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范仲淹:從稀巴爛的溝里走上人生巔峰

2020-05-12     國風麗人行

原標題:硬核范仲淹:從稀巴爛的溝里走上人生巔峰

忽然發現不是父親的親生孩子是什麼感覺?

被哥哥嘲諷你不配姓我們家的姓是什麼感覺?

發現母親原來是小三,什麼感覺?

認祖歸宗被認為是來分家產的,又是什麼感覺?

這都什麼亂七八糟的呀,簡直稀巴爛。

對,這個叫做朱說(yuè)的少年,一出生就摸到了這麼一副爛牌。

但是,他硬生生地把這副牌打造出了王炸般的頂級配置。

牛!

1

朱說的身世

朱說原本姓范,出生在北宋時期的蘇州(公元989年),父親在他兩歲那年去世了。

母親馬上被趕出了家門,因為,她是妾。

你以為老公死了,正妻眼裡還能容得下一個小三?合法的也不行。

這個20歲左右的小媽媽只能選擇帶著兒子改嫁——生存,才是第一問題。

繼父是淄州長山縣的一個下級小官吏,工資不高,要養活好幾個孩子。

好在他再艱難也要供孩子們念書——必須參加高考,這是改變命運的唯一出路。

小朱說很要強,他在一個叫做澧全寺的廟裡讀書。那裡不提供伙食,當然也不可能點外賣吃炸雞。

他每天煮一鍋粟米粥,放涼後把凝成塊的粥劃做四塊,早晚各兩塊,伴些鹹菜來填飽肚子。

同學見他清苦,給他送來好吃的飯菜,他笑著拒絕了。吃了美食,以後還能吃得進冷粥嗎?這就是「劃粥斷齏(jī)」的故事。

若要改變命運,就要對自己下狠手。

你以為忍受貧窮才算對自己狠嗎?不,再來看看他是怎麼學習的吧。

知道自己的身世後,朱說更加拚命,進了全國四大名校之一的應天書院(今河南商丘,其他三個是嵩陽書院、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並稱「北宋四大書院」)。

應天書院

這裡升學率很高,所以學子們趨之若鶩。

報不起補習班,他就自己給自己增加功課。沒有錢,他就去結交名士,免費跟他們學習本領。

為了學習,他五年不曾脫衣服睡覺,睏了就用冷水洗洗臉。

甚至皇帝到應天府朝拜祖宗,他都忍住了,沒有和同學們去看熱鬧。

他說:「總有一天皇帝會召見我。」

果然,26歲那年,他的願望實現了——科舉高中,見到了皇帝。

他終於吁出一口氣,這麼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

工作第一件事,先把母親接過來享享福。那時繼父已經不在了,母親想念兒子,天天哭,眼睛幾乎失明,可惜沒多久也去世了。

他想把母親下葬到朱家墳地被拒絕,只能葬在洛陽。

他想要認祖歸宗,卻受到百般阻撓。

在那個時代,一個人沒有自己的宗族,就好比一棵樹沒有了根。

他說他不要范家一分錢,才得到了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姓。

29歲,他費盡全力,終於為自己爭來了一個光明正大的名字:

范仲淹。

2

趙禎的苦惱

如果有選擇,趙禎真不想當這個皇帝,誰愛當誰當去。

12歲,難道不應該是一個男孩子騎著單車迎著陽光吹小口哨的年齡嗎?

12歲,難道不應該是一個男孩子穿著運動服在操場上踢球流一身臭汗的年齡嗎?

就算老師拖堂、作業超多、考試掛科,至少不是還有「狐朋狗友」可以吐槽嗎?

