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賽柏藍
特約撰稿/Grace
疫情期間,為什麼醫藥代表有的降薪被裁,有的銷售跳槽高升?
一場新冠病毒疫情帶給了全人類巨大的痛苦和災難,對經濟的衝擊也是致命的。對於醫療圈的一線從業者,不能拜訪客戶意味著關係弱化、各家所推出的線上拜訪效果差強人意,銷售業務半停滯狀態、目前醫院內手術能推遲就推遲、門診能停就停,整個Q1對藥械代表圈都是哀嚎一片。
少了獎金是小事,已經一些公司為了節約運營成本,對銷售人員採用轉崗或減薪等手段,等於變相趕人。醫療圈銷售勢頭不利好的情況下,銷售湊合的待著憋屈,想風光的跳槽也是機會不多難爭取。
但是,就好像疫情期間大家集體「宅」家裡,反而多了很多個人時間去思考和總結一樣。合理利用工作的低潮期,為下一個小高潮做好啟動,才是作為一線銷售應該有的積極正面的態度。
1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如果時間點沒到,不如韜光養晦
俗話說技多人不愁,掌握的本領越多,選擇面越廣。
藥械銷售的主職是為主任和產品牽線搭橋,是個高協調性的活兒。通常實戰經驗很強,職場軟技能多,總結起來卻很難成體系的去表達出來。工作時間不固定,也造成銷售人員進入職場後再學習的比例很低。
雖然工作在外企,但是很多醫療銷售除了一點醫學背景,英語能力、演講技巧、做PPT彙報的職場硬技能不強。何不趁此疫情,利用很多線上教育平台,或自己看書總結,甚至找出公司的培訓資料翻翻,全方面動起來,狀態更好,更有自信。
管它降薪調崗,在勞動法保護下,一切總會有個說法。自我增值,調整狀態,一切都不可怕。
2 如果有機會跳槽或內部調整
是否要考慮去轉崗?
雖然醫療行業暫時受影響大,但是很多公司還是持續在招聘固有班底,2019年底疫情發生之前,拿完年終獎走人的一些坑還需要填上。一些市場部、培訓部的崗位都是公司會長期投入,也是少了運轉不起來的。既然銷售崗位暫時不熱門,高年資銷售考慮轉崗未嘗不是一個好的轉變。
短期來看,眼下是個好時機。上半年,幾乎所有的醫學推廣會、學術大會、內部線上培訓都不會舉行,你會有一個相對來說穩定的時間,去新崗位做好過渡。
長期來看,如果超過35歲,還在一線打拚,沒有上升到管理職位,那麼其實在銷售崗位也不算順利。也許是性格、或者是機遇,也許趁目前工作不景氣,跳槽轉崗或者內部有機會轉崗,何不去試試。
另外,凡事都是相對的,找工作的人抱怨疫情影響不好找工作,招人的也說疫情影響大家都比較保守,不好招聘。很多職位從去年年底一路空崗急需要人填坑,相對這時候,要求不那麼高,自我素質過硬的話,是個好機會轉過去。
3 待在醫療行業
什麼樣的產品你長線去奉獻?
雖然大部分藥械業績下滑,可是疫情期間,諸如急重症業務,大家熟悉的ECMO\\CRRT\\呼吸機和配套耗材都是大利好,唯幾的那幾家銷售公司,還沒收到海外供貨影響時,2020第一季度就達成了以往兩年的總業績。
而持續性的醫療需求如血液透析,透析病人為了維持生存,原本一周三次的血透,條件再差也最多一周減少一次,無論如何是不能再少。國產感控行業,如消毒劑、消毒液也是供不應求,一度市場缺少監管時還出現高價倒買倒賣的新聞。
所以再次選擇公司和產品時,也許更應該考慮首先是大公司,它們相對來說會更注重企業聲譽和社會責任。也就是另很多醫療銷售羨慕的,那些限制員工去跑業務、給員工反而多發獎金、發醫療防護用品的公司。
另外,產品的選擇上,市場占有率高的固然好做,但是前景更重要。診斷行業、感控行業、血液透析,甚至下沉式的營養產品、慢病管理的系統,都是值得你去考慮。選擇好產品,也是給自己掙了一份好前景啊。
疫情期間,醫藥圈生意大部分哀嚎一片,於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如春天般準時到來的希望。一切都在慢慢復甦,醫院的運營在陸續恢復,手術在慢慢恢復、停止的門診在陸續開啟。
又是一個新開始,一段新旅程。
本文版權歸賽柏藍(ID:Mic366)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