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曬教師節奢侈品禮物引爭議:愛顯擺,是「心理強迫症」在作怪

2019-09-13   艾米兒育兒

剛剛過去的教師節, 山西懷仁一位小學教師把自己送上了「熱搜」,她別出心裁地在教師節當天拍照曬出大量的現金和奢侈品包等,並配文:

「校方領導的關懷,家長的問候,孩子們真誠的祝福,今天最大的收穫,謝謝了!祝新紅宇的每一位教職工節日快樂!」,隨後該事件迅速引發了各方熱議。

網友評論:什麼樣家庭的孩子,才配做你的學生啊?現在A貨很多,老師您收到的不一定是正品哦!現在孩子書都讀不起了,老師各種費用多的頭痛......

雖然說,經過當地教育局調查,該女教師就是想「顯擺」一下,其實七萬現金系校方給老師發放的補助款;「名牌」皮包、圍巾系自購高仿;五百元現金紅包系校方補助紅包;一圈紅包系校方發放補助統一紅包。

但是,這個事件後續發酵的影響和議論卻一直沒有停止,並且給教師隊伍帶來了負面影響。

其實,像這個老師這樣愛「顯擺」的心理,在心理學上可以歸納為「心理強迫症」。

為什麼有些人愛顯擺?

心理學對愛「顯擺」的深層次分析為:內心的一種潛在的不自信和自卑。

愛「顯擺」的人,是因為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自尊心又過強,自己的能力有限,但是又想讓別人感覺自己是最棒的,於是自己就會採用別的方式來突出本身的價值。

我們很多人周圍都有一些愛顯擺的人,並且大家對這種人一般比較反感又同情。

想必很多人還記得,今年上半年演員翟天臨「涉學術不端事件」:1月31日,翟天臨曬出了他的北京大學博士後錄取通知書,本來是想「顯擺」自己的高學歷,誰曾想遭到網友深扒,最後被扒出含水量太大。因為翟天臨個人,他就讀的學校、導師、同學等等都被牽連其中,結果無法收場,他也只能發道歉信懺悔,不得不放棄好不容易通過各種努力掙來的「博士後」頭銜。此事對他個人的人設,形象和演繹事業都造成了重創。

相反,在粉絲和網友深扒翟天臨學術造假時,卻發現,原來《武林外傳》里呂秀才的扮演者喻恩泰,一向低調行事,卻是貨真價實的真博士,並且喻恩泰為人,鑽研學術的思想境界令很多人讚嘆不已!

「顯擺」和低調的差別就在於,內心富有的程度不同和內在價值感的差異。

愛顯擺是因為「心理強迫症」在作怪

01、什麼是「心理強迫症」?

通常愛顯擺的人,愛慕虛榮又不自信。希望通過向別人展現自己覺得優越的一面,來獲取別人羨慕的目光,滿足自己的自卑心理。

「心理強迫症」主要分為下面幾種:

強迫觀念:明知某些想法和表現,如強迫疑慮,強迫窮思竭慮的出現是不恰當和不必要的,卻引起緊張不安和痛苦,又無法擺脫。強迫情緒:出現某些難以控制的不必要的擔心,會做出不道德行為或精神失常等。強迫意向:感到內心有某種強烈的內在驅使力,但不表現為行為,內心深感緊張、擔心和痛苦。強迫動作:屈從或對抗強迫觀念而表現出來的重複進行的動作。

愛顯擺是上面「心理強迫症」的一種,主要是「強迫觀念」,內心想要炫耀和顯擺,如果不通過行動表現出來,會造成當事人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有個朋友就很喜歡顯擺,她買了新東西,不顯擺下,她心理就不舒服,像心理擱著事沒解決,比如她買了塊新款手錶,如果別人沒有看到,她會在辦公室轉一圈,刻意露出手腕,讓別人看她的手錶,然後順勢給別人講她買的過程和價格。

像這個朋友這樣,她的這種「心理強迫症」如果不通過外在形式表現出來,如果內心的虛榮得不到滿足,她就會感覺失落合焦慮。

02、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上愛顯擺的「心理強迫症」?