然而這一切對於趙禎而言,都是奢望。

他享受的是一對一的教學服務,老師是全國優選的頂級專家,德高而望重。

他學習的內容不是語數外理化生,而是:

《管理國家入門》《如何做一個好皇帝》《歷代亡國教訓100條》《大宋基本國策之「抑武崇文》《駕馭大臣及後宮指南》……

他的作業,都是長長的論文,沒有同學的可以拿來做「參考」,更沒有「作業幫」為他提供幫助。

更悲催的是:那個養他長大、垂簾聽政的劉太后,根本不是他親媽。

父親宋真宗不是有六個兒子嗎?為什麼偏偏要讓排行老六的他來做這個皇帝?

誰讓他的幾個哥哥都短命呢,皇帝的寶座只能他來坐。

那個皇座像牢籠,鎖住了他的少年時代,鎖住了他一顆想飛翔的心,也鎖住了他的愛情。

他的皇后,是劉太后指定的,不管喜歡不喜歡,都必須娶。

他終於明白,這是他的宿命,與其反抗,不如接受。

他可以考慮「如何和遼國以及西夏和平相處」的問題;

也可以考慮「如何避免前朝滅亡的教訓,不依賴皇親國戚、不依賴宦官、不依賴武將,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問題;

可以聽無聊的課,可以做很多很多很多作業,但是,就是不想再做這個傀儡了。

快20歲的人了,天天別人讓你怎麼說你就怎麼說,讓你怎麼做你就怎麼做,這感覺,太TMD不爽了。

但是,他不敢反抗,這是先帝的旨意。

他,就是戲文里有名的「狸貓換太子」的主人公,歷史上第一個以「仁」為廟號、兩宋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宋仁宗。

3

多管閒事的老范

天聖七年(1029年)十一月,仁宗率領百官為劉太后祝壽。

中間發生了一件令所有人都瞠(chēng )目結舌的事情。

一個皇家圖書館管理員(秘閣校理),竟然在大堂之上直接指責皇帝的做法不合禮儀——

皇帝不是應該南面至尊嗎?給太后祝壽怎麼能在內殿?

就差說那句話了:太后你趕緊還政給皇帝吧。

這個圖書管理員,就是剛剛從地方官升職為京官的范仲淹。

這也太多管閒事了吧?宰相不說、諫官不說,左看右看上看下看,這事也輪不到你來說啊。

況且你已經40歲了,怎麼就不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呢?

老范啊老范,你不知道京官拿的工資比地方官多得多嗎?你和錢有仇啊還是咋滴。

除了官職收入,還有各種績效、補貼,兩年下來,絕對能在汴京買房子了。

做京官晉升機會多,你原來不是說「不為良相就為良醫」嗎?況且孩子還能在京城上名校。

奮鬥了十三年,好不容易從地方來到中央,做好自己分內的事還不行?唉,真是的。

宋仁宗看著范仲淹,這個老范愛管閒事,他不止一次聽說了——

在安徽廣德縣法院做辦事員(司理參軍),操的心比法官還多。

經常因為審理案件的事和上司吵架,吵就吵吧,還把爭吵的內容都記在屏風上。

工作上的事情怎麼能隨便發朋友圈呢?

在江蘇泰州做個收鹽稅的小公務員,竟然給市長寫信,建議修築捍海堰。

誰知剛一開工就遇見大暴雨,民工紛紛逃跑,他硬是把這件事頂住了。此時有個和他並肩戰鬥的兄弟,叫滕子京。

其間母親去世,他需要守孝三年,這叫「丁憂」。

你知道老范同志在丁憂的時候做了件什麼事嗎?

他寫了幾封信,分別寄給宰相、太后、皇帝,陳述自己的政治變革思想。

小公務員!吵著說國家需要改革!這也太那個啥了吧?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還要謀其政?

太后過壽之後不久,不等她老人家秋後算帳,老范直接申請外放,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濟)繼續做他的小公務員去了。

京城的房子泡湯了。

然而仁宗記住了這個霸氣十足的硬核老范。

4

老范是地球人嗎?

