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藍航線》港區中艦船名字背後的故事——皇家篇

2020-06-07   情報姬

原標題:《碧藍航線》港區中艦船名字背後的故事——皇家篇

「皇家海軍,逢敵必戰」

軍艦,作為男人們的浪漫,海上浮動的國土,每艘艦船從她誕生之日起就擁有著屬於她自己的名字。正是這些紛繁複雜、千奇百怪的名字,折射出皇家海軍悠久的歷史傳統以及其獨特的個性。

那麼作為皇室的排面,海上霸權的象徵。碧藍航線中皇家的「姑娘」們究竟是怎樣命名的呢?這些名字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皇家海軍命名準則

遊戲中我們打開船塢就可以發現皇家的艦船名字並不同於白鷹與重櫻那樣多數以山川河流,城鎮省份命名。皇家的軍艦命名種類多樣且無明顯規律可循。

(遊戲中白鷹戰列艦的名字均來自於現實中美國各州)

遊戲中皇家的原型英國是一個最有海軍傳統的國家,因此艦名大多是傳統的、延續了幾代的艦名,其中還有類似「皇家方舟」、「厭戰」等一些傳承多次擁有幾百年的歷史的艦名。

總的來說,英國皇家海軍的命名準則通常遵循以下規則:人名(著名海軍將領或皇室成員)、大英國協地名或殖民地、古希臘神話人物以及形容詞和名詞。

著名海軍將領及皇室成員

說起皇家海軍以著名將領命名的艦船,就不得不提到深受玩家們喜愛的「皇家淑女」——胡德

作為一戰期間建造的皇家海軍最後一代戰列巡洋艦海軍上將級中唯一完工的一艘戰巡,同時也是皇家海軍最後一艘戰列巡洋艦。胡德號服役時標準排水量達42,100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軍艦,被視為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在其服役生涯中多次作為展示英國國威的禮儀艦巡遊世界各國。

(在皇家巡遊前夕停泊在德文波特港的胡德號)

二戰的胡德是歷史上第四艘以「胡德」命名的軍艦,其名稱來源於英國歷史上著名的海軍上將薩繆爾·胡德,第一代胡德子爵,開創胡德家族累世功勳的奠基人。並非那位在一戰日德蘭海戰中陣亡的霍勒斯·胡德少將,儘管他們同屬於一個家族。

作為胡德手下最得意的門生——海軍上將霍雷肖·納爾遜勳爵在當時評價他為「英國海軍第一人」足以見得薩繆爾·胡德在當時英國皇家海軍中的威望。

(薩繆爾·胡德)

在以皇室命名的艦船中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君王命名,列如伊莉莎白女王號戰列艦以及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不過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伊莉莎白女王號戰列艦的名字來源為16世紀的伊莉莎白一世,並不是如今那位依舊在位的女王陛下。

(碧藍航線中的伊莉莎白女王號)

其原型為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童貞女王,叩響了英國崛起的大門,使英國逐步走向海外擴張的關鍵人物。她被普遍認為是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在她當政的45年期間,英國的經濟繁榮昌盛,文學璀璨輝煌,軍事上一躍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軍強國。

(伊莉莎白·都鐸)

除了以君王命名外,還有一種用貴族封號命名的方式,如威爾斯親王號。原型為愛德華八世,曾為了自己的妻子華里絲·辛普森而放棄了王位,成為了英國和大英國協歷史上唯一自願退位的國王,可謂是典型的「不愛江山愛美人」。

遊戲中威爾斯親王泳裝名稱「陽光照耀著溫莎」,來源於威爾斯親王(愛德華八世)退位後的爵位,溫莎公爵。由喬治六世為自己的哥哥而設立,他是唯一一位溫莎公爵。

大英國協地名或殖民地

(遊戲中的倫敦號重巡洋艦便是郡級巡洋艦的第二批條約巡洋艦)

該類命名方式主要運用於城級輕巡洋艦、郡級重巡洋艦以及殖民地級輕巡洋艦。1930年代建造的城級與郡級是首次採用了和美國類似的命名方式,該兩級艦皆由不列顛本土的郡與城鎮命名。其中郡名用於重巡洋艦,城市名用於輕巡洋艦。

