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要培養完全的人格——在上海愛國女校的演說(蔡元培)

2019-10-01     退思千年

愛國要培養完全的人格——在上海愛國女校的演說(蔡元培)

上海愛國學校

演講者:蔡元培(1868—1940)

演講時間:1917年

演講地點:上海愛國女校

演講者身份:中國傑出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蔡元培

歷史背景

蔡元培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傑出的教育家,不論是在教育制度的變革、教育機構的創設,還是在教育思想的研究上,都有著重大的貢獻。1902年,他和章炳麟在上海創辦了愛國女校。1917年,已經是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回到上海愛國女校,對學生們發表了這篇精彩演講。

蔡元培書法

原文欣賞

本校初辦時,在滿清季年,含有革命性質。蓋當時一般志士,鑒於滿清政治之不良,國勢日蹙,有如人之罹重病,恐其淹久而至不可救藥,必覓良方以治之,故群起而謀革命。革命者,即治病之方藥也。上海之革命團體,名中國教育會,革命精神所在,無論其為男為女,均應提倡,而以教育為根本。故女校有愛國女學,男校有愛國學社,以教育會會員擔任辦理之責,此本校校名之所由來也。其後幾經變遷,男校因蘇報案而解散;中國教育會,亦不數年而同志星散;惟女校存立至今。辛亥革命時,本校學生,多有從事於南京之役者,不可謂非教育之成效也。當滿清政府未推到時,自以革命為精神,然於普通之課程,仍力求完備,此猶家人一面為病者求醫,一面於日常家事,仍不能不顧也。至民國成立,改革之目的已達,如病已醫愈,不再有死亡之憂,則欲副愛國之名稱,其精神不在提倡革命,而在養成完全之人格。蓋國民而無完全人格,欲國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慮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國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謂愛過矣。完全人格,男女一也,茲特就女子方面講述之。

夫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體育最要之事為運動。凡吾人身體與精神,均含一種潛勢力,隨外圍之環境而發達。顧欲其發達至何地位,即能至何地位。若有障礙而阻其發達,則萎縮矣。舊俗每為女子纏足,不許擅自出門行走,終日幽居,不使運動,久之性質自變為懦弱。光陰日消磨於裝飾中,且養成依賴性,凡事非依賴男子不可。苟無男子可依賴,雖小事亦望而生畏,倘不幸地有戰爭之事,敵兵尚未至,畏而自盡者比比矣,又安望其抵抗哉!是皆不運動不發達其身體之故,卒養成懦弱性質,以減殺其自衛能力與膽量也。歐美各國女子,尚不能免此,況乎中國。聞本校有體育專修科,不特各科完備,且於拳術尤為注意,此最足為自衛之具,望諸生努力,切勿間斷。即畢業之後,身任體操教員者,固應時時練習,即擔任別種事業者,亦當時時練習。蓋此等技術,不練則荒,久練益熟,獲益匪淺也。

次在智育,智育則屬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發達,吾前已言及矣。蓋人之心思細密,方能方能處事精詳,而練習此心思使之細密,則有賴於科學。就其易於證明者言之:如習算學即可以增加知識,又可以使腦力反覆運用,入於精細祥審一途。研究之功夫既深,則於處世時,亦須將前一事與後一事比較一番,孰優孰劣,瞭然於胸。而知識亦從比較而日廣矣。故精究科學者,必有特別之智慧,勝於恆人,亦由其腦筋之靈敏也。

更言德育,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今先言吾國女子之缺點。女子因有依賴男子之性質,不求自立,故心中思慮毫無他途,惟有衣服必求鮮艷,裝飾必求美麗,何也?以其無可自持也。而虛榮心於女子為尤甚,喜聞家中人做官,喜與有勢力人往還皆是。故高尚之品行,未可求諸尋常女界中也。今欲養成女子高尚之品行,非使其除依賴性質有自立性質不可。然自立不可誤解,非傲慢自負、輕視他人之謂,乃自己有一定之職業,以自謀生活之謂。夫人果能自謀生活,不仰食於人,則亦無暇裝飾,無取虛榮矣。尚有一端,女子之處家庭者,大凡姑媳妯娌間,總是不和,甚至詬誶,其故何在?蓋舊時習慣,女子死守家庭,不出門一步,不知社會情狀,更不知世界情狀,所通聲息者,家中姑媳妯娌間而已,耳目心思之範圍,即限於極小之家庭,自然只知瑣細之事,而所爭者,亦只此瑣細之事。若是而望女子之品行日就高尚,難乎其難,蓋其所處之勢使然也。女子之缺點固多,而優點亦不少。今舉其一端,如慈善事業。惻隱之心,女子勝於男子。不過昔時專在布施,反足養成他人懶惰之習,今則推廣愛人以德,與人為善之道。凡有善舉,宜使受之者亦出勞力有益於社會,則其仁慈之心,為尤懇摯矣。女子講自由,在脫除無理之束縛而已,若必侈大無忌,在為無理之自由,則為反對女學者所藉口,為父兄者必不送女子入學。蓋不信女學為培養女德之所,而謂女學乃損壞女德之地,非女學之幸也。又今日女子入學讀書後,對於家政,往往不能操勞,亦為所詬病。必也入學後,家庭間之舊習慣,有益於女德者,保持勿失。而益以學校中之新知識,則治理家庭各事,比較諸未受教育者,覺井井有條。譬如裁縫,舊時只知憑尺寸裁剪而已,若加以算學知識,則必益能精。如烹飪,舊時亦只知當然,若加以化學知識,則必合乎衛生。其他各事,莫皆不然。倘女學生能如此,則為父兄者,有不樂其女若妹之入學者乎!

夫女子入校求學,固非脫離家庭間固有之天職也,求其實用,固可相輔而行者也。美國有師範學校,教授各科,俱用實習,不用書籍。假如教授裁縫時,為之講解自上古至現在衣服之變更,有野蠻時代與文明時代之衣服,是即歷史科也;為之講解衣服之原料,如絲之產地、棉之產地等,則地理科也;衣服之裁剪,有算法焉,其染色之顏料,有理化之法則焉,是即數學理化科也;推之烹飪等料,亦復如是。寓學問於操作中,可見女學固養成女子完全之人格,非使女子入學後,即放棄其固有之天職也。即如體操科之種種運動,近亦有人主張徒事運動而無生產,為不經濟,有欲以工作代之者,庶不消耗金錢與體力,使歸實用,此法以後必當盛行。益可見徒知讀書,放棄家事,為不合於理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zqOnW0BMH2_cNUgBm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