老范離開京城前,甩給皇帝兩封信:

《如何培養儲備人才和加強官員隊伍建設》、《論高考制度改革的若干問題》。(《奏上拾物書》《上執政書》)

然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簡直不要太瀟洒。

之後,愛管閒事之心依舊不改。

他操的那些心,不僅有水利、司法、教育、衛生、稅收等等,還有,時時不忘提醒太后要還政給皇帝這件事。

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后薨了,23歲的小皇帝立馬提拔了一批新人。

自己當家作主的感覺,爽!

當然忘不了老范,三月太后死,四月就召老范入京,擔任右司諫,專門給皇帝提建議。

誰知還不到一年時間,老范就被貶官了。

原因是仁宗非要廢掉跋扈的皇后,難道小皇帝要尋覓自己的愛情?

老范吧啦吧啦說了一堆反對的話:你以為你是普通老百姓啊,說離婚就離婚?注意點政治影響好不好?

這次管閒事管得太寬了。

不過,誰看了老范去的地方誰羨慕。這真的是被貶官?確定不是來度假的嗎?

睦州,現在浙江淳安,那裡的鱸魚味道真鮮美啊。

但是,老范吃魚也不忘寫詩:

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吃魚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漁民,你看人家多辛苦,簡直是拿命在為你們捕魚啊。

蘇州,這是老范的老家,他還買了一塊地準備在這裡養老呢。

但是,聽說這裡的風水能出進士,他立刻把這塊地拿來辦學校了。

所以蘇州文人輩出,是因為這個原因麼哈哈。

工作間隙,時不時地還要寫封信給仁宗,提醒他不要忘了改革的事。

兩年時間不到,仁宗就想老范了,又把他召回了京城。

46歲的老范一回來就吆喝:官僚機構太龐大,光拿工資不幹活的人太多,要裁員!

宰相呂夷簡一看,我滴個媽呀,小范這是要搞我呀。當宰相二十年,哪個部門沒有我的人?

於是,他找了個機會讓老范風風光光去開封府做市長去了。

他怎麼會這麼好心?

首都市長!看著風光,簡直要把人忙死,估計工作一天回到家,頭一挨枕頭就能睡著,還有心思想別的?

呂夷簡太低估老范了——這傢伙竟然抽空給仁宗畫了一張思維導圖:《百官圖》。

誰是通過考試、誰是通過推薦、誰是通過提拔,畫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放眼望去,整個朝廷遍布呂夷簡的人。

呂夷簡快哭了。

我滴個媽呀,精力這麼充沛,這是地球人嗎?

5

老范去打仗了

不到一年,老范又被貶官了。

呂夷簡這個老狐狸,他抓住了仁宗最忌諱的一點,給老范扣了一頂「結黨營私」的帽子。

誰讓他能力那麼強呢?簡直是專業救火隊員,別人搞不定的難題,他都能輕鬆搞定,在老百姓心中威望太高。

當時京城流傳著一首歌謠:

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城無事有希文。

希文,是范仲淹的字。

這可是天子腳下啊,被皇帝聽到了,我呂夷簡還不得歇菜?

老范被貶官的消息剛一傳出來,立刻有一堆小迷弟衝出來反對,其中嗓門最大的,是歐陽修。

他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朋黨論》。對,我們就是朋黨,我們是君子黨!

這篇文章一夜之間突破十萬加,上了熱搜,「君子黨」成為年度熱詞。

還有,老范一出京城,就發了條微博: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靈烏賦》)

我老范就是一隻烏鴉,就算你討厭我,我也要叫!

呂夷簡頭都快炸了。

別人的貶官叫「懷才不遇」,老范的貶官叫「順勢而為」。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老范51歲了,忽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聖旨,要他去打仗。

原來,在大宋國的西北方,有個西夏國,這些年悶聲發大財,兼并了不少土地。老大元昊貪心不足,對大宋的富庶開始流口水了。

別看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武將,但他定下來的基本國策卻是:抑武重文。

因為他目睹了唐朝是怎麼滅亡的,其中藩鎮割據、武人跋扈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抑武重文的結果是:北宋軍隊攻擊力和防禦力大大下降,士兵估計連做個廣播體操都不會。

老范一到前線,立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並提出「積極防禦」的作戰方針。

防禦?老范呀,你不是很硬核嗎,怎麼不進攻呢?

