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進一步提升
集鎮的內涵和吸引力
張家鎮堅持文化強鎮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
千年古鎮重新煥發新氣象
桂北名鎮,千年芳容
張家鎮榕津古鎮始建於宋紹興元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榮獲「廣西自治區歷史文化名村」。古榕津是桂東南水上交通樞紐,北上桂林,南下梧州、廣州出海口,富豪雲集,名噪一時,繁華無兩,鼎盛時期,有各類店鋪200餘家。
古榕津是廣西省內外的鹽業經銷大市,逐漸發展成為嶺南地區極具影響和規模的商品集散地,明、清至民國期間是榕津古鎮發展的巔峰。「十榕九井八桂十三塘,兩河一渡三上岸」構成了嶺南古圩特有的景致,榕津古街至今還保存有湖南會館、粵東會館、古戲台、魁星樓等古建築,還向世人傾訴說著往昔的榮光。
文化強鎮,千年傳承
榕津古鎮是中國四大劇種之一的桂劇發祥地,民間素有「中國桂劇在桂林,桂林桂劇自平樂,平樂桂劇源榕津」的說法。千年繁華的商貿文化,造就了張家鎮深厚的文化底蘊,「媽祖文化」 「崇榕文化」 「桂劇文化」 「粵劇文化」「紅色文化」等多種文化集聚於此。
近年來,張家鎮立足鎮域深厚的文化底蘊,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將文化強鎮作為推動全鎮各項事業的著力點。2018年投入1600萬元建設桂劇文化廣場,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由集鎮大門、休閒長廊、桂劇文化牆、桂劇文化雕塑等部分組成,對傳承和發揚桂劇文化發揮重要作用。
在傳承媽祖文化方面,該鎮在農曆三月二十二媽祖誕辰日,年年小慶,三年大慶,通過傳統節慶和鄉村旅遊有機結合,不斷積聚人氣。
鄉村振興,文化鑄魂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張家鎮重視弘揚張家歷史文化,採取有效措施增強民眾的文化自信。
(青草塘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張家鎮積極弘揚香花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激發全鎮人民熱愛家鄉、奉獻家鄉的情懷和幹事創業的激情,為脫貧攻堅事業注入強勁動力。
近年來,該鎮通過實施「一村一品」戰略,已經形成早熟葡萄、袖珍菇、茨菇、蓮藕、紅薯乾等優勢產業,產業促脫貧成效非常顯著。
據統計,經過多年努力,全鎮先後有1373戶5150人脫貧出列,全鎮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8.77%降至2019年底的0.63%,為決勝脫貧攻堅打下堅實的基礎。
實幹興鎮,再續輝煌
張家鎮黨委、政府嚴格對照使命要求,牢記為民服務的初心,上下一心日夜兼程,苦幹促發展,實幹興古鎮,緊抓桂林市第三批新型城鎮化示範鄉鎮建設契機,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支撐,不斷強化 「桂劇文化」和「媽祖文化」文化名片和影響力,累計投資1.42億元對集鎮實施主街道立面改造、商貿城建設、纜線整治、污水處理、休閒廣場、道路綠化亮化等22個項目。
2019年繼續加快城鎮化建設,投入1000多萬元實施桂劇廣場、便民橋、門樓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礎設施項目, 項目建設碩果纍纍。
經過多年的發展,張家鎮逐漸發展成為「產城互動、特色農業、商貿雲集、綠色生態、和諧有序」新型城鎮格局,成為平樂縣投資創業的熱土,先後榮獲「桂林市第三批新型城鎮化示範鎮建設一等獎」「全國生態文明村」「自治區衛生先進單位」等榮譽,桂北宜居名鎮初露芳容。
來源: 平樂縣融媒體中心 通訊員(盧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