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與我們的期待相去甚遠,怎麼辦?這位媽媽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2019-11-17   素質教育觀察

在簡單心理的頭條號里看到一位媽媽的故事。這位媽媽坦言,從女兒出生起,就一直不喜歡她。因為女兒完全不符合她所期待和想像中的那樣:

有雙大眼睛,喜歡蹦蹦跳跳,笑容很甜,可能還少顆牙,非常聰明伶俐,周圍的小朋友都喜歡她,小男生都暗戀她......

現實中,女兒連一個普通孩子都不是,她身體瘦弱、心智發育遲緩、性情古怪、孤僻敏感。

她不好好吃飯,總是嚎啕大哭甚至嘔吐,不用蠟筆畫畫,不能像同齡的孩子一樣與人眼神交流,聽到撕紙的聲音就大喊大叫。

她從來不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卻常常爬到滑梯頂端,哭喊著要人把她抱下去,她甚至不能回答一些非常簡單的問題。

可想而知,照料這孩子有多艱難,媽媽也因為焦慮而變得神經質。

也許是感應到了媽媽的失望與排斥,女兒也十分排斥媽媽,而媽媽在因自己無法親近女兒而感到內疚的同時,更多的是生出失望與憤怒。母女間天然的溫情連接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媽媽的苛責與女兒的抓狂。

可爸爸卻能夠輕鬆自在地與女兒相處。他一直深愛著女兒,尊重女兒的一切。他不因她的古怪行為而變得緊張焦慮神經質,他誇張地模仿女兒,時常逗得她哈哈大笑,然後給彼此一個大大的擁抱。他的無條件接納,讓溫暖在父女間流淌著。

這強烈的反差,一度讓媽媽懷疑自己是不是天生就不具備好母親的能力。

然而,小女兒的出生卻讓媽媽打消了這種懷疑,符合媽媽期待的小女兒,成功地激發了媽媽的母愛。

當6個月大的小女兒興高采烈地同父母玩著躲貓貓時,3歲的大女兒只會坐在地板上嘟囔著從書里和電視中看到的短語。父母喊她一起玩,她卻答非所問,嘴裡說著讓人聽不懂的話。

兩個孩子的鮮明對比,讓媽媽開始用失敗的有色鏡來看大女兒。

一次,在朋友的生日聚會上,孩子們都在玩跳傘遊戲,大女兒卻溜了出來,媽媽批評她「又開啟了反社會模式」。這時,另一個孩子的媽媽卻說,大女兒「很聰明,不把時間浪費在她不喜歡的事情上」。

媽媽一下子愣了,這讓她第一次意識到,自己需要換個角度來看孩子了。

其實,媽媽也曾聯繫過幾次心理醫生和心理學家,向他們描述大女兒的種種怪癖行為後,他們告訴她,這孩子有著一個敏感的靈魂。媽媽卻沒有去了解孩子內心的脆弱,她執著地認為女兒是有問題的,沒有人能與她感同身受。

在心理學家的幫助下,媽媽終於意識到:

自己曾經對女兒的期望,是無法達到的。而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永遠不可能成為的人,意味著每一天都在讓她走向失敗。

比如,由於大女兒是個高度敏感的孩子,不僅無法進行眼神交流,哪怕你輕聲細語地跟她講話,對她來說也像是拿著擴音器在她耳邊大喊。這就是為什麼她聽到稍微大一點的聲音就會抓狂。

「請愛並尊重你所擁有的孩子,而不是你曾希望自己擁有的孩子」,這句話深深擊中了媽媽,她知道自己需要拋棄之前的那些期待,讓一切重新開始了。

一天,大女兒拿著自己畫的彩虹獨角獸,告訴媽媽,她想用它作為自己生日的邀請函。媽媽克制住了內心把這幅畫扔進垃圾桶的慾望,將它印了出來,並將邀請函發給了45個孩子。結果令她吃驚——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女兒的創意。

終於,大女兒在7歲那年,被診斷出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她所有奇怪的行為與情緒、以及她弱小的身體和艱難的溝通,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原來,這麼多年來,女兒一直在這種病症與母親的不信任中掙扎著,原來自己才是那個讓孩子失望的人。伴隨著強烈的自責,媽媽的內心也燃起了要治癒這種疾病的希望,希望可以挽回之前對女兒的傷害。

隨著媽媽對診斷結果的了解越來越深,對大女兒也變得越來越溫柔,女兒的情況也有了很大的好轉。

她開始與人進行直接的眼神交流,學會回答簡單的問題。雖然還會不時地感到焦慮,偶爾也會尖叫,但開心的時候居多。雖然她還無法做到很自然的眼神交流,但媽媽每天都在努力支持著她。

現在,孩子會經常跑著跳到媽媽懷裡,用她標誌性的「眼鏡蛇式」擁抱緊緊夾住媽媽的腰。她還進入了體操隊,參加了許多比賽,取得了優異成績。

從這位媽媽的故事裡,也看到了許多媽媽的影子。不少網友留言表示「說的簡直就是我」。

原來,我們都對孩子懷有期待,我們心中都有一個想像的孩子。但現實中的孩子,往往會與想像的不一樣,有些甚至「令人失望」。這時,我們可能就會覺得無法接受。當我們只接受自己心中的想像與期待,卻不接受現實中那個真正的孩子時,愛就很難發揮出來。正如文中這位媽媽之前那樣。

是孩子的問題嗎?

其實孩子真是無辜的。為什麼在無條件接納和尊重自己的爸爸面前,女兒帶給他的是輕鬆和快樂,在緊張焦慮和苛責的媽媽面前,女兒卻成了一個驚恐不安而歇斯底里的小孩?因為,孩子很容易捕捉到父母的情緒,他們會很敏銳地感覺到父母是否發自內心地愛自己。

是什麼讓她們有了好的轉變?是媽媽的改變。

所以,請不要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不要緊盯著孩子的問題,換個角度看孩子,你會發現真的不一樣。就像另外一個媽媽說的「她其實很聰明」,就像其他人喜歡她的創意一樣,這一切都讓媽媽感到意外和驚訝。

所以,請無條件接納你的孩子,尊重真實的孩子,而不是在想像與期待中養育孩子。

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希望孩子成為一個永遠不可能成為的人,意味著每一天都在讓他走向失敗」。真正的愛是,愛並尊重你所擁有的孩子,而不是你曾希望自己擁有的孩子。這樣的愛才有創造奇蹟的力量。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點擊連結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感謝素粉的喜愛,素質教育觀察也為你貼心準備了這份閱讀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