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辛亥革命很快蔓延全國,並且迅速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4個月後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攜同小皇帝溥儀發表《清帝退位詔書》,清朝正式滅亡。
但清朝滅亡之後並未出現新的大一統的國家,反而出現了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
這不禁讓人要問,為什麼清末民初會出現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
八旗子弟
清廷無兵可用
清朝直屬朝廷的軍隊是八旗和綠營,是清朝入關的重要王牌,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是清政府用於拱衛京城、駐守地方的重要軍隊。
但天下太平之後,八旗綠營卻開始了腐敗和墮落。由於清代制度規定八旗子弟不准隨便離開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隨便離京。憑祖宗的福蔭,他們好些人世代有個官銜或者爵位,領月錢過活。
逐漸的有的人名義上還是參領佐領,但實際上已經並不帶兵,有的人名義還是驍騎校,但是已經不會騎馬,八旗子弟大多不習弓馬,不會帶兵打仗,整日吃喝玩樂,少有的有識之士也被淹沒在諸多紈絝子弟當中。
綠營
在三藩之亂中,八旗軍已經脫落腐敗不堪大用,清軍就是以綠營為骨幹,先後派遣了四十餘萬綠營兵作戰,保證了最終的勝利。
但綠營隨著天下太平之後也開始墮落腐敗,乾隆帝閱兵時,所見已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1796年川楚教亂時,綠營已無力對付擅長游擊戰的白蓮教徒。
在之後的爆發的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更進一步證明了這兩支中央軍的不堪重用,即便是最後的精銳滿蒙八旗,最終也在英法聯軍的打擊下遭遇慘敗,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一萬人的英法聯軍只有十二人陣亡。
北洋新軍
清政府尷尬地出現了一種無兵可用的局面。為了維護統治,必須儘快從八旗綠營以外挑選新的人馬編練新軍,曾國藩等地方軍政大員開始登上歷史舞台,促成了軍權逐漸從朝廷轉向地方。
但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包括銘軍、毅軍、盛軍、奉軍及靖邊軍、蘆榆防軍、仁字虎勇、盛字練軍及吉字練軍、齊字練軍、鎮邊軍等計3.04萬地方自行編練的清軍不服宋慶調度,導致遼東迅速失陷,是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的重要原因。
清政府發覺地方督撫自行編練終究還是不靠譜。為了擁有一支直屬中央的強力軍隊,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並委派慶親王奕劻去協助,實際上就是監視袁世凱。
可惜奕劻是個草包,很快在袁世凱的重金籠絡之下成為了袁世凱在朝堂上的強力靠山,而這支新軍在袁世凱一手包辦下展開訓練,最終名義上屬於朝廷,但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袁世凱的私人軍隊。
清政府還是無兵可用。
太平天國戰圖
地方督撫手握重兵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並且迅速蓬勃發展開來,蔓延了近三分之一的中國。而當時清朝政府倚重的八旗綠營正規軍早已腐朽不堪,在太平軍面前不堪一擊,太平洋孤軍深入的北伐儘管最後失敗,但依然嚇得京城的達官顯貴們忙著打包行李準備外逃。
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便飭令各省舉辦團練,以助"攻剿",這也是湘軍等地方武裝能夠在太平天國運動期間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同樣以湘軍為例,湘軍將領主要是湘鄉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則招募湘鄉一帶農民。曾國藩與一些重要將領既是同鄉,又有同學、師生、親友的關係。湘軍的士兵由營官自招,並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
曾國藩
曾國藩治軍重在思想紀律而不在技術性的訓練。他為湘軍寫的軍歌唱道:"規矩要肅靜,有禮、有法、有號令。"他制定"辨等明威"的軍禮,以儒家三綱五常的禮教、尊卑上下的等級制度與同鄉共里的鄉土觀念維繫官兵,使湘軍成為一支有力地維護封建統治的軍隊,也使得湘軍幾乎成為曾國藩的私人軍隊。
而在太平天國興起的李鴻章的淮軍、張之洞的楚軍、劉於潯的江軍等地方團練武裝,其組建形式與湘軍並無二致,軍隊內部只效忠將領而不效忠國家的氣息濃厚,這使得各地方編練軍隊實際上都成為了地方大員的私兵。
在清政府編練新軍期間的1907年8月,清政府決定仿北洋六鎮之制,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限2-5年內完成。不過很遺憾,這些軍隊依然名義上屬於朝廷,而實際上都成了地方大員的私人軍隊。
可以說清政府無兵可用,地方大員卻個個手握重兵。
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地方開始軍閥化
隨著英法美等列強紛紛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對中國的侵略也開始不斷加快。以帝國主義侵略為先導的西方勢力的衝突代替華夷之辯滿漢之爭成為主要歷史矛盾,當時主要進行反清活動的義和團開始將矛頭轉向列強,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並且得到了統治集團的支持。
隨著義和團運動的不斷發展,中外衝突也變得愈演愈烈。面對當時的情況,無論中國各位地方大員還是列強都清楚中外必有大戰。為了維護各自的利益,地方大員開始與列強相互勾結,力圖將義和團運動限制在北方地區,避免南下。
在滿清政府與列強開戰之前,當時的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郵政大臣盛宣懷等地方大員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各行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天子、太后不測,當由李鴻章出任總統支撐局面。
李鴻章與外國使節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西班牙帝國、荷蘭殖民帝國、比利時王國十一國同時宣戰 。
當時宣戰詔書下至各地方時,郵政大臣盛宣懷下令各地電信局將清廷召集義和團民及宣戰詔書扣押,只給各地督撫觀看,並且電告各地督撫,不要服從此命令。而以李鴻章為首的地方大員稱皇帝敕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獲得列強諒解。
1900年6月26日,在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上海道余聯元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保護東南章程九款"。同年7月14日,閩浙總督許應騤簽訂《福建互保協定》 。
