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的歷史上共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截至目前為止,波及最廣,參戰國最多的一次戰爭。而也是因為二戰的存在,導致許多人卻忽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百度搜索中,關於二戰有5300萬個搜索結果,是一戰 3700萬搜索結果的將近1.5倍。
關於二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帝國的崛起相信大家都知道其中過程,尤其是美國,二戰前的美國只是在經濟上冠絕全球,而在二戰後,遠離主戰場硝煙的美國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影響力都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筆者不想在這裡對這些盡人皆知的東西長篇大論。回到文章主題,既然美國是在二戰後才真正崛起成為世界第一強國,那麼一戰中誰又是最大的贏家呢?
首先我們要仔細探討一戰中兩邊的交戰關係,眾所周知,一戰不像二戰,是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一說的。簡單來說,一戰前的德國發展極快,在歐洲已經嚴重威脅到了英國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而隨著兩國在海外殖民地上的衝突加劇,最終使整個歐洲陷入了戰爭的硝煙。在德國籠絡到奧匈帝國與鄂圖曼帝國的支持後,英國也隨即改變對歐洲大陸的「均勢政策」,與法國俄羅斯等國家簽訂同盟條約,最終這場戰爭還是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一戰之前,除了迅速崛起的美國之外,當時世界的軍事強國都集中在歐洲,英德法等國在海外擁有著大片殖民地,而正是依靠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無論是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這些歐洲國家都主導了當時的國際社會話語權。而隨著一戰的結束,歐洲各國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美國自然而然的從中獲取到了大量利益,但考慮到美國戰前在經濟上已經獨占鰲頭,因此真正獲利最大的反而是日本這個亞洲國家。
一戰之前,雖然日本也跟著歐美國家一起侵略滿清政府,但在當時的歐美國家眼裡,日本只是個跟班而已,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與擁有龐大海外殖民地的歐美列強相比,只由「數座小島」組成的日本簡直微小的「不值一提」。一個簡答的事實,一戰前的1913年,日本的工業產值在全世界占比不足1%,而當時的美國是35.8%,德國則是15.7%,就連經濟在歐洲非常落後的義大利(2.4%)都遠強與日本。也不怪歐美列強一度瞧不上日本了。
得益於國內明治維新與海外「甲午戰爭」中得到巨額賠償,雖然日本依然與歐美列強相比依然相距甚遠,但在亞洲範圍內,日本可以說是「孤獨求敗」。而隨著一戰的爆發,日本更是「時來運轉」,趁著歐美列強在歐洲本土大打出手無暇顧及海外殖民地的時候,日本選擇果斷出手,1914年8月,日本宣布加入協約國陣營,隨後便對德國在亞洲的管轄範圍發動戰爭,當時的青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日本從德國手裡「搶」了過來。而中國為了取得國際話語權,不再保持中立,決定參加一戰,由於日本的百般阻撓,中國只能負責後勤工作。
趕赴歐洲戰場的中國勞工
不僅如此,在一戰中日本還大發橫財,不僅還清了之前欠歐美列強的外債,同時還積累了大量外匯。最簡單的一組數字,1918年的日本經濟總量竟然比1914年暴增了176%,因此無論是經濟上還是軍事上,日本都得到了極為充足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在一戰結束後,隨著戰敗方德國與奧匈帝國的衰落,日本趁機與英美等國家簽訂了新的海軍軍備條約。
法國騎兵
在這份條約中,規定了美國,英國,法國,日本與義大利新的海軍噸位,比例分別是5:5:3.5:3.5:1.75,也就是說日本可以發展與法國同樣噸位的海軍力量,這對當時的日本如虎添翼。雖然表面上看,美國得到了英國的讓步,獲得的利益已足夠巨大,但考慮到一戰前日本的國際地位,綜合來看,日本才是通過一戰獲利最大的國家。
而在嘗到甜頭後,日本也開始不遺餘力提高自己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1918年,歐美列強聯手干預俄國革命,日本開始擔當「急先鋒」的角色,當時共有14個國家拼湊了12萬人的聯軍軍隊,而日本則是聯軍中出兵最多的國家,一口氣派出了7萬多人,隨後日本在俄國的西伯利亞地區駐軍長達4年,這期間日本更是從俄國搜刮到了不計其數的財寶。
也正是因為日本不斷在海外搜刮到各種財富,才令日本高層有了入侵滿洲的野心,畢竟無論日本再怎麼發展,本土各種資源的匱乏都是不可改變的事實,而蘊藏了無數自然資源的滿洲土地完全可以讓日本放心的與歐美列強「一較高下」。
只是邪不勝正,最後的結果證明日本想要建立所謂「大東亞共和圈」的想法完全是痴人說夢。隨著二戰結束「太上皇」麥克阿瑟對日本的管制,可以說如今的日本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美國的「殖民地」。因此,從一戰結束至二戰結束的這段時間內,可以說是日本軍事力量的「最巔峰」時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