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縣有一個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河南大學創始人林伯襄

2019-12-13     緣在信陽

不知不覺又到了深夜,今夜出奇地亢奮,睡不著覺,卻想不起要做些什麼。輾轉之間,還是想起了老家。

突然想知道商城縣到底有哪些歷史人物,畢竟也是一個歷史悠久小城,從西漢時期的雩婁,到唐代的殷城,到宋代的商城,其後種種,最後形成了今天的商城縣。如此長的時間跨度,在如此鍾靈毓秀之地,不出幾位大人物任誰也不會相信的。可無奈的是,歷史發展至今對於一座小城來說很多歷史資料都難以保存。查了一下百度,清代以前的人文歷史幾無可考,看到這,心中還是不禁暗自失落。不過,從清代至現代,商城縣還是湧現了不少的歷史人物,尤其是抗日戰爭時期,誕生了眾多將軍,如洪學智上將(出生地現劃分到金寨)、張祖諒中將、成少甫少將等等。清代的如蔣艮、熊晉閣等等,可惜並沒有什麼驚人的事跡。

然而,當我看到「林伯襄」時,我先是下意識地好一陣驚喜,然後又湧出一些失望,隨後是理性的思考,獲得了一點更高層次地喜悅,這點喜悅也是我準備熬著夜寫下此文的原因。

先說為什麼會驚喜,我們姑且來看一看林伯襄的簡介。「林伯襄,字襄,教育家,1878年出生於信陽市商城縣河南大學前身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第一任校長,開啟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先河。林伯襄主張「以教育致國家於富強,以科學開發民智」,旨在放眼歐美,培育人才。在任4年中,他廣羅有識之士,辛苦經營,培養了大批人才。林伯襄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更是著名的愛國主義學者。」 從這段簡介中不難發現驚喜的理由。他是歷史上的一個商城縣人,也是今天河南省重點學府河南大學的創始人。這位學術史上的人物,不得不令我這個商城兒女感到自豪。

說完了驚喜,再說失望。為何失望,皆因我這刨根問底的好奇心。我反覆仔細搜索了關於他出生的詳細地址,是在今天金寨縣的南溪鎮。我心情似乎一落千丈,不言而喻。

那麼,再說說又是如何理性地思考,獲得更高層次的喜悅的。我反覆思考一下,雖說建國後商城縣地域劃分發生變化,南溪劃到了金寨,但並不能改變林伯襄曾經是商城人的歷史事實。就好比諸葛亮躬耕地到底是襄陽還是南陽,眾說紛紜,爭論不休。清代一位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了一副對聯:「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須辨襄陽南陽」 ,瞬間驚醒路人。換言之,不管林伯襄是商城人還是金寨人,只要有歷史依據在,怎樣都可行。至此,我所想到就是更高層次的喜悅了,那就是在商城縣深入開發林伯襄的文化價值是切實可行的。

那麼如何開發林伯襄的文化價值?我所想到的就是在商城縣城周邊選址建設「林伯襄學術紀念館」,若要響亮一些的,也可以是「河南大學創始人林伯襄學術紀念館」。為何均用「學術」二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可能是,我感覺商城縣很缺乏學術類的歷史人物。學術,可以說是文藝類文化,如此更有利於商城文藝事業的發展。

如果建立了紀念館有哪些事是可以做呢?1、走訪河南大學,複製和整理林伯襄相關歷史資料、影像資料,林伯襄個人文章、著作等;2、選定日期每年舉辦林伯襄紀念大會,屆時可邀請河南大學相關領導、教授參加;3、發起紀念林伯襄的徵文比賽,如古詩詞大賽或現代詩歌大賽,在河大網站發布徵稿啟事,進一步擴大商城縣知名度,增益商城縣的文化素材;4、將林伯襄打造成商城縣的一張文化名片。

建立林伯襄學術紀念館有哪些好處呢?1、彌補商城縣在開發學術方面歷史人物的不足;2、可以與河南大學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河南大學也多次舉行紀念林伯襄的活動),對商城未來發展意義重大;3、河南大學每年統招新生加招收的研究生近萬人,長期來說,有利於商城縣旅遊事業的發展…等等,我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了,總之好處很多。

光陰似箭,就如同機遇稍縱即逝。夜更深了,我也有些睏了,大腦的思維開始變得遲鈍,已經過了寫作的最佳時間,那麼此文姑且寫到此。商城縣的紅色老區文化已經開發的相當好了,若增加了林伯襄這位學術類歷史名人的開發,場景會是如何呢?一個河南大學的創始人,將會有多少故事可以演繹,我很期待…

以上來源:緣在商城論壇商城人文版


林伯襄,字襄,教育家,1878年出生於河南省商城縣,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河南大學前身)第一任校長,開啟了河南高等教育的先河。

林伯襄主張「以教育致國家於富強,以科學開發民智」,旨在放眼歐美,培育人才。在任4年中,他廣羅有識之士,辛苦經營,培養了大批人才。林伯襄不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更是著名的愛國主義學者。

