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原來12歲以前和12歲以後是一個分水嶺

2019-07-19   幫你學英語

在日常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聽到「語感」這個詞。我想很多人不明白個中的道理。當然,我們會找一些客觀的因素,比如說我們並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所以很多人找不到這種所謂的「語感」。我常常問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什麼是語感時,幾乎沒有人能夠明白,可能有的同學的理解接近那種感覺,但是還是含糊不清。那麼到底什麼是語感?

語感就是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長期積累的經驗,這種經驗是從條件反射漸漸轉化為非條件反射的一個過程。通俗點講就是把非本能的東西,轉化成一種本能。由於我們學習的英語並非母語,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沒有語言環境,所以也很難形成語感。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別無他法。那麼該怎樣培養語感呢?

​人的大腦中有一個專門負責學語言的區域,即布羅卡區。布羅卡區在2-4歲時開始發育,12歲時發育成熟,然後靈敏性開始下降。等到十幾歲再去攻外語,大腦已無法把外語直接貯存在布羅卡區,只能在記憶區新建一個記憶結構。家裡有小孩的,應該會知道,4歲左右的孩子給爺爺奶奶帶,只要他們講方言,孩子一個月就能學會滿口的方言。

因此,4-12歲是英語學習的黃金期。9-12歲是孩子建立英語思維的最後機會。超過12歲的孩子中文思維繫統已經很成熟,學英語會受到中文的干擾,最後變成傳統的『英漢互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母語干擾』。12歲以後雖然母語會有所干擾,但是我們的大腦基本發育完全,思維體系差不多要健全了。這個時候學習語法,可以彌補一些生理客觀的影響,我們可以把知識存儲到記憶區。也就是說通過學習語法熟悉英語單詞編排造句的規則,常年累月的記住一些句子。最終同樣可以達到語感的水平。

語感就像中國的倫理道德一樣,需要常年月累的潛移默化和耳濡目染。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也不是通過幾天修行就能夠做到的,一定是在平時日常生活中良好行為的積累,好的行為累積得多了,個人的修為就會很自然地流露出來。所以語感也是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的一些感悟積累起來而形成的。有這些感悟後,我們最好能做到「一日三省」舉一反三。如果不去刻意總結規律,形成語感的時間會很長,如果我們只是走馬觀花,那麼看再多的書也會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