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鵝最常使用的聲音往往是最短的。
研究人員發現,正如齊夫定律(Zipf's law)所說:企鵝最常使用的聲音往往是最短的。齊夫定律可以表述為:在自然語言的語料庫里,一個單詞出現的頻率與它在頻率表里的排名成反比。
在南非開普敦附近的非洲企鵝 圖源自Jewel Samad / AFP - Getty Images file
非洲企鵝在繁殖季節的尖叫聲和它們平時說話的方式可能聽起來不太一樣,但最新的研究表明,這些刺耳的叫聲與人類語言中的一些模式相似。
一組歐洲科學家研究了義大利動物園裡28隻成年非洲企鵝的590次叫聲,發現它們的叫聲與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的兩條規律有相似之處。這是首次在非靈長類物種中觀察到這類特徵。
研究人員發現,正如齊夫定律所概述的,企鵝最常發出的尖叫聲往往是最短的,類似於人類語言中的「and」、「so」等。企鵝們的「聊天」也遵循Menzerath-Altmann定律,即語言結構的大小與其組成部分成反比。從本質上講,這意味著較長的單詞通常是由短音節組成的序列。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生命科學與系統生物學系的研究員Livio Favaro表示:「我們在非洲企鵝叫聲中發現了同樣的東西,這些包含了許多聲學元素的叫聲往往是由持續時間較短的聲學元素組成的。」
早期的研究在長臂猿和大猩猩的叫聲中也發現了相似的聲音序列模式。
在新的研究中,Favaro和他的同事分析了所謂的「狂歡曲目」,即企鵝——通常是雄性——在繁殖季節用來交流的尖叫聲。
儘管這項發表在《生物學快報》上的研究顯示了與人類語言模式的相似性,但Favaro強調,企鵝在繁殖季節的叫聲並不能反映人類語言的複雜性。相反,叫聲傳達了企鵝身份的基本信息,就像你接通電話,只要聽到聲音,就知道對方是誰。
企鵝叫聲與人類語言在兩條定律上的相似性表明,企鵝和人類一樣,已經進化到能夠有效地交流——這一原則被稱為信息壓縮,也可以在人類語言中找到。
進化生物學家F. Stephen Dobson是《企鵝為何交流:視覺和聲音信號的演變》一書的合著者,他表示,這些發現為研究相對不足的企鵝物種的行為提供了「有趣的」參考。
Dobson沒有參與這一研究,但他指出了這項研究的一些局限性,其中包括研究的重點不應該是企鵝之間傳遞的信息,而應該是叫聲的結構和速度,這個衡量標準可能會更合適。
奧本大學生物科學教授、法國特斯拉斯堡大學研究員Dobson說道:「你不知道聲音元素中的哪些是企鵝真正的有效信息。」
儘管如此,他還是讚揚了這項研究,並提出了擴大研究成果的方法,如使用電腦程式操縱企鵝的叫聲,以觀察動物的反應,並確定聲音序列的哪部分包含重要的信息。例如可以通過改變聲音的頻率或分貝水平來實現,Dobson補充道。
Favaro說,他打算繼續分析非洲企鵝的交流聲,但他歡迎對其它類型的企鵝以及其它物種進行類似的研究。
「這篇論文為未來的研究鋪平了道路,」他說,「因為我們很可能會在其它動物身上找到同樣的模式。」
蝌蚪五線譜編譯自nbcnews,譯者李彤馨,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