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血拚 年尾車市最後的狂歡|汽車產經

2019-11-01     汽車產經

賣一陣子就降,十幾個點很正常……

文 | 董楠

又到了一年一度銷售任務衝刺的時候了,但今年車企和經銷商的壓力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降價潮一波接一波:4月增值稅下調,迎來首輪官降潮,此後國五清庫,價格戰一度被推向高潮,到6月,很多品牌的降價幅度已經跌至谷底。第三季度經銷商們好不容易鬆了一口氣,第四季度的衝量目標接踵而至,一場血戰正在拉開帷幕。

中汽協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11.7%。除了德系、日系市場份額保持增長,自主品牌、美系、韓系及法系品牌市場占有率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另一組數據則顯示了車市下滑與價格戰的雙重夾擊下,汽車製造業的現狀。國家統計局發布的1-9月數據顯示:汽車製造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4.2%,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6.6%。

當車市大盤往下走、產品也已經不會有太大變化的第四季度,價格就成為車企和經銷商唯一關注的焦點,第四季度,依舊是朝著銷量目標狂奔。

「價格戰」形成擠壓效應

自主品牌損失慘重

車市下滑,自主品牌受到的挑戰最大。中汽協的數據顯示:作為中國汽車銷量份額最大的自主品牌,今年前9月市場占有率同比下降3.3%。

一方面是市場份額下降,另一方面,包括吉利、長城在內的主流自主品牌今年上半年、前第三季度的利潤都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今年上半年,吉利凈利潤下滑39.89%,今年前三季度,長城凈利潤同比下滑25.72%。

今年的周期性又有些不同。

五、六月國五清庫,也達到了今年降價最高峰,很多品牌在這段時間「失血」過多。因此半年財報也不夠樂觀。

經歷了國五清庫、半年報難看後,在第三季度,很多品牌終端價格都回歸理性,這段時間,不少經銷商覺得第三季度過的還不錯。

從長城的財報也看到這一點:第三季度,長城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500%,除了新增的F系和皮卡的拉動外,終端成交價穩定也為拉動長城第三季度利潤做出了不少貢獻。

長城在第三季度的單車利潤也達到今年最高。華泰證券分析季報指出:今年1-3季度,長城的單車利潤分別為2723、3548、6071元。

但是從前三季度看,長城汽車旗下四大品牌累計銷量為72.4萬輛,同比增長7.01%,凈利潤依然下滑。

此外,已經發布半年報的吉利,今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單車利潤也有所下滑,從去年同期的8700元下滑至今年的6151元。

長城、吉利單車利潤下滑,必然也影響到旗下的中高端品牌WEY、領克。有WEY品牌經銷商透露,今年WEY的單車利潤確實有所下降。儘管領克的銷量保持穩定,但是沃爾沃降價下壓的威脅對它的傳導還是存在的。

自主龍頭尚且被影響,其他自主品牌可能就更不如意了。據悉一些自主品牌經銷商撐不下去,不得不以比廠家更低的價格將車批給三四線城市經銷商以消化庫存。

自主高端品牌是合資品牌降價的直接受衝擊者。這是降價傳導帶來的直接結果。

對於市場份額增長的大眾品牌來說,是另一番局面。

去年毫無準備的車市下滑,讓價格戰在去年八九月份打得格外猛烈,「去年是第一個負增長年份,不在大家的預估範圍內,使終端價格形成踩踏效應。」一位大眾品牌經銷商回憶,相比於去年,今年在預估範圍內的負增長,讓很多經銷商都恢復了理智。

但是,儘管大眾品牌份額增長,經銷商卻感覺終端利潤並未因此有大的提高。

從終端價格來看,也許可以看到經銷商盈利情況的真實一面:大眾兩款暢銷的B級車邁騰、帕薩特優惠幅度達到5萬元;朗逸的起步價已經跌至8萬元,最美大眾車CC的降價幅度也達到5萬元。去年上市的兩款大眾SUV探岳、途岳的優惠幅度都在5萬元左右。

保證了市場份額增長的大眾,給對手們帶來的壓力也最為直接。

相比較來說,日系終端總是保持「高冷」,終端降價始終是小幅度,沒「驚喜」。份額受到擠壓的美系卻是豁出去了,英朗的降價幅度都已經超過4萬,邁銳寶、探界者也都有3-4萬元不等的優惠。

合資品牌降到15萬以下,A級轎車的起步價甚至達到7萬,自主品牌的空間被擠壓,在價格戰中一點點被合資品牌蠶食。

而對於市場份額本身就很小的自主品牌來說,這場價格戰幾乎就是生死戰了。眾泰、獵豹、力帆等曾經坐享過SUV紅利的自主品牌如今已經紛紛面臨著虧損甚至是破產的命運。

豪華品牌高增長背後

高折扣致利潤失守

儘管豪華品牌的日子表面上過得很滋潤,但是動輒兩位數增長的背後,卻也是價格血拚的慘烈。

早在4月增值稅下調時,幾乎所有的主流豪華品牌都在第一時間率先宣布降價,當然,這其中不乏以官降的噱頭吸引消費者到店的因素。

今年,BBA的主流車型相繼換代,是結結實實的產品大年,但是,走量依然需要降價來支撐。

今年6月寶馬3系迎來換代,到8月時終端價格也已經跌破29萬。有經銷商稱,如今終端最暢銷的325Li M運動版終端優惠8個點降價2.7萬,即便如此,仍然有消費者認為8個點的優惠太少,打折買車已經成為購車消費常態。