老范也想進攻,可大宋「積貧積弱」太久,硬核絕不是冒傻氣。

此時,他寫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詞: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

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清冷的秋天,一群大雁從天空中飛過。長煙、落日、孤城,伴隨著低沉的號角聲,這就是邊境獨特的「異景」。

多麼想回家啊,但是沒有趕走敵人、尚未建功立業,何以家還!只能喝一杯濁酒,聽羌笛聲聲、看霜滿大地。

這裡沒有盛唐詩人「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豪邁,有的只是無奈和矛盾。

又是一個失眠的夜。

6

老范開啟王炸模式

老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了一個「出將入相」的傳奇故事。

改革軍隊、說服同事韓琦支持自己、把逃難的老百姓重新吸引回來、團結周邊少數民族、在邊疆開展貿易、甚至還把呂夷簡變成了自己的堅強後盾……

太多太繁雜,也就是老范這麼精力充沛的人,換個人早趴下了。

當時邊疆百姓中流傳著一句歌謠:

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元昊終於主動和大宋議和了。

慶曆三年(1043年),呂夷簡退休,老范重回京城,做了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

這一年,他54歲。

他一回來,宋仁宗就迫不及待地請他談談關於改革的想法。

老范毫不推辭,拿出紙筆,刷刷刷寫下了洋洋洒洒的《答手詔條陳十事》。

這標誌著,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拉開了序幕。

老范要拋炸彈了!

這次改革,概括起來其實就是兩件事:

1、不幹活沒能力的統統滾蛋,讓有能力的人上。

2、讓老百姓的錢包趕緊鼓起來。

仁宗這邊剛一點頭,老范的支持者們立刻開始行動起來。

他們親眼目睹老范這些年的成績,這簡直是個手裡拿著魔杖的仙人,走到哪裡都能化腐朽為神奇。

在老百姓和讀書人心裡,老范是男神。

他種的柏樹,遊玩過的泉水,老百姓趕緊命名:范公柏、范公泉;

他把喜歡的「青金石」做成硯台,立刻火了,名字就叫「范公台」;

他建個亭子,文人們爭相賦詩;

他辦個學校,升學率坐著火箭往上升;

他推薦哪個人,那個人就會大有作為;

他說不要打架,當地民風立刻改變;

他離開一個地方,老百姓就建立祠堂紀念他,甚至不少人乾脆不用自己的姓了,改姓范;

連西夏的敵軍都對他崇拜得不得了。

這樣的人領導改革,怎麼可能失敗?

不可思議的是,一年零三個月之後,「慶曆新政」最終不了了之了。

原因很簡單:老范觸及了太多人的利益,而宋仁宗耳朵根又太軟。

在一個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社會裡,改革成功的可能性太小。

慶曆四年(1044年),老范以邊疆不穩為由,離開朝廷、飄然而去。

失敗又如何?嘗試過、努力過,就不後悔。

老范為什麼心態這麼好?為什麼能力這麼強?秘密都在他寫的一篇文章里。

范曾作品

7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岳陽樓記。

那一年,小弟滕子京重新整修了一下岳陽樓,想請范大哥給寫個記。

老范看完小弟的信,略一思索,提筆開始寫起來: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這篇文章似乎不是他臨時構思出來的,而是在他的腦子裡醞釀了許久許久。

你看那些遷客騷人,晴天就「心曠神怡喜洋洋」,陰天就「滿目蕭然感極而悲」。心情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起伏?

那是因為他們做不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你看老范每次貶官,「不學爾曹向隅泣」,該吃吃該喝喝,有事不往心裡擱。

精力充沛的秘訣是什麼?絕不把有限的精力浪費在無聊的內耗上。

那麼老范愛多管閒事不是內耗嗎?

