對於「獨立」一詞,做了進一步的反思。

點破題眼的台詞,當屬那一句:「因果倒置。」

是的,「獨立」究竟是先有獨立的姿態,讓自己看起來很獨立,還是先變得成熟,然後自然地接納獨立?

對這一辯證關係的思考,使得《送我上青雲》超越了一般意義的女性電影,具備了一種向上升騰的力量。




No.6《被光抓走的人》

票房:7099.7萬

這部電影在2019年的國產片里,是最為特別的一部。

也不止2019年了,它所代表的一類電影,在整個國產片歷史上都很少見。

也就是所謂的「強設定」電影。

這類電影往往遵從一個公式:如果世界怎樣怎樣,那麼將會如何如何。

《被光抓走的人》講述的就是,如果一部分人被一道奇異的光給抓走了,世界將會發生什麼。

拍這類電影,最擅長的導演當屬歐格斯·蘭斯莫斯。

他的作品裡又屬《龍蝦》一片最為典型。

而《被光抓走的人》的導演董潤年是編劇出身,曾參與編劇了《老炮兒》《心花路放》等名作。

比起蘭斯莫斯,顯然他在處理這樣的題材時,還稍顯稚嫩。

但我覺得,他開了個好頭。

影片藉由白光之後的世界,為我們探討了愛情和婚姻的價值。

在觀念上,它是相對保守的,最終落點歸於「家庭」中平淡的幸福,要比如白光乍現一般的「激情」更為持久,也更讓人安心。

由一個腦洞開始,深入社會議題,這樣的劇作模式應該被更多國產片借鑑,它既具備商業潛質,也兼顧社會表達。

希望未來,能出更多類似的電影。




No.5《過春天》

票房:997.2萬元

近五年來,國產青春片呈井噴式爆發,每年都有亮眼的作品問世。

2015年,《少女哪吒》;2016年,《黑處有什麼》;2017年,《我心雀躍》《閃光少女》;2018年,《狗十三》。

到了2019年,是這一部《過春天》。

要說《過春天》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是它把「地域」作為一種少女處境的寫照,放進了影片中。

深圳,香港,少女佩佩活在兩座現代都市的夾縫中。

而那輛往來兩地的列車,就像片中反覆出現的意象「魚缸」一樣,裝著這個少女往返於家與學校之間。

但無論哪一方,都不是她的歸宿。

只有魚缸,才是她唯一可以喘口氣的落腳地,但那又何曾不是一種透明的囚禁,困住她,使她無處逃脫。

看《過春天》,就是看一條小魚如何重歸大海。

最終,她走過了春天,走過了四季,走過了青春,也走過了她自己。

在失去了魚缸的囚禁與保護後,她衝進大海,把自己放生。




No.4《撞死了一隻羊》

票房:1038.9萬元

提起萬瑪才旦,很難繞過他的身份——一位藏族導演。

他一直在拍關於藏民藏區的故事。

但在他的影片中,你絕對看不到那些關於藏區的最符號化的影像。因為,他想要去掉那些「獵奇化」的地域色彩,拍出關於人的最普世的生存命題。

他的前作《靜靜的嘛呢石》《尋找智美更登》《塔洛》,無不如此。

而《撞死了一隻羊》倒顯得有些特殊。

雖然他拍的仍然是典型的藏民故事,但是這部電影卻帶有強烈的超現實意味,它更像是導演和觀眾做的一場遊戲。

在影片中,萬瑪才旦將自己的短篇小說《撞死了一隻羊》和次仁羅布的《殺手》合二為一,拍成一部電影,呈現出互為鏡像、亦真亦幻的效果。

影片中有兩位主角,都叫金巴,他們互不相識,但彼此的命運卻糾纏在一起。他們都活在信仰與世俗的拉扯中,他們也都陷入了難以抗拒的宿命。

最終要如何解脫,成了他們共同要面對的問題。

影片的結局,很好地傳遞了一種信念:只有摘掉民族、地域、身份的標籤,回歸到人性本身,才能解決人世的問題。

萬瑪才旦的所有電影都或多或少在講述這一命題,只不過這一次,他看似更隱晦,實際更直接地捍衛了自己的觀點。




No.3《平原上的夏洛克》

票房:994.3萬元

印象中,是我今年看得最歡樂的一部國產片。

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不是透著一股荒誕感?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典型的荒誕喜劇。

