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山寨」,國產工程機械什麼時候能夠擁有「工匠精神」?

2019-06-25     砼行機械

好的產品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個品牌要想獲得認可,必須從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就拿國產工程機械來說,雖然發展歷程也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時間,相比較歐美已開發國家上百年的品牌來說,確實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國產工程機械通過自身的努力,打造了讓消費者滿意的產品,如今已經能夠獨當一面。

都說重工業製造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表現,現在來看,國產工程機械到底發展到了什麼樣的水平呢?

結束了「山寨」之路

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國產工程機械所作的就是「山寨」國外的產品,並不是說這樣不好。能夠吸收和消化別人好的技術和長處,其實也算是一種能力。

不光是工程機械,國產汽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面,也喜歡「山寨」,特別是喜歡山寨外觀。讓產品的外觀看起來讓消費者滿意,國產工程機械和國產車一樣,算是成功的走出了第一步。

近年來,隨著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國產品牌技術研發能力的提高,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產品的高端、大型、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現在已經不需要「山寨」別人的產品,並且已經擁有了比較好的創新意識。

​現如今,我們的產品不僅可以跟國外一流品牌競爭市場。同時,在高端裝備製造業領域,我們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比較有代表性的國產品牌有徐工、三一、中聯這三大品牌,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影響力。

在產品方面,我們已經生產出了達到世界一流水準的高質量產品。例如徐工XGC88000 4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全球最長101米混凝土臂架泵車、全球最大噸位水平定向鑽XZ13600、全球最大的水平臂上迴轉自升D5200-240塔式起重機等等,這些產品即便是拿到全球市場,也依然有足夠的競爭實力。

​綜合來看,國產工程機械已經成為中國裝備製造業中水平最高、核心能力最強的一支隊伍。而且從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來看,工地上隨處可見國產工程機械產品,這一點,確實讓人感到非常開心。

什麼時候能夠擁有「工匠精神」?

雖然產品聽起來非常高大上,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我們擁有多少?一台挖掘機上,用到了多少國產的零配件?我們的主機產品都是建立在別人的成熟的配套體系之上。再來看一下,國內與工程機械相關的下游產業、零配件研發,我們依然處於弱勢地位。

衡量一台設備的好壞,關鍵看的是什麼?當然是它的耐久性能,以及它的故障率的多少。與主機廠家高大上的產品相比較,我們的基礎零部件加工工藝依然非常落後。與主機配套的發動機、變速器、油泵、控制閥、高強度的鋼材,我們依然大量需要進口,這也是我們受制於人的地方。

如果一天,這些國外的零配件供應商,也像美國禁售華為那樣,不再為我們的主機品牌提供產品和相應的服務,我們自身的產品還能達到相應的技術水準嗎?

​長期以來,我們的技術大部分都是通過逆向開發而得到的。再加上生產工藝精度比較的粗糙,所以,出來的產品性能跟一流品牌比較,確實還存在差距。

為什麼國產泵車用的都是進口底盤?為什麼裝載機、挖掘機的核心,發動機也都用的是國外的產品。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這其中的差距所在,研發並不是簡單的一句話,更需要付出行動。

我們最大的弱點是什麼,缺乏足夠的創新,一些品牌為了節省成本,也不想搞研發,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太微不足道。沒有創新,我們的產品只能跟著別人後面走,別人做什麼產品,我們就做什麼產品。這樣只能撿別人落後的技術,和淘汰的產品。

​上世紀70年代,中國曾引進德國博世力士樂公司的液壓技術和生產工藝。但是,直到目前為止,這些技術仍然沒有被很好的消化。說白了就是,我們不可能用幾十年的時間,學完別人百年的技術沉澱。所以,我們更應該謙卑。

主機品牌與配套企業很難形成長久的合作和默契,我們只看到了市場,只看到了利益,誰的產品更便宜,我們就用誰的配件。價格戰,導致一些小的配套企業,在這場競爭中被淘汰。

然而最後即便是得到了主機產訂單的配套企業,自身利益也受到了很大的損害,也不利於他們更積極的研發創新。既然低價就能獲取主機廠家的訂單,為何還要搞研發,而且也沒有過多的資金投入研發。

​我們一直都在談「工匠精神」,但是,目前來看,國產工程機械品牌都沒有達到這樣的高度。至於什麼時候能夠達到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景?我想等到市場和技術都被國產品牌牢牢掌握在手裡的時候,我想應該會有品牌站出來做到這一點。但是,我們可能還需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一段未知的時間。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砼行機械」,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文章經第三方機構認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K-YADmwBmyVoG_1Zs1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