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快樂教育」,多是不負責任父母的託辭

2019-07-23     熱愛生活的小偉

前兩天逛超市時,無意中發現一套很好的啟蒙數學的練習冊,興致勃勃買回來,當天晚上和兒子一起做。

兒子在數學方面本身特別感興趣,拿到書特別配合,原本說好的做完五頁就洗漱睡覺,他自己非要再加三頁,老母親一時成就感滿滿,拍照發在朋友圈裡。

有個朋友就問我,不是說,教育局規定不允許提前教孩子知識嗎?

充滿疑問的一句話讓我陷入思考,細思之下才發現,在教育方面,很多父母似乎都在走極端而不自知。




1

快樂教育≠不教育


自從教育部頒發嚴禁幼兒園小學化的指令後,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們似乎就形成了立場鮮明的兩級分化。一派站在天平左邊,大聲宣布要雞娃要搶跑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另一方父母站在天平右邊,不屑一顧說都什麼年代了,把快樂的童年還給孩子吧,我的孩子就是要瘋跑玩耍什麼都不學。

固然我們不能因為要提前灌輸知識,剝奪孩子快樂玩耍的權利,但是也不能走極端,甚至曲解「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這個詞,本身沒有錯,但錯就錯在,很多父母在解讀這四個字的時候,矯枉過正下,往往將重點放在「快樂」上,殊不知「教育」二字,才是其核心。

快樂教育≠不教育,而是在教育孩子的目的之前,結合孩子本身的特點,儘可能地讓教育輕鬆,不著痕跡。

尹建莉說過,教育孩子,貴在「有心無痕」。成功的教育,一定像是三月的春雨一樣,潤物無痕,滋養幼苗。




2

善用各種敏感期


就好比前文提到我給孩子一起做數學作業,前提是他最近經常會問我,媽媽,60和80哪個多?78和87哪個多?

當時我和他正走在大街上,於是我停下來,耐心地告訴他十位數和個位數的比較方法。剛好買了這套習題,回來後,趁機給他講解「>」、「<」,和「=」號之間的區別,我先從最基本的5以內的大小講起,剛剛講完他就大呼,媽媽你快去看你的書,不許偷看我。

於是我就去看自己的書,等了幾分鐘,他神神秘秘給我看他做的習題,完全正確。

之後我嘗試著把範圍放大到20以內,50以內,到最後的100以內,他基本都是很快做對,中途只錯了少數的一兩個。

這其實就是抓住了孩子的敏感期。一個時間段內,孩子對某樣東西感興趣,家長就要敏銳地抓住,不動聲色地帶領孩子去探索、深入研究,往往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區分認知和學習


暑假這段時間我們報名了個機器人班,他特別喜歡。

試聽課時,同班級有一個比他小几個月的男孩,老師特意找到那男孩的媽媽談話,詢問為什麼孩子已經五歲了,連最基本的顏色都區分不了。媽媽就露出很困惑的表情,說不是要快樂教育孩子,不要給孩子教任何知識嗎?

老師一時不知該怎麼回答。

這其實就是媽媽沒有區分開認知和知識的區別。每個孩子生下來,都處於白紙狀態,他們對於這個世界最原始的認知,全部來源於身邊的監護人。

一個四五個月的孩子,你指著頭頂的電燈告訴他:這是燈。

下次你問他:寶寶,燈在哪裡呀?孩子就會抬頭去看。

孫瑞雪在《愛和自由》里提到過,一個小嬰兒,用嘴咬了咬毛巾,又用嘴咬咬梳子,這樣反覆多次。父母困惑不已,不知道孩子這是幹什麼。孫瑞雪就覺得很遺憾,假如當時孩子的父母能夠在孩子咬毛巾的時候告訴他:這是柔軟。在孩子啃梳子的時候告訴他:這是堅硬。那麼想必,孩子從此對於柔軟和堅硬就有了具體而深刻的認識。

孩子對於世界一點一滴的認知,都是從這一的小細節里得來的,假如父母因為曲解「快樂教育」而故意什麼都不教給孩子,才是真正的大錯特錯,抓小丟大。




4

興趣班的功與過


再來說說在育兒爭論榜上常年獨霸鰲頭的興趣班問題。

現在育兒圈的鄙視鏈現象非常嚴重,家長和家長見面,如果沒有給孩子報個三五個興趣班,簡直都沒臉跟人打招呼。

其實興趣班既不是能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更不是令人避之不及的「洪水猛獸」。

凡事皆有利有弊,利用得好,就可以為你所用,利用不當,就可能成為所累。

今年過完年,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帶著略有抗拒的孩子去試聽了當地的一所英語早教機構。

原以為他性格慢熱,恐怕會有所抗拒,當時我在教室外面已經下定決心,如果他抗拒,我們就回家繼續用APP學,絕對不勉強他。

沒想到課間休息十分鐘,他興奮得臉頰通紅,撲出來抱住我大聲嚷嚷:媽媽,我太喜歡這個英語班了,我們就報名這裡吧!

