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趣解長江,這些詩暗含了豐富的地理知識

2020-01-04   心田花開學校

要說中國最長的河流是哪條,大家應該都知道,是長江

長江在很多詩人的作品中都出現過,比如: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自此回。

想漢影千年,荊江萬頃,槎信長通。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

上面這些「江」,其實都是指長江。比如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荊江、楚江、潯陽江、揚子江……這些都是長江不同江段的別稱。

要說哪位詩人和長江有緣,首先要說的就是詩仙李白,他一生游遍祖國名山大川,在長江沿途留下很多千古名篇。

今天,我們就來溯源文化的長河,品析李白的詩歌,了解長江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知識。


01

楚江和荊江的得名

說到長江的別名,頻繁被詩人提到的便是楚江或荊江。楚江,顧名思義,是古代楚國境內的長江江段。

那麼,古代的楚國在哪裡呢?

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荊、荊楚,土地面積很大,覆蓋了今天的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貴州省、江蘇省、浙江省、河南省等。

所以,以上省份的朋友們,也可以和李白一樣,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過過嘴癮了。

廣義上,長江自流出巫峽,到南京的部分,都可以被稱為「楚江」。所以,楚江包含的範圍很廣,荊江是楚江的一部分。

古有「劉備借荊州」,古代的荊州又稱江陵。唐代安史之亂後,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而江陵,便是當時南方的經濟中心之一。

唐代的江陵,就在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這一帶的長江,就被稱為「荊江」,具體是在湖北枝江湖南嶽陽之間。

注意:今天湖北省的簡稱是「鄂」,而不是「荊」。

02

詩中的歷史和地理知識

說到楚江和荊江,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渡荊門送別》。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青年的李白,興致勃勃地坐在船上觀賞巫山兩岸的險峻景色。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兩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送我遠別故鄉,表現了詩人贈別故鄉、準備遠行的懷鄉而又期待未來的心情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點明了目的地——李白要去楚國故地。

等李白到了荊門一帶,眼前景色不一樣了:從急流峻岭,變為了平原曠野。

在視域頓然開闊的情況下,誕生了千古名句:「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李白不愧為仙人,不僅詩寫得好,而且這兩句詩背後,暗含了兩個重要的中國地理知識點。

第一句,「山隨平野盡」——涉及到中國地形的階梯分級。

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從西往東分為第一、二、三級階梯,就像台階一樣逐次降低。


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分界線為: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長江出了巫山,流入了第三級階梯,這裡的地形不像第一級的高原和第二級的山地那麼起伏鮮明,反而是多平原。

所以,李白乘舟出了巫山,就發出了「山隨平野盡」的感嘆——山地地形變為了平原地形。

第二句,「江入大荒流」——涉及到流域的概念。

俗話說「水往低處流」,大江大河會「吸收」一個區域內的水流。在一個區域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會彙集到這條河裡,那麼這個區域便是這條河的「流域」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荊江附近的小水流太多了,彙集到一起,就形成了荊江江段巨大的水流量。

李白的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則體現了江水的雄渾有力。

「江入大荒流」表現出水面寬闊,仿佛江水流入了平原曠野,平鋪開去。

03

第二次流轉荊江的李白

李白愛遊歷名山大川,但他這兩次途經荊江的旅程,令人唏噓不已。

第一次,是《渡荊門送別》中的青年李白,隨江而下前往荊門 ,可謂風華正茂、興致勃勃,對未來充滿期待。

第二次,是《早發白帝城》中的李白,58歲的他因受牽連而獲罪,先被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之後又被赦免而重獲自由。古人50歲被稱為知天命,58歲的李白,已經算是老年了。

儘管李白年事已高,且流離在外,但重獲自由的他依然樂觀而浪漫,寫下了《早發白帝城》。千年之後,他甚至成了白帝城的「形象代言人」。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朝辭白帝彩雲間」這第一句,便點明了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寫船的快埋下伏筆。「輕舟已過萬重山」,表現了他被赦免而重獲自由的歡欣喜悅。

那麼問題來了:曾經「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楚狂人李白,深受唐玄宗欣賞,為什麼會被定罪併流放?

這就不得不提到盛唐轉衰的關鍵轉折點:安史之亂。

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逃亡蜀地,太子李亨(即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太子李璵)負責抵抗安祿山的進攻。不久李亨即位,史稱唐肅宗

李白曾經參加過永王李磷的幕府,而永王和哥哥唐肅宗對著干,最後卻實在打不過唐肅宗。

李白因此受牽連,而被流放偏遠夜郎。他已是老年,卻不得不與妻兒分離。

幾經流離,終於等來唐肅宗大赦天下,李白也重獲自由。

他從白帝城順流而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回望雲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

朦朧之間,來不及回味過往,就被重獲自由的喜悅裹挾,順流而下奔向江陵。

如果說《渡荊門送別》表達的是遊子贈別家鄉、闖蕩天下的豪情,那麼《早發白帝城》表達的就是時過境遷、老年復歸自由的喜悅。

李白作為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不論是在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還是被流放的老年時期,從未感嘆生活的苦澀,一直以「與爾同消萬古愁」浪漫主義,詮釋著大唐文人樂觀曠達的精神。


04

長江精神

通過學習《渡荊門送別》和《早發白帝城》,我們不僅了解了長江三峽到荊江的地理地貌變化,還能學習背後的歷史文學常識,更能體會詩人李白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以及貫穿其一生的樂觀曠達的浪漫主義精神。

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都在這條大河之上,留下了自己獨特的詩篇。

(張大千《長江萬里圖》局部)

長江,

是酈道元「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探秘自然的奇譎壯美;

是崔顥筆下「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弔古懷鄉;
是鄭谷筆下「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的不舍別離;

是張若虛筆下「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婉轉諧美;

是白居易筆下「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知音難遇;

是李煜筆下「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哀愁悔恨;

是王安石筆下「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的回望與鄉愁;

是蘇東坡筆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失意卻豪邁……

千年既往,滄海桑田,滾滾長江水淘盡英雄。唯一不變的,是中華兒女心中的長江精神——

它始終給予著我們精神鼓舞,熔鑄成中華兒女歷經磨洗、堅韌不拔的民族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