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就當了爺爺

2019-05-31   非莫斯李

四十歲就當了爺爺

題記:2019年春節期間,父母總是在催著妹妹找對象。妹妹年齡三十五歲,在北京工作,因各種原因單身至今。父母每次見到妹妹都是唉聲嘆氣,說是在農村生活時抬不起頭來,跟街坊鄰居聊天都戰戰兢兢不好意思,生怕人家問起妹妹的終身大事。看著父母花白的頭髮,我也替妹妹著急,也常常跟父母講城市和農村的區別,但更體諒他們在農村生活的處境。鑒於此,根據自己的切身經歷寫了這篇反映農村和城市不同婚育理念的文章。

2019年的春節,小偉帶著女兒回到了家鄉,那個地處中部平原的農村。自從女兒出生後,小偉已經有好幾年沒有在春節期間回老家了。說起原因,一是農村沒有暖氣,冬天特別寒冷,屋裡屋外一個溫度,帶孩子回去的話怕孩子受不了;二是春節期間把農村的父母接到北京來一起過年也是挺溫馨的一件事。因此,除了每年國慶節期間偶爾回一次老家,小偉已經有五年春節沒有回家鄉了。今年春節,考慮到女兒快六歲了,再加上北京的春節冷冷清清也著實沒啥意思,於是小偉就帶著女兒回到了老家。

得知小偉回來了,初中同學小慶便邀請小偉參加他家於大年初六舉行的酒席,當地俗稱「吃面」。所謂「吃面」,就是吃席面,當地習俗是當一個嬰兒出生後十幾天左右,就會邀請親戚好友和娘家人來家裡吃席面,來的人除了需要隨個份子錢,還可以在主人家裡大吃一頓,跟城市裡的滿月酒席類似。老同學喜迎添丁,小偉自然欣喜前去。

席面很熱鬧,酒席很豐盛。看著老同學熱情接待每一位客人,雖然人到中年,但身板硬朗,精神奕奕,眼裡滿含著快樂和滿足。待大家坐在一起喝酒時,小偉端起酒杯對小慶說:

「老同學,恭喜你,真有你的,都四十了,這是三胎還是四胎啊?」

小慶跟小偉碰了下酒杯,壓低聲音說:

「小偉,別胡說啊,這是我兒子的兒子,是我的孫子啊。」

「什麼?什麼?孫子?」 小偉吃驚的合不攏口。

小慶喝了一口酒,放下酒杯,跟小偉攀談起來:

「嗯,是我孫子。這是我兒子的第一個孩子,年前臘月二十四出生的,我這是當了爺爺啦。呵呵,時間過得真快,我都還沒心理準備呢。」

原來,小慶初中畢業後就在家務農了。按農村的習慣,年滿十八歲就可以結婚生子,雖然沒有到法定結婚年齡,但農村自有很多應對方法:或者暫時只辦結婚典禮,不領結婚證,等到了法定年齡再去領證;或者託人修改戶口本的年齡,將年齡改到符合法定結婚年齡就可以光明正大領證結婚了。特別是修改戶口本的年齡,從小偉小時候開始就是非常常見的事,與城市裡的人渴望年齡小不同,農村裡都是將孩子年齡往大了改,好似揠苗助長一般,等到孩子戶口本上的年齡到了法定結婚年齡便趕緊結婚生子,從而了卻一件人生大事;因此,村裡人的年齡沒幾個是正確的,但真正的生辰日期則會銘刻在每人的心頭伴隨一生。

千百年來,在農村生活的一代代人都是這般過來的,二十歲左右結婚生子,孩子到了二十歲左右再結婚生子,無怪乎四十歲左右就當了爺爺呢!

小偉再敬了小慶一杯酒,就說到了孩子的事,小慶看了眼忙碌的兒子說道:

「我兒高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了,也沒啥正式工作,農村娃嘛,終歸還是要回歸農村的。這不兩年前通過媒人介紹結了婚,年前就給生了個大胖孫子。兒子成家了,孫子也生了,我這一輩子的大事差不多就忙完了,接下來該享清福啦。」

小偉看著老同學農村特有的黝黑臉龐,心裡多少有些羨慕他。反觀自己,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然後買房結婚,再然後生兒育女,目前大女兒不滿六歲,二女兒不滿一歲,二孩的年齡跟他的孫子年齡差不多,真是令人噓唏。也許看到小偉若有所思,小慶馬上敬了他一杯酒:

「不過我還是羨慕老同學你啊,在大城市工作,有事業有體面。你算是永遠走出了土疙瘩的農村了,不再面朝黃土背朝天,也不用握鋤把子,是見過大世面的人啦。」接下來小偉和小慶觥籌交錯,喝的昏天暗地,大家互訴心聲,說了很多知心話。