美國科學家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稱:在一定程度上,愛「顯擺」的人,內心是自卑的,他炫耀什麼,往往是因為缺少什麼。他們在顯擺自己,誇耀自己的過程中,能在大腦中激發出類似食物或金錢所帶來的愉悅感。

該研究通過對人們腦部的掃描成像顯示,在「顯擺」的同時,隸屬中腦邊緣多巴胺神經系統的大腦區域的活動往往會突然增強。該系統與性、食物或金錢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存在關聯。

從小愛顯擺的人,長大後,會習慣性地將自己的價值寄予外界,自我內心的認可降到非常低的水平,對外在的很多事情特別敏感,使得自己容易受外部影響,喜怒無常。

如何讓孩子從幼兒時期就避免這種愛「顯擺」心理的產生?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一般愛顯擺的人,他們的這種心理模式和強迫心理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的心理模式。愛顯擺的人,從兒童時期就表現為自我價值感較低,總想利用外在的一些物化的東西來向別人展現自己的價值。

所以,想要避免孩子從小養成愛顯擺的心理,家長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杜絕:

一、角色轉換

一位媽媽說,她和孩子爸爸都是做事比較低調的人,但是她發現5歲的兒子最近特別喜歡顯擺,買了新的文具盒,到了學校放桌子上唯恐別的同學看不到,甚至會專門拿著文具盒讓班裡的幾個老師都看一遍,這個媽媽就很發愁,這麼小就如此愛炫耀,愛顯擺,該怎麼辦呢?

心理學專家建議,可以採用「角色轉換法」:

第一步:家長先認可並同理孩子的想法:你這樣做是想和別的小朋友分享你的東西是不是?

第二步:角色轉換:「如果你的好朋友今天一直在你面前展示他的一個東西,並且這個東西是你一直想要的 ,你心理是什麼感受?」

第三步:繼續引導:「也許你覺得這樣沒什麼,但是如果他一直說,但是還不讓你玩,不讓你摸,你心理舒服嗎?」

第四步:引出結果:所以,我們給別人分享東西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適可而止。

讓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久而久之,就會學會並理解這個道理,並調整自己的行為。

二、多關愛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內在價值

當一個孩子愛顯擺的時候,孩子需要的是被關注,被看見、被欣賞、被認同。如果孩子體驗到了這些,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就不會用物化的東西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認同和欣賞。

作為家長也應該反思,我們欣賞我們的孩子,是因為他們做的達到了我們內心的期望值,我們才欣賞,表揚他,還是我們欣賞孩子本身。

這兩種的差別,是造成孩子自身價值感缺失與否的關鍵。如果孩子自身價值感缺失,他們自然而然就會不斷向外尋求價值,他們就會用一些外在東西來獲得價值感,用一些東西來證明自己,得到別人的重視。

所以,建議家長的注意力要從一些外在東西上轉換過來,要關注孩子本身,不因為你做的好不好而愛你,而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我欣賞、認同你,愛你。這樣孩子自身的價值感得到滿足,這種「顯擺」,強迫自己向外尋求價值的情況會減少。

三、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克服孩子自卑心理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

也就是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用欣賞的眼光,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發掘他們的閃光點,讓他們都能感覺到自己獨有的長處和優勢。

有一個6歲的小女孩就是,每次去上書法課都非常開心,喜歡和老師和同學們相處,但是只要一看到媽媽來接她,小女孩就變得緊張,在同學和老師面前也變得不自信了。原來媽媽對孩子要求太高,孩子怎麼做媽媽都不滿意,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怕媽媽,在媽媽面前也越來越不自信了。

所以說,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可以從下面幾點出發:

  • 家長多給孩子說「你一定能行,你是最棒的!」並讓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通過各種活動,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 要允許孩子犯錯。不能孩子犯錯了就揪著不放,然後孩子再遇到類似的錯誤,家長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嘮叨,讓孩子因此變得越來越自卑。
  • 孩子做的好時,及時給與孩子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需要在不斷鼓勵和肯定中樹立起來。
  • 尊重孩子,不要動不動就批評孩子,並且使用一些傷人,侮辱性話語,傷害孩子的人格和尊嚴。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都不喜歡與愛顯擺的人相處,如果真是遇到愛顯擺的人,可以採取尊重和冷處理的辦法。

其實,愛「顯擺」這種性格因素的產生,主要和家庭教育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有重大關係。

想要避免孩子從小出現這種性格特徵,就從孩子幼兒時期開始關注,在高質量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多給與孩子關愛與欣賞,讓孩子成為一個內在價值感強,自尊,自信的人。

——感謝閱讀——


歡迎關注@艾米兒育兒,我是兩個「小書蟲」的媽媽,在堅持研讀育兒和教育心理學書籍中,不斷豐富知識儲備,期待育兒路上與您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