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的自我調理,一起來學習

2019-07-12     答摩健康

關注我,每天十分鐘,學會一個醫學常識

足跟痛是職場女性常見痛苦,腳後跟隱隱作痛,走路的時候會受到干擾和影響,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了不便。

中醫看來,足跟痛是腎氣不足的表現,足跟、足底局部氣血不足。

《黃帝內經·經脈》說到腎經的循行線路時講:「別入跟中。」按照「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原理,疏通腎經可以恢復足跟局部的氣血運行。

腎經的易堵塞穴位是大鐘穴,水泉穴,照海穴。

大鐘穴:在足內踝尖與跟腱連線中點下0.5寸,骨頭上緣。

水泉穴:在足內踝尖與足跟尖連線的中點。

照海穴:在足內踝尖與足根尖連線上,足內踝下緣凹陷中。

按照五行的分類,腎與膀胱是表里關係。在腳踝部,膀胱經剛好與腎經相對,經過足跟的外側。因此,疏通膀胱經,也可以讓氣血更好地運行於此。

膀胱經的易堵塞穴位是崑崙穴、承山穴、合陽穴。

崑崙穴:足外踝尖與跟腱連線中點偏下方骨頭上緣

承山穴: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處

合陽穴:委中穴下2寸(三指寬)

如果足跟痛比較嚴重,甚至有跟骨刺,在疏通相應經絡的同時,可以試試白朮泡腳的方法。

在《思考中醫》這本書中,作者劉力紅老師介紹了白朮治療跟骨骨刺的案例。我在實踐中對足跟骨刺的患者也採用過此方法:

用白朮50克,5碗水煎取3碗,作為藥汁,每次用一碗兌在熱水中泡腳,每日三次,效果確實很好。

另外提醒女性朋友,在生活中緩解足跟痛應該儘量穿平底鞋。長期習慣穿高跟鞋的朋友,足跟痛的發生率更高。

而且,身體某一個局部的改變會影響整體,腳後跟持續抬起,雖然挺拔身姿,但長期如此,會改變骨盆、脊柱的結構,引起脊柱骨關節的紊亂,勢必影響內臟功能。

去除惡因得善果,預防在前是關鍵。

看路老師親自示範

找准十二經絡易堵塞穴位、

如果你這樣做了效果還沒有達到預期,下次我們再講講長在不同位置的乳腺問題,具體不同的解決方案。請繼續關注答摩健康喲~~~

聲明:本文內容來源公眾號「答摩健康」,喜歡的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Pe-4mwBJleJMoPM9P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