而荒誕,源於錯位。

幾個農村大爺,因為朋友意外被撞,求告無門,無奈做起了偵探。

在廢棄的教室里,他們在黑板上寫寫畫畫分析案情,表情嚴肅,聲嘶力竭。

以車牌為線索,他們走訪了不同的地方,見到了不同的「嫌疑人」,而最終,他們終於觸碰到了一個他們無法想像的上層世界。

那感覺就像《大佛普拉斯》。

由一件小事出發,彰顯出階層之間巨大的落差。

上層人用錢用權不斷掩飾著自己的原罪,而底層人只求問心無愧、結果正義。

最終,底層人的夙願註定難以達成。

但好在他們還有更樸素的智慧:一笑了之,日子照過。

正如在漏雨的房子裡,偵探大爺往遮雨用的塑料布中倒水,養起了金魚。

那一幕既現實又魔幻,美其名曰:苦中作樂。




No.2《風中有朵雨做的雲》

票房:6512.8萬元

十佳里,終於迎來一部沒那么小眾的作品。

但是看票房,6512.8萬元,說它不小眾吧,也名不副實。

婁燁還是小眾的。

儘管他「禁片之王」的名聲在外,影片每每被禁,每每引出話題,但真等電影解禁上映,話題似乎立馬消失,影片也少人問津。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絕對算不上婁燁的佳作。

但是放在2019年的國產片里,它依然搶眼。

影片用黑色電影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少女的復仇故事,背後牽扯出的是橫跨幾十年的人世糾葛,以及巨大的官商利益結構。

婁燁又一次以「情慾」來寫「社會」。

表面上,他拍的是一出複雜的四角戀。

而實際他要反映的,是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的精神徹底淪喪,全民低頭看錢,所必然帶來的社會亂象。

借陳冠希之口說出:所有事情都會過去,被忘記,包括我,你也一樣。

而婁燁要做的事,恰是這句話的反義。

電影從來都是叫人們不要忘記的。




No.1《南方車站的聚會》

票房:2億元

原本第一名想要空缺的。

大家也看出來了,在《南方車站的聚會》之前,後九名電影的票房都沒有破億,可後來想了想,在2019年的十佳片單里,如果沒有《南方車站的聚會》,多少有些遺憾。

於是我放寬了票房的上限,把這一部放了進來。

要說我有多喜歡這部電影,也不是。

比較起來,我更喜歡刁亦男的前作《白日焰火》。

那才真的是鋒利,如它的英文名「Black Coal,Thin Ice」一樣,黑煤,薄冰。將人性的黑洞與東北的暴雪混在一起,釀成一陣刺骨的寒風。

兩部電影背後,都隱藏著一個「人玩人」的結構。

《白日焰火》是渴望重回體制的保安與蛇蠍美女之間的愛欲糾纏;《南方車站的聚會》是逃犯、陪泳女與警察之間的相互利用和算計。

刁亦男的電影,都是陰狠的。

而他最後也都將槍口對準了體制,猛烈開火。

這樣的勇氣在當下的電影界已經很少見了。

所以,無論怎樣,我一定要把《南方車站的聚會》放進十佳。

這也是2019年,多片撤檔、影視寒冬的大背景下,我唯一能表明態度的方式。

也希望未來,我們每個人的十佳,都能真的放進年終的盤點裡,而不是放在被撤檔的名單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NrKLmG8BxtCz63RLI61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