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20年,拿下2300億美元軍火訂單!俄羅斯賣武器發大財了

2019-11-27     熊熊講武

俄羅斯是世界上著名的軍火大國,其每年外銷的武器價值僅次於美國,那麼這麼多年來俄羅斯的外貿武器訂單量有多少呢?

據俄羅斯衛星網11月26日報道,其國防出口公司總經理亞歷山大·米赫耶夫稱,儘管遭受制裁,但俄近年來的武器出口量均超過了130億美元。

米赫耶夫同時列舉了一組數據,19年來俄羅斯軍火出口合同價值總和為2300億美元,其中已經完成出口的有1650億美元。

這個數據無疑是驚人的。

要知道如今俄羅斯每年的軍費總和也不過600多億美元而已,如今每年的海外出口武器就有130多億美元,若加上俄軍自購的武器裝備(以裝備採購費占總軍費三分之一來計),其每年軍工訂單價值超過了300億美元。

同時,我們注意到俄羅斯目前手中正在執行的訂單量有650億美元,難怪米赫耶夫表示有信心俄羅斯仍會保持武器年出口額至少130億美元的水平。

如此多的軍火訂單對俄羅斯而言,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最直接的軍火利益。

我們知道,俄羅斯的軍火要比美國、歐洲同類軍火便宜很多,但即便如此其出口武器的利潤仍是相當高的。尤其是同類型軍火訂單量越高,其單位成本就會越低,但是俄對外銷售的武器價格卻並不一定下降,如此獲利頗豐。

當然了,最直接的利益還並不是最重要的利益。

最主要的是,海外訂單的存在使得俄羅斯軍工部門維持了下來,並在近年來強勢復甦。

龐大的軍工體系因大量外貿訂單而起死回生,這對於俄羅斯而言顯然更加重要。

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軍絕大部分軍力,同時也接手了大量的軍工企業。

我們知道,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經濟情況非常艱難,俄軍縮水到了原蘇軍的幾分之一,但杯水車薪的軍費不足以讓這支軍隊保持活力。

同時,由於蘇聯解體及海灣戰爭的影響,軍工業失去了大量海外訂單,而國內訂單又趨近於零,俄羅斯偌大的軍工業面臨崩潰的邊緣,很多項目下馬,大量科研人員和工人被迫另謀出路。

當時間進入2000年,俄羅斯經濟開始穩定並復甦,而俄軍軍費同樣拮据,軍工業同樣難以得到本國軍隊的訂單。

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起,俄羅斯開始逐漸拿到中國的軍貿大單。

如蘇27戰鬥機、基洛級潛艇、現代級驅逐艦、S300飛彈系統等,多少緩解了部分軍工業的窘境。

2000年代,中國繼續增購俄羅斯武器,相繼進口了100架蘇30系列戰鬥機、8艘基洛級潛艇、2艘現代級驅逐艦、2個批次的S300飛彈系統,此外還有部分其他類型的武器。

隨著中國大宗武器的採購,俄羅斯核心的戰機、造艦和飛彈企業得以有資金續命,同時生產線也不至於關停。

而更關鍵的是,隨著中國大量採購俄制武器,印度、越南等國家也跟進採購俄制武器,訂單量一下子就多了起來,尤其是印度大宗軍火訂單的到來。

2000年代,印度陸海空三軍核心武器全都是俄羅斯製造的。

其中陸軍的T90S項目,總價值高達數十億美元,俄羅斯直接生產及許可證生產的該坦克總數達1000輛之多;空軍的蘇30MKI項目,總價值超過了100億美元,印度最終裝備的該戰機數量將高達272架;海軍則採購了6艘塔爾瓦級護衛艦,同時還進了1美元白送航母的大坑,結果光改造費就不下30億美元。

2000年代,印度軍火訂單的重要性不亞於中國,其也逐步奠定了俄羅斯軍火第一大進口國的地位。

如果說中國軍火訂單給了俄羅斯軍工部門活命的機會,那麼印度訂單就給了俄軍工部門活得好的可能。

由於對印度出口的武器很多是不成熟狀態(印軍總想更先進點),但是其利潤卻很高。因此俄羅斯一方面通過印度實際使用武器的效果來改進,另一方面則用所得利潤投入再生產,購置新設備,提升生產品質。

最終到了2010年代,終於開花結果了。

陸軍武器方面,吸收了T90S教訓後,俄軍自用的T90A綜合性能大增;空軍武器方面,俄軍在逐步完善蘇30MKI過程中,自用版的蘇30SM也橫空出世;海軍武器方面,用印度人的錢摸清了航母改裝流程,培養了一大批人員,同時還搞定了米格29K艦載機;另外還在出口的塔爾瓦級護衛艦基礎上搞出了自用的11356R型護衛艦。

上述這些武器都在2010年代不同程度地裝備了俄羅斯軍隊,而各方面復甦的俄軍也在這個10年接收了大量武器裝備,並在敘利亞戰場廣泛檢驗了武器。

這些武器本來就是在當年外貿版上優化後的版本,在實戰中表現也不錯,因此又反推了俄羅斯武器的外貿。

伊拉克、越南、阿爾及利亞等國近年來的軍火訂單很多都是受敘利亞戰爭中俄式武器的表現所影響。

2010年代,來自中國的武器訂單下降了很多,比較大宗的僅有24架蘇35戰機及幾個營的S400飛彈而已。而且,以後恐怕中國買的還會更少,畢竟自己逐步有更好的了。

而印度在這個10年中則在試圖將武器進口多元化,一方面進口美國的運輸機和直升機,另一方面進口歐洲的戰鬥機,甚至還買韓國造的火炮。

不過印度本土軍工仍然難以指望,而採購美歐產品的耗費極大,因此其依然難以避免從俄羅斯大量進口武器。如本年度簽署的高達54億美元的S400飛彈訂單即是一例,恐怕目前俄羅斯手中未執行或正在執行的訂單中,印度仍是數額最大的一國。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武器在中小國家軍貿中的崛起。

美式裝備的名聲近些年被沙特砸得比較狠

據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局長德米特里·舒加耶夫稱,非洲國家購買俄羅斯武器的訂單總額為140億美元,他同時表示「這沒到極限」。

2019年,俄羅斯向非洲9個國家提供約40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其中部分項目為向安哥拉供應蘇30戰機、向衣索比亞供應鎧甲-S1防空系統、向尼日供應米35直升機等。

而在非洲的50多個國家中,目前已經有30多個國家與俄羅斯有軍事合作基礎,其引進的俄式武器包括輕武器、火箭、反坦克武器、裝甲車、直升機、飛機和飛彈系統等。

實際上除了非洲外,在南美洲、東南亞,甚至北約國家土耳其等國,俄羅斯近年來斬獲的訂單也很多。

正如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總經理亞歷山大·米赫耶夫所說:近19年來,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的軍品年出口規模增長了3倍,從2001年的33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137億美元。

從目前來看,在很多兵器類目中,俄制武器仍有很強的競爭力,未來創造大量外匯的日子會保持相當長一段時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MBDNrm4BMH2_cNUgFIn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