我簡直想像不到,才短短的半節課,孩子竟然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

到後來老師邀請家長們進教室和孩子親子互動,我才明白,原來是這裡的教學方式征服了孩子,老師帶領一群小蘿蔔頭,唱唱跳跳,在各種遊戲中學習,隨便指著哪裡都用英語表達,孩子們自然十分喜歡,一節課下來,孩子們往往是意猶未盡,再三催促都不肯回家。

就這樣,挑挑選選,我們報名了三個興趣班,一轉眼一個學期過去了,孩子興致依然很高,每次都是催促快點走,生怕去晚了就要少玩一會兒。

很多父母會覺得,興趣班要麼沽名釣譽,要麼是逼迫孩子學習。不能否認,市面上是有很多這樣的早教機構和興趣班,但是如果父母有心,總能找到那個孩子喜歡,家長安心的良心機構。

畢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果能讓孩子在快樂玩耍中學習,何樂而不為呢?




5

培養學習力


真正的快樂教育,不是放任孩子瘋玩,什麼都不學,那是不負責任的父母的託辭。真正的快樂教育,旨在激發孩子自身能量,讓他們能夠主動學習,願意學習,對於學習,不會出現反感甚至抗拒。

對於激發學習力,我認為最笨,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曾經在一個繪本媽媽群里,當大家都在熱烈討論該給自己孩子讀什麼繪本時,一位家長說:現在的孩子多可憐,才一兩歲,就被逼著看繪本,學知識。三毛說了,不要把孩子培養成塑料兒童。我就經常帶著我家孩子去森林裡觀察昆蟲,去江邊騎車,在公園草坪上打滾,這才是孩子無憂無慮的童年。

我承認,這位媽媽說得非常對,孩子在野外的活動非常重要,但是我不能同意她「給孩子讀繪本就是逼孩子學習」的看法。

我兒子從八個多月開始看繪本,到如今看書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每天需要吃飯喝水一樣自然,沒有任何人逼迫他「必須」閱讀,相反,往往是他小尾巴一樣追著我們:爸爸/媽媽給我講這本故事吧!

這是孩子學習力的原始生成。

前段時間刷屏的武亦姝、楊晨煜,我相信他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如今的傲人成績,必然不會是父母每天耳提面命高壓逼迫才能獲得,而是,父母激發了孩子自己內在的學習力,看書閱讀成為他們的興趣愛好,這愛好不僅幫助他們在讀書時候取得良好成績,更幫助他們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孜孜不倦活到老學到老,受益終身。




6

教育,切忌矯枉過正


一個從小和我一起長大的妹妹,她女兒比我兒子大半歲左右。前幾年她教女兒走路的事,令我印象極為深刻。女兒已經一歲多了,她每天還是以坐姿把女兒抱在懷裡,不肯讓女兒爬,更不肯讓她走。說是孩子太小腿骨還沒有發育好,太早下地對孩子不好。我勸了好幾次,她就是固執地不肯聽,等到後來終於放女兒走路的時候,卻發現女兒走路的姿勢有點奇怪,蹣跚地像裹腳老太太一樣。

後悔莫及。

其實她不知道,孩子的成長發育自有其規律,到了該爬的時候,就必須放手讓他自己爬,到了該走的時候,做父母的更要順應其自然規律,過度的保護只能害了孩子。

尹建莉說過,反自然的往往是有問題的。教育,一定不能違逆人類成長的自然規律。




7

以道養學


昨天孩子畫畫班的老師來我們家做客,說起他們的教學計劃,他們說,大綱是固定的,但是具體每節課的教學內容,都要根據每個孩子進行不同程度的調整。

一句話令我醍醐灌頂,不止畫畫,教育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與此道理想通。

中國道家思想認為,萬物存在皆合理。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教育更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不要矯枉過正,更不要激烈地走極端。

所謂快樂育兒,並不是只要孩子快樂,怎樣都行。而是,父母在孩子看不見的地方,悄悄設置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不動聲色吸引孩子自己去探索,去發現,去吸收知識快樂成長。

盧梭說:「什麼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他們的心靈,幫助他們發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無為而治」。

希望每對家長在孩子長大成人後,都能夠欣慰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JQAvLWwBmyVoG_1ZI1Q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