此次事件史稱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事件標誌著清廷顏面掃地,對地方再無約束力,各地方督撫開始軍閥化。
孫中山和革命黨人
藉助辛亥革命趁機割據
無論八旗綠營再如何不堪,李鴻章、袁世凱等地方大員如何掌握實權,列強如何支持,甚至在東南互保中劉坤一、辜鴻銘等人說慈禧的政府已經完了,要搞「江南獨立」,但當時的滿清政府才是中國唯一合法並且得到列強承認的政府。
因此地方軍政大員即便心懷異動,但是在名義上,他們還是清朝的臣子,受滿清政府的節制。
隨著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辛亥革命很快蔓延全國,早已執掌軍政大權圖謀獨立的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驅逐外籍主官,宣布支持革命,脫離清政府獨立。
辛亥革命
至此各地方督撫完成軍閥化,搖身一變成為革命政府的各省都督,並在12月下旬孫中山回國之後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不過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很快被袁世凱攫取。袁世凱的北洋軍閥實力最強,尚能壓住各地方都督,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也遭遇失敗。
但隨著袁世凱的去世,北洋軍閥分裂,沒人能支撐起整個集團勢力,各派系領導人和各省實力人物為保存自身政治利益,紛紛擴充軍隊劃分勢力範圍占據地盤,爭取列強的支持。
洋務運動開辦的工廠
列強的干涉成為軍閥割據的根源
早期列強不斷用武力威脅、恐嚇,甚至是直接通過戰爭來攫取特權,逼迫滿清政府開發通商口岸,允許列強開設工廠、傾銷商品,用宗教形式進行文化侵略和滲透,在當地建立租界居住,但當時的中國軍民當中不乏熱血愛國之士,他們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抗爭。
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列強一方面通過派遣軍隊駐紮在租界等外國人聚集區、創設工部局,設置租界警察等形式來加強對侵占地區的管轄和統治;另一方面,列強通過向滿清政府施壓,希望「以中治中」,利用中國地方官員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此外,1873年由於產能過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並引發世界農業危機,資本主義列強的經濟增速開始放緩,而此時的中國正在經歷洋務運動,經濟增速快,對外需求大,列強需要加大對中國商品、技術的傾銷力度,搶占中國市場以此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時局圖
而洋務運動的主力是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首的地方大員,他們急需大量引進來自歐美的新式機器、槍炮來建設各種新式工廠,武裝新式軍隊,達成「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從而實現「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最終目標。
因此雙方很快勾結在一起,李鴻章等人與列強關係親密,得到了列強的大力支持,迫使慈禧最終選擇支持洋務運動。
而有了列強支持,李鴻章等人的勢力也開始越發壯大,地方的實力得到不斷加強,已經有隱隱超過朝廷的意思。
列強的干涉成為了軍閥割據的根源。
袁世凱
直接原因便是袁世凱死後無人執掌全局,各地擁兵自重,得到列強扶持
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列強表面「中立」,實際上在待價而沽,他們在暗中積極尋找新的代理人,最後看上了實力最強的北洋軍領導人袁世凱。在列強支持下,袁世凱成功攫取勝利果實,成為了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
但袁世凱並非真心為了共和,他實際上一直有個皇帝夢。他在擔任大總統之後極力擴大北洋軍,壯大自己的勢力。到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轄和依附的軍隊共計33個陸軍師、97個混成旅(含部分步、騎兵旅)、33個混成團(含部分獨立步、騎兵團),總兵力達120萬人,其中一半以上為北洋嫡系部隊。
隨著北洋軍實力急劇膨脹,袁世凱的地位更加鞏固,他認為稱帝時機已到。
在袁世凱的操縱下,1915年12月,國會、民眾請願團(妓女請願團、乞丐請願團)、籌安會和各省國民代表聯合推戴,恢復了君主制。
袁世凱假裝多次揖讓,最終接受皇帝之尊號,建立中華帝國,以1916年為洪憲元年,行君主立憲政體,把總統府改為新華宮,並準備於元旦登基。
1914年袁世凱稱帝前穿袞服祭天,為稱帝做準備
但當初大家鬧革命便是為了建立共和,如今袁世凱倒行逆施,逆歷史潮流想恢復帝制,不僅引來了孫中山、梁啟超等人的堅決反對,就連他的部下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而地方軍閥蔡鍔、唐繼堯乾脆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等省份也相繼響應。
在舉國聲討、各地方軍閥的軍事壓力下,袁世凱被迫放棄稱帝,最終憂憤成疾,在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
在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群龍無首,段祺瑞、馮國璋、張作霖等人雖說野心勃勃,但終究沒有袁世凱的魄力和能力,無法執掌全局,導致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實力強大,誰都不服誰。
在失去北洋軍閥制約之後,滇系、桂系、晉系等軍閥紛紛發展壯大,為了籌措軍費購買軍火,開始尋找列強做自己的靠山。
而列強為了各自的利益開始扶持各自的代理人,資助各路軍閥,最終導致了清末民初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
軍閥割據示意圖
所以說,清末民初會出現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有其必然性,而在列強勢力的干涉和扶持下,清末民初的軍閥割據之混亂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
即便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擊敗各路軍閥,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除了外蒙古以外,國民政府完成國家統一,但也只是形式上的統一,閻錫山、白崇禧、張學良等曾經的軍閥在各自地盤內依然保留著非常大的勢力,這些地區依然是他們的自留地。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在真正意義上消除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統一全國,建設了一個偉大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