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彥廷
最近,世界人工大會在上海火熱召開,特斯拉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馬斯克和馬雲展開了一場巔峰對話。
其中提到的「未來應該培養怎樣的孩子」依然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
人們經常擔心工作,而馬雲表示他更擔心的是教育。所有的教育體系給孩子教的東西,教的方式主要是為工業時代所設計的,他相信機器會更加聰明,會比人在未來聰明很多。
那麼,人類應該怎樣做才能做得更好,變得更智慧更聰明呢?
馬雲覺得,改變教育方式,改變教的內容,才是未來教育的關鍵。
而馬斯克則認為,我們要評估一下自己在學的東西,是不是能夠讓自己預測未來,讓自己減少錯誤?我們可以通過這個方式來思考教育。
(圖片來自網絡)
馬雲和馬斯克在對話過程中,雖然雙方意見有一定的分歧,但彼此都不可否認的一點是:
未來,更需要培養孩子的個人軟實力。
什麼是「個人軟實力」呢?
打個比方,類似於學歷、技能證書的東西可以稱之為「硬實力」,是可以證明的實力。而像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表達能力等,可以被稱之為「軟實力」,是暫時難以估量的能力。
無法被機器取代的教學內容,是那些看似與上學無關的「課外活動」,每個孩子不僅僅要學知識,更要學習為人處事,不要只研究科學,更應該追求藝術。
人類和機器的競爭,是智慧的競爭,體驗的競爭。
人類是有智慧有情感的,就像馬雲所說,人類創造了汽車,但如果和汽車比奔跑速度,那就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能在未來脫穎而出,下面這3種孩子值得所有家長注意。
有「特點」的孩子
有人說,當所有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上同一個年級時,就像一條流水線。
但我們的教育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們都考上北大清華,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將來想幹什麼,找到自己的一技之長。
我們的孩子,有的孩子喜歡語文,有的擅長數學,還有些人偏愛體育。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天賦,幫助孩子找到這些天賦,家長加以引導和培養,就能讓「特點」轉變成「優點」。
不同的能力,讓教育能做到去配合一個人的天賦,這才是適應時代發展變化的不變法則。
(圖片來自網絡)
《最強大腦》選手尤冠群,在上小學一年級時,就能看懂三年級的數學題,看到孩子在數學上的天賦,尤冠群的父母就將他送到奧數班和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一起學奧數。
他先後獲得了全國各類數學邀請賽的金獎,小小年紀便突顯了在數學領域的才華,這就是抓住了孩子的特點。
作為父母,我們要聽其言、觀其行、察其態,看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再去引導、培養、挖掘,讓孩子成為有特點的人。
除此之外,還有的孩子身上會有一些看似不好的「毛病」,總惹得家長為此頭疼,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有的孩子話特別多,甚至會影響老師上課,其實這類孩子的語言能力往往較強,能保持較高的說話興致,思維敏捷。
有的孩子有「多動症」,特別頑皮,其實就是「運動細胞」發達,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強,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強,思維活躍。
很多孩子身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如果我們加以培養,讓這個突出點往好的方向發展,那麼它就能成為孩子的特長,使其發光發熱。
未來教育的使命一定不是培養多少高分的孩子,也不是把孩子培養成為學習的機器,更不是在流水線上培養孩子,未來的教育是要讓孩子成為獨一無二的人。
愛「藝術」的孩子
馬雲說:
「我們可以花更多時間來訓練培訓孩子去學藝術,學畫畫,學跳舞,這些都是創意的事情。我們要理解一點,人從來沒有辦法製造一個人。
計算機就是機器,機器就是一個玩具。我們要有信心,機器只有晶片,而我們有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智慧的來源。」
未來什麼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獨藝術和娛樂不可能被替代。
藝術又可稱為「美學教育」,愛藝術的孩子,他們的感情是豐富的,內心是豐盈的。它既是一種表達能力,又是一種感受能力,這是孩子成長種的智慧基石。
(圖片來自網絡)
王菲的女兒李嫣,3歲就已經熟背《金剛經》,6歲開始辦畫展,9歲已經游遍了大半個地球。
12歲的她,參加了法國某個時尚大牌的走秀,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落落大方地說:「我都自己搭配衣服,裙子和褲子要看場合去穿。」
她的獨特審美能力,都源自她的父母對李嫣的美學培養。
在李嫣很小的時候,他們就喜歡帶著李嫣去感受自然, 帶著工具和《本草綱目》,往返于山林之間,教李嫣辨別各色植物。
審美能力,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至關重要,它不僅關乎到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更與職場表現緊密相連。
百度前任總監劉超,就是由於審美能力過於低下,從而丟掉了自己的飯碗。
在國際體驗設計大會上,他的PPT因配色混亂、低俗,讓現場觀眾大喊:
「你太Low了,下去吧!」
如果沒有欣賞美的能力,我們的生活里就只剩下最粗糙、最無趣的一面。
常聽到一些人認為,讓孩子學習美術、舞蹈、音樂這些藝術門類沒用。可事實證明,是大有用的,「藝術之美」可以幫助孩子們拓寬所認識的世界,幫助他更好的看見和理解生活。
即便科學可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但如果孩子缺乏了最基本的美學修養,他們很可能會輸在生活中的細節上。
有「想像力」的孩子
愛因斯坦說過:
「想像力遠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推動著進步。想像才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想像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當我說起汽車,我你上就想像出各種各樣的汽車形象來,就是這個道理。
想像力豐富的孩子善於創造,能促進創造力,如果世界上沒有了想像,一切發明創造就都沒了依據。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用他的想像力重新定義了手機,從而改變了整個世界。
劉慈欣從一個普通工程師,成為聞名海內外的作家,創作出中國科幻巨作《三體》、《流浪地球》,也是因為他過人的想像力。
這世界上所有的改變和創新,都是源自一個個跳出框框、與眾不同的想像。
每個孩子都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孩子幼年的想像力,關係到他長大以後的創造力。
只有當孩子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他們才會飛的更高、更遠。
(圖片來自網絡)
未來的教育,孩子需要有做人道理的教誨、有探尋快樂的啟發,更要有犯錯誤的勇氣和機會。
在未來的三十年,我們需要用更包容的目光去看待教育,我們不僅需要教,更需要育,如何讓孩子不輸給科技發展的速度,是需要我們共同關注和探討的問題。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