林伯襄先生一生追求光明,以教育興中華志存高遠,他的言行影響了幾代人。他的學生中,在國、共兩黨中擔任要職的不計其數。1956年11月16日,先生以79歲高齡在開封謝世,省黨政軍領導前往弔唁告別。2002年河南大學誕生90周年,海內外校友在校園裡塑造了一尊先生銅像,以緬懷一代宗師林伯襄先生的歷史功勳。

以教育致國富強,以科學開發民智

第一,「以教育致國富強,以科學開發民智」。他辦教育是以強國為目的,以愛國主義作為自己教育思想的基礎。

林伯襄的青少年時代正處在清王朝極端腐敗,帝國主義瘋狂侵略,國家命運岌岌可危的時代。嚴酷的現實教育啟發了他的愛國主義思想。他痛切地感到,國家要想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自己強大起來,而強國必先廣啟人民知識,要廣啟人民知識,就必須辦教育。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1903年他以「明恥」「興邦」為宗旨辦起了「明強學校」,招收豫鄂皖邊區一帶一二百名青少年入學,並自任教習。民國成立以後,他極力主張學習西洋,發展實用科學。他倡議派遣優秀青年出國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用於我國建設。他還向省議會陳述自己的育才計劃,經省議會決議,由他負責在河南籌辦留學歐美預備學校。為此,他全力以赴,日夜操勞,以舊貢院為校舍,延攬省內外知名人士來校任教。預校成立後,他被任命為校長,更是盡心盡力,不辭辛勞。在以後的幾十年教育生涯中,他實行的許多措施,提出的許多建議,都是在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指導下,以強國為目的的。「強國」是他這時期教育思想的靈魂。

第二,重視教師的作用。他十分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他說:「辦學就要辦得有個名堂,沒有好的教習,學生能學到什麼?」為了建立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他付出了巨大心血。

首先是嚴於擇師。在他任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時,選聘教師有嚴格的標準:政治上、開明、進步、愛國;業務上,是有真才實學的國內外名流。為聘到優秀教師,他往往親自把關。凡新聘教員,必先到校試講,他親自聽其一二周課,然後再決定是否錄用。對於不合格者,決不聘用。為聘優秀教師,不惜重金。其次對被聘用的教師在教學上有嚴格要求。他對學生有意見的教師,必親自聽課,促其改進。他對教師嚴格要求的同時,還十分尊重和關心他們,他不僅在全校學生中大力倡導尊師之風,而且自己率先做出榜樣。家在校外的教師,上下班因路遠或風雨,他總是以車接送。在他的辛勤工作和親切關懷下,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應聘名流雲集,人才薈萃,形成了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

第三,教學內容新穎實用。他辦的「明強學校」和「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方面,都無成規可循,總的指導思想是提倡西學,以西方教育為楷模,以實用為目的。如留學歐美預備學校一二年級開設的英文、國文、數學、物理、中國歷史、化學、中國地理、體操、圖畫等這些新穎的課程內容不僅擺脫了當時尊孔讀經的封建教育的窠臼,而且與近代其他學堂也不盡相同。

第四,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管理。他曾說:「人應當走一步一個腳印,決不能馬馬虎虎」。對學生的管理也是如此。從一開始,就注意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從各個環節上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在招生過程中,擇優錄取,嚴格把關。凡考生,雖學歷不限,但對學生質量的要求,卻一視同仁,決不降低標準。對已被錄取的學生,三月後學校進行甄別考試,不及格者,令其退學。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為提高教學質量,要求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講好課以外,還採取各種措施,督促學生上進,如課堂提問,隨堂考試,期末考試等。學校將期末考試成績列榜公布,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學習不僅教師管,校長和學監都關心。學監堅持查堂、查自習,風雨無阻,始終如一,—旦發生問題,及時解決。他作為一校之長,親臨教學第一線,若有缺課情況,他便馬上代授。他對學生親切關懷,嚴格管理,曾制訂嚴格的校規校紀、功過條例,對違犯校規的學生,不論何人,在耐心勸誡的同時,均據情節輕重給予處分。為保證校紀落實,不僅讓學監早晚檢查,他本人也經常在夜晚打著燈籠查齋。對學生儀表要求樸素大方。他重言教,更重身教。凡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林校長的教育和影響下,團結、樸實、求是、創新的校風在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逐步形成。

第五,注意籌集教育經費。教育經費是辦好教育的經濟基礎。對教育經費的徵收、管理和合理使用,他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教育廳主管教育經費時,與教育界人士協力籌劃,主張契稅獨立開徵,統歸教育部門辦理,以期保障專款專用。他建議各校會計由教育廳直接委用,還建議成立教育機關會計訓練班。他任河南教育款產處處長時,提議減低稅率和罰項,廣開稅源,結果稅收由年280萬元增至350萬元,稅收從此穩增。

林伯襄在任留學歐美預備學校校長的4年時間裡,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建設人才。4年間,招收有第一屆英文班150餘人,德文班140人。這些學生,畢業後有的出國留學,有的考取國內其他大學繼續深造。他們刻苦勤奮,後來大都成棟樑之才。不少人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教授、學者、作家、藝術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中國革命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貢獻。文/皓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MoBs_m4BMH2_cNUgLs5L.html






















鳴沙山下的夢

201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