凱迪拉克CT6 28T豪華版的終端優惠達10萬,售價直接從42.9萬跌到32.9萬元,而豪華C級轎車這個最暢銷的細分市場也是降價最猛烈的,無論是奔馳E級、寶馬5系還是奧迪A6L,在價格上幾乎都拿出了絕殺。比如,A6L的優惠已經超過5萬,5系的優惠也達10個點。

一直降價為凱迪拉克帶來的品牌困擾已經相當直接,大折扣力度正在讓這個美系豪華漸漸遠離消費者心目中的「豪華」定位,這也直接困擾著CT5的定價,究竟是一步到位,還是滿足消費者的打折消費慣性,以後定價如何來呈現品牌調性,都是凱迪拉克正在面臨的直接問題。

今年,奔馳正在拼盡全力保住豪華第一的位置。但是對於奔馳經銷商來說,今年卻似乎不如往年有優越感、不愁賣了。

「價格不太好,很多車都在賠錢賣。」有北京的奔馳經銷商稱,感覺今年客流沒有那麼旺,C級、E級的價格拼殺比較慘烈,單店利潤也下滑了20%-30%。儘管單店銷量並不低於去年,但是該經銷商感覺今年的利潤不如往年。

豪華品牌還在躺著賺錢嗎?顯然,很多豪華品牌經銷商已經不這麼認為了。

BBA的價格下探對二線豪華品牌的擠壓是非常直觀的。

關於二線豪華品牌大幅度降價的「盛況」,還有一個生動的小段子:某二線豪華品牌員工準備買自己品牌的SUV,找自己老闆便宜2萬,同款車型有人在4S店砍價直接便宜6萬。現如今,托關係不如直接去砍價,可見終端降價之猛烈。

今年第三季度,捷豹路虎連續三個月實現兩位數增長,經銷商對銷量也感到滿意,但是這種滿意是建立在廠家對終端補貼到位基礎上的。一定程度上,廠家的返利支持決定了促銷力度,也就間接地決定了銷量。

據了解,第四季度,捷豹路虎迎來衝刺任務,並且在Q4返利政策不明確、無法預知是否有高額返利的情況下,經銷商正在將原有的大幅度降價回調。

與捷豹路虎經銷商所面臨的問題一樣,擺在大多數品牌經銷商面前的矛盾,正是當前批售倒掛下必須盲目衝量的現實:一方面,終端降價由廠家的返利情況決定,返利越多,降價幅度越大;另一方面,在廠家返利收緊、銷量目標卻面臨衝刺的前提下,終端價格開始出現混亂,經銷商在收緊降價幅度的同時,又恐慌無法完成銷售任務,不得不以終端虧損為代價完成目標。

返利、壓庫、降價幾乎形成惡性循環。無論是豪華品牌、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似乎都難逃出這個怪圈。

「價格倒掛」已成常態

終端經銷商們有一個共識:現在幾乎大多數品牌都是賣一陣子就降。「(降)十幾個點很正常,進銷差達到13、4個點已經很普遍。」這就導致終端的利潤結構被改變,現在價格倒掛成為常態,經銷商不得不從其他業務中挖掘利潤,一位合資品牌經銷商稱。

這也給消費者造成一種感覺:很多品牌玩的就是高定價、然後打折的套路,所以新車上市消費者常常按兵不動,如果遲遲不降價,消費者又會覺得這個品牌不實誠。

那麼經常降價的品牌就一定能得到消費者歡心嗎?並不是。經常降價折損了品牌形象,在消費者心目中會形成這就是個「打折的品牌」的形象,所以豪華顯得不夠豪華,高端也難有高端之感,成為很多品牌發展過程中的困局。

對於經銷商來說,價格戰無異於飲鴆止渴,「批售倒掛本不應該是正常狀態,賣車沒利潤本身很奇怪,這也導致了商業模式上的畸形,消費者對品牌的預期和看法也會形成負面傷害,讓很多消費者認為新車價格虛,賣車是一個暴利行業。」一位經銷商認為,這種畸形對經銷商的可持續發展也會造成傷害。

在價格戰之中仍然能夠保證價格體系穩定的品牌,在車市逆勢中展現了真正的實力。

以豐田為例,凱美瑞終端價格堅挺,漢蘭達幾年來終端無任何優惠,包括A級小車雷凌在同級別車型價格血拚時依然保持著實力。再看豐田旗下的豪華品牌雷克薩斯,在一眾豪華車價格戰時,雷克薩斯竟然玩起了漲價,並且在漲價後的單月銷量依然保持兩位數增長。

賣車賺錢,豐田的財報也印證了這一點。

在2020財年(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第一財季(4-6月),豐田汽車凈營收達7.646萬億日元(合71.87億美元),同比增長3.8%;營業利潤則從去年同期同比上漲8.7%。

豐田嚴謹的庫存管理讓終端一直保持著良性運轉,也保證了終端價格的穩定,買豐田保值已經成為品牌口碑。也因此,雷克薩斯的漲價給已購車消費者「買的值」的心理。

如果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供需調節下的價格本就有漲有跌,然而當降價已經成為一個行業的常態時,這似乎就不是簡單的市場經濟學範疇了。

尤其在今年的車市寒冬,價格戰帶來的終端折損高於往年,在朝著銷量目標的狂奔中,汽車企業和終端經銷商們還得到了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0wkNG4BMH2_cNUgDX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