切,管閒事?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時,為百姓擔憂;處在僻遠的地方做官,就為君主擔憂。

這明明是一顆拳拳報國之心哪!

再聽聽這句感動中國宣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

這境界,世上有幾人能及!

離開了京城的老范,再也沒有回來過。他依然走到一處地方就在那裡辦學校、搞改革,依然給朝廷不斷推薦人才。

他在杭州的時候,江浙一帶鬧了很大的水災。你知道老范是怎麼處理的嗎?

他竟然在那裡放縱鄉紳舉辦划船比賽、大建寺廟、還抬高杭州收購的米價……

朝廷來調查的人一查清楚原因,立刻給老范點贊。

為啥?因為老范拉動內需,創造了就業機會,又利用市場槓桿原理,讓商人主動把糧食運到杭州。

老范如果只會像三流電視劇里演的那樣,一有災荒就給老百姓喝粥,這能叫硬核?

這還不算什麼,看了他接下來做的事情,你就知道他為什麼能俘獲那麼多人的心了。

當初阻止他母親葬在朱家的兄弟,在他的幫助和提攜下,都得到了合適的工作;

當初認為他來分家產的范家,得到了老范的家族濟貧基金——范仲淹專門購置良田千畝,設立「義莊」,來幫助家族中的貧困者。

這份慈善事業,延續了八百年。

老范一生接濟的朋友、學生、貧窮百姓不計其數。

他收入很高,卻一生清貧,去世時連一件新衣都沒有。

以德報怨,嚴於律己,以天下為己任,不但使他成為北宋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領袖,也對他的孩子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的兒子范純仁,官至宰相,成為了和他父親一樣的人。

8

圓滿

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病逝於徐州,終年63歲。

消息傳來,百姓痛哭。

邊遠山村的百姓都為他戴孝,邊疆一些少數民族主動為他舉辦法事,仁宗也流下了眼淚,親自為他書寫墓碑。歐陽修、富弼、王安石、司馬光等人紛紛為他寫下祭文。

大家鄭重把他的諡號定為兩個字:文正。

文學大家、一生剛正。

這兩個字高度概括了范仲淹的一生。

三百年後,一個蘇州籍的范姓官吏要被處斬,明太祖朱元璋趕緊詢問,此人果然是范仲淹後裔。

朱元璋一邊命人將他釋放,一邊寫下一幅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老范風骨,蔭庇後人。

「硬核」范仲淹,用一生努力,把稀巴爛的人生打造出了王炸般的頂級配置。

他,獲得了人生的圓滿。

那麼他的頂頭上司宋仁宗呢?

宋仁宗一生都活得憋屈,他性格懦弱、優柔寡斷,經常被大臣堵在大殿聽他們的建議,連包拯的唾沫星子噴到臉上,他都能擦擦繼續聽。

他是最不像皇帝的皇帝。

但是在他的治理下,北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人口過億的大帝國,經濟發達、百姓安樂,出現了一大批光耀史冊的名字。

包拯、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韓琦、富弼、狄青……

相對於這些在歷史中閃閃發光的名字,宋仁宗的存在感實在太弱。但是他通過實現這些人的價值,收穫了一個帝王的圓滿。

范仲淹去世十一年後,宋仁宗駕崩。

開封罷市,哭聲數日不絕,連乞丐都在燒紙錢痛哭不已。

訃(fù)告送到遼國,遼道宗抓住使者的手嚎啕大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如何才能獲得人生的圓滿?途徑有二:對外自我實現,對內自我和解。

對於普通人范仲淹如此,對於皇帝宋仁宗也是如此。

再來欣賞一首范仲淹的詞吧:

蘇幕遮·懷舊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這首詞,寫在一次打仗前。老范還被人告狀,說他戰前散播消極情緒,最終,還是仁宗把這件事壓了下來。

你們都想家了嗎?我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j7uCHIBd4Bm1__Y4w3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