告別了老同學,小偉回家躺在床上,想著遠在北京的二女兒。二女兒不滿一歲,和小慶的孫子同齡,從傳承來看,目前小偉和小慶整整差了一代人;如果雙方未來依然這般發展,以後子孫們差的輩分也會越來越多。目前看來,農村的每代人年齡相隔二十歲左右,生育率每對夫婦至少都是兩個孩子及以上,一派人丁興旺的熱鬧景象;而城市裡的每代人年齡相隔三十歲左右,生育率每對夫婦基本不會超過兩個孩子,顯得有些後繼無力。這樣一比較,城市的生育率要大大低於農村的生育率,未來的世界依然是農村包圍城市的局面吧;不過,隨著未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也許這種狀況會逐漸得到改變。然而這種狀況在短期內將不會有啥變化,畢竟這是目前典型農村和典型城市之間的有中國特色的典型差別。

小偉老家所在的農村,京港澳高速和京港高鐵從附近呼嘯而過,交通便利;發展也很迅速,網際網路已經普及,各種現代化信息也很及時;家家戶戶大部分都有了小汽車,造成村裡不寬的主幹道上常常發生交通擁堵;只是村裡的路不好,這其實是源於幾年前村裡本想統一規劃蓋房子,但後來沒有推行開來,於是人們便胡亂蓋房了,舊有的老房子和按規劃蓋的新房子犬牙交錯,村裡的路歪歪扭扭,一到下雨天,道路非常泥濘,路也不寬,勉強能通行一輛小汽車,還得憑高超的駕駛技術才能避免剮蹭。總之,隨著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村裡現在的發展不能說是達到了城鎮的水平,但也沒有與世隔絕,除了物質條件還差點,各種信息卻也是與外部世界同步共享。

然而,在信息化如此發達的現在,農村固有的那種傳統習俗仍然一成不變。年滿十八歲就成年了,如果沒有繼續接受高等教育,接下來就要結婚解決人生大事,假如二十四五歲還沒結婚是會被人看不起的,整個家庭在農村都會抬不起頭來,村裡的人還會在背後指指點點,議論紛紛;結婚了就要馬上生孩子,這是延續香火的大事,生一個還不夠,至少要生兩個以上,即使在計劃生育嚴厲的年代,家家戶戶都是至少兩個孩子,甚至家裡孩子越多越神氣,至少打架評理時人多為勝;等孩子成年後,再重複父輩的足跡,早結婚早生孩子,在四十歲左右就急急當了爺爺,在六十歲左右就匆匆有了重孫,真正做到了四世同堂,一輩接一輩,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即使有個別不聽「老人言」的人,也會被嗤之以「離經叛道」的罪過,除了接受長輩們的諄諄教誨,更有甚者會被掃地出門:村裡有個年近四十歲的女子,因年輕時候被父母拆散戀人,後來便不再急著結婚,有時工作之餘回父母家探親,竟被父母拒之門外,說丟死人了,以後別回來了;還有個三十歲的男子,由於家裡貧窮蓋不起新房,連媒人都不上門說親,最後在一個遠房親戚的幫助下勉強討了一個從外地流落過來的離異殘疾婦女,也算跌跌撞撞擠進了傳統的人生軌道;小偉還有一個小學女同學,在上海工作,一直單身,父母每次在村裡走路都低著頭,感覺別人都在戳著脊梁骨數落他們,母親由於經受不住流言蜚語而變得神經兮兮……在這個貌似現代化的農村,根兒里還是千百年來的那種傳統習俗在左右著每個人的生活,除非你成功逃離了這裡;其實,即使你自己成功逃離了這裡,如果沒有按預定時間計劃步入傳統的人生軌道,也還要面臨著滯留在農村的老父老母的精神壓力。

農村之所以這樣,無外乎生活方式的親密罷了。一個村子,每家每戶一個院子,大家都是抬頭不見低頭見,所有的人互相都是鄰居,誰家有啥芝麻大小的瑣事都心知肚明,平時談論最多的莫過於吃喝拉撒睡,最關心的也是身邊發生的事,像誰家生娃了,誰家夫妻矛盾打架了,誰家的貓狗生了,誰家的車顏色不好看了等等,因此在農村想當剩男剩女很困難,周圍所有人的壓力就是最好的催婚催生劑。

相比農村,城市裡則沒有這麼多煩心事,無外乎城市裡的生活方式比較疏遠而已。城市裡即使大家同住一棟樓,很可能住了十多年都不知道隔壁鄰居姓甚名誰,更別說一個小區千百戶人家,真正相知相交的肯定少之又少,在城市裡,大家匆匆的來,匆匆的去,都在忙著自己的事,根本沒時間去關心別人的情況。因此,在城市裡,即使你年齡再大,你愛咋地就咋地,沒人管你;即使你選擇丁克,抑或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沒人注意你;即使你難受哭爹喊娘,回應你的也只是冰冷的牆壁。在這裡,你很自由,可以按自己的心愿生活;在這裡,你也很孤獨,如獨行俠一般孑然無依。

而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市,這都不過是各自世界的一種生活理念,無謂是非對錯,習慣就好。生活在農村,就四十歲當上爺爺,享受天倫之樂;生活在城市,就四十歲繼續奮鬥,追逐人生夢想。但我們依然希望在不遠的將來,農村的生活理念和城市的生活理念能相互交融,互相借鑑:農村不止有早婚早育,也能追逐人生夢想,奮鬥出一番新天地;城市不止有加班加點,也能放慢生活節拍,悉心享受天倫之樂。

----非莫斯李.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