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誕——假佛系,真努力
在《奇葩說》的四位導師中,李誕絕對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他年紀最輕,閱歷最淺,沒有光鮮的履歷文憑,也沒有耀眼的家庭背景,但他一張口卻舌燦蓮花、驚艷四座,平淡的語句中總是藏著清新脫俗的觀點。
朋友說:「看一期《奇葩說》覺得李誕就會插科打諢,但是再多看一期,你就會發現,李誕特別有才。」
確實如此。
李誕表面上總給人一種特別佛系、特別喪的感覺,他說自己的願望就是當一條鹹魚,說《奇葩說》的任何人都比自己厲害。但是如果你只看到他說的這些,那就真的被他騙了。
真實的李誕其實是《吐槽大會》和《脫口秀大會》的總策劃人、笑果文化的老闆,兩年內上過37檔綜藝節目,業餘時間還要讀大量名著、苦研佛學、寫書,而他一上辯場就打得奇葩之王黃執中措手不及。
思文在《脫口秀大會》上,就曾吐槽過李誕:
每次在公司一見他,喝酒去了!拍婚紗去了!沒過兩天,人家出了一本新書。
李誕在《奇葩說》上口口聲聲說自己想當鹹魚,可當薛教授問他是不是一條鹹魚時,他的回覆卻是「我不回答你這個問題」。
顯然,李誕表面的風輕雲淡背後,藏著的是他刻意掩飾的悶頭努力。
假裝不努力的李誕,像極了上學時那些上課睡覺、下課胡鬧,一考試就名列前茅的同學,也像極了那些說自己不在乎升職加薪,卻常常躲在家裡學技能、考證書的同事。
這些表面佛系、背後努力的人,常被人說成「裝」,但如果撕開那層掩飾的外衣,我們就能看到他們真正的訴求。
「假裝不努力」其實是一種[策略性減壓]
在很多公開場合,演講人上台後的第一句話,往往都是「我說得不好,請大家多包涵」。演講人說這句話的目的,不只是為了緩解尷尬,更是為了降低預期,避免觀眾和自己對演講結果感到失望。
除此之外,在學校和職場,「假裝不努力」還會給競爭者傳達一種假象——別人都在混日子。因此,接收到「虛假」信號的競爭者,便會懈怠、懶惰,使得整個競爭氛圍變得沒那麼激烈,但其實,那些假裝不努力的人,都在暗處使勁兒。
因此可以說,那些假裝不努力的人,其實為了避免別人和自己失望,以及減少競爭。
而避開這兩點的直接收益就是——使得個體的壓力減輕。
「他人的期望」能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壓力?
《無聲告白》里說: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競爭」和壓力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有句俗語說:
有競爭才有壓力,有壓力才有動力。
而無論是降低他人和自己的期望,還是減少競爭,其實都是為了減輕壓力,以更好地完成目標。
因此,那些表面佛系、背後努力的人,其實是在用「聲東擊西」的方法策略性解壓。
表面佛系、背後努力,更能超預期地交出工作成果
有人說,職場人靠譜的標誌之一就是[超預期地交出工作成果]。
比如,老闆給出100萬的銷售目標,你完成了110萬;客戶要的A級方案,你做到了A+級。
而與之相反的是那些總愛誇大其詞卻毫不務實的人,他們張揚著自己的能力和功勞,卻無法腳踏實地地交出成績。
這樣的人,難免讓人失望。
而那些表面佛系、背後努力的人,通過在表達上降低他人的期望,然後在工作上交出超預期的成果,來使這種對比更加明顯,從而大大提升他人的滿意度。
有一個公式可以表達「滿意度」、「做事結果」和「期望」之間的關係:
滿意度=事情結果-期望
也就是說,工作成果越高,期望值越低,滿意度就越高。
這一點,李誕做得就非常高明。
比如,在《奇葩說》第四期節目中,導師要下場辯論。辯前採訪時,李誕說:「我誰都怕,誰都比我厲害。」這種表態其實就是在告訴觀眾:別對我抱太大希望,我實力不行。
可到了辯場上,李誕卻舌燦蓮花、金句頻出,用「近處的哭聲」駁斥黃執中「遠方的哭聲」,贏得了滿堂彩。
黃執中誇他的辯論令人震懾,詹青雲說他才是奇葩之王。
李誕辯前的期望管理和辨場上超出所有人預期的驚艷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差,而這種反差使他的辯場表現顯得更加出色。
表面佛系、背後努力的人,更想告訴自己:生活並沒有那麼苦
三毛說:
每天吃一顆糖,然後告訴自己,今天的日子果然又是甜的。
馬東在《奇葩說》里說:
李誕身上的佛系,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希望和目標,但其實那恰恰是一種焦慮的對沖。就是因為我們的路是往左走的,所以我們需要右邊的燈光。
三毛說的「那顆糖」和馬東說的「右邊的燈光」,其實都是同一個意思——生活不易,我們需要一點甜頭和光亮,來安慰自己:還好,我沒有那麼苦。
同樣的,「表面佛系」和「背後努力」所呈現出來的矛盾效果,其實也是當事人給自己的自我安慰:我的努力都在暗處,但表面看起來,我並沒有那麼苦。——「表面佛系」的安逸緩解了「背後努力」的苦逼,由此,假裝不努力的人,獲得了有效的心理安慰。
幾年前,朋友小尼剛到北京時,在一家公司當文員,工資不高,還經常加班。但即便這樣,小尼還是花1800租了個條件不錯的單間,別人問她,掙這麼少的錢,為什麼還不在房租上省一省。
小尼說:如果我一直覺得自己苦兮兮的,可能我撐不了多久就會離開北京。但如果住的地方條件能稍微好一點,我還可以自我安慰:還好,我過得也不差。
小尼花1800租的那間房,就是三毛的那顆糖和馬東的那束燈光,同時也是那些默默努力的人假裝出來的「佛系」,這些因素可以對沖那些焦慮、苦逼和無人問津的辛酸。
「假裝不努力」的反面
儘管「表面佛系、背後努力」的行為,對當事人而言有多重益處,但我們也要警惕它的副作用——可能會導致我們錯失重要的機會。
比如,文章開頭我那位朋友說「看一期《奇葩說》覺得李誕就會插科打諢」,這就意味著,「表面佛系」很可能會被不熟悉的人理解為「內外佛系」,因此,在某些場合,比如面試,我們要慎用這種「技巧」,否則很有可能被人誤解為「不求上進」,畢竟,面試時間太短,沒有人會對你深入了解。
而作為「假裝很努力」的大多數,我們也要保持一份清醒,那就是——當身邊的同事告訴你,他不在乎升職加薪,每天回家就是刷劇打遊戲時,不要過份相信。因為,人家很有可能表面佛系、背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