古希臘神話人物

(黛朵級巡洋艦黛朵號,該級巡洋艦全部都以古希臘神話人物命名)

以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來命名也是皇家海軍中較為常用的一種命名方式,此前多用於戰列艦的命名,碧藍航線中的利安德級輕巡洋艦與黛朵級也都是採用古希臘神話人物命名。

但是由於部分神話人物在國內過於小眾,導致不少的以古希臘神話人物命名的艦船的譯名有所偏差。例如天狼星(HMS Sirius),其命名原型為古希臘神話中波塞冬與歐律阿勒之子俄里翁的一條獵犬瑟瑞斯(Sirius),俄里翁在死後化為獵戶座,這條獵犬變成為了大犬座α星——天狼星。

雖然Sirius一詞翻譯為天狼星並沒有什麼錯誤,但是皇家海軍並沒有星座這一命名方式,並且其名稱也來源與希臘神話,所以這樣的譯名不夠嚴謹。同理的也有科研船「海王星」號(HMS Neptune),應當被譯為「涅普頓」號,即羅馬神話中的海神,希臘神話中的波塞冬。

形容詞與名詞

用形容詞與名詞給軍艦命名這一方式在整個皇家海軍中可謂是源遠流長,上至戰列航母,下至驅逐巡洋潛艇,都曾使用過類似方式命名。其中不乏舉世聞名的存在,列如在特拉法爾加海戰中大破法西聯合艦隊的霍雷肖·納爾遜的旗艦勝利號(HMS Victory)

(停靠在朴茨茅斯港的勝利號(HMS Victory))

遊戲中的勝利號航空母艦(HMS Victorious)雖然與其同名,但其名稱並不是繼承於納爾遜的勝利號(HMS Victory)。她們的艦名原文一個為名詞「Victory」,另一個則是形容詞「Victorious」。雖然譯名相同但,兩者的名字並不一致。

除了「勝利」以外,碧藍航線中還有一位自誕生伊始直到退役參加了皇家海軍無數次的行動,從一戰打到二戰,至今仍是皇家海軍最負盛名的艦隻之一。號稱「不沉傳奇」的「厭戰」號戰列艦(HMS Warspite)。

「厭戰」這一名稱最早可以追溯至16世紀下水的一艘29門炮大帆船,當時她的艦名還是「Warspight」,那時英國正處在從中古英語向近代英語演變的過程中,spite一詞並非現代英語中的厭惡、怨恨之意。這也導致了後來「厭戰」這一譯名所引起的爭議。

根據牛津英語大辭典的詞源分析,我們可以得知spite一詞起源自古法語中的despit一詞(蔑視),同時我們可以參照厭戰號上拉丁文艦銘Belli dura despicio(「蔑視戰鬥的艱辛」),很明顯「Warspite」一詞表達的意思應該是「英勇作戰,不畏危險。」

這不僅是皇家海軍官方對這個艦名的解釋,同時還有一份當時的文獻可以證明。1605年Thomas Heywood的劇作《伊莉莎白女王的煩惱》中,女王看好的海上英雄Martin Frobisher出海與西班牙無敵艦隊作戰,最初傳聞戰死,女王悲痛不已。但最後好消息抵達,Frobisher不僅未死,還憑藉其英勇俘獲了一艘西班牙戰艦。女王大喜過望,決定以消息中形容Frobisher作戰勇猛的「War's spite」一詞為新的戰艦命名。這一劇本寫於第一代厭戰號建成8年後,雖然劇中有虛構成分。但是,劇中對於這一艦名的解釋毫無疑問可以作為當時人們對於「Warspite」一詞含義的理解。

結合上下文,我們不難看出這裡的「War's spite」正是英勇作戰,不畏危險的意思。

結語

皇家因為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其艦船命名相對於遊戲中其他陣營來說是一個相對特別的存在。但那些歷史悠久,世代傳承的艦名不僅僅只是一個代號,她們還傳承著皇家海軍勇於奮鬥,不畏強權的抗爭精神,正如同那句皇家海軍的箴言——"Heart of Oak"(勇氣與頑強)

---- End ----

關注公眾號 情報姬(paperji),得到ACGN更多有思想有意思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