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車電影一直深受廣大影迷的喜愛,令人腎上腺素激增的賽車場面,熱血沸騰的兄弟情義,還有昂揚向上的基調令無數觀眾動容,火爆全球的《速度與激情》系列、高口碑神作《極速風流》都是賽車電影中的代表作品,今年馬特·達蒙聯手克里斯蒂安·貝爾為全球影迷帶來了一部高質量的賽車電影,《極速車王》,一樣的競速,一樣的兄弟情義,但電影帶給你的可不只是熱血。
《極速車王》改編自車手肯·邁爾斯和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的真實故事,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那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汽車品牌福特銷量節節攀升,但也面臨著不小的瓶頸,當時全世界最流行的是就是賽車比賽,在這一領域的絕對霸主是法拉利公司,因福特公司想收購法拉利汽車公司,藉以推動公司轉型,並打入歐洲市場。
但沒想到,法拉利汽車公司的卻擺了福特一道,並侮辱福特公司的總裁福特二世,受到羞辱的氣急敗壞,於是他決定足見自己的車隊,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擊敗法拉利公司。
於是福特公司找到了馬特達蒙飾演的卡羅爾·謝爾比,他曾經多次拿到過世界冠軍,但因為心臟的問題,只能偃旗息鼓經營一個普通車隊,參加一些美國本土的野雞比賽,而他手下最出色的賽車手莫過於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肯·邁爾斯,邁爾斯車術高明,卻生活困頓,性格也很古怪,直來直往,非常暴躁。
兩個名副其實loser受到了福特公司的垂青,他們的命運也開始逆轉,福特汽車公司花大價錢開發賽車事業,謝爾比與邁爾斯全力設計新型賽車,邁爾斯也加緊訓練,雖是準備率隊出征。
可沒想到,邁爾斯因為自己的火爆脾氣,得罪了項目的直接負責人副總裁利奧,利奧拚命給他穿小鞋,導致邁爾斯第一年沒能出征賽車比賽,到了第二次,利奧故技重施,謝爾比用自己的汽車公司為賭注,最後才讓邁爾斯走上賽場。
《極速車王》與其他賽車電影的不同之處就在這裡,它不是兩個loser奮起的勵志片,雖然也有主人公披荊斬棘,過關斬將的快感,到影片中最大的對手並不是在賽場,而是在賽場外,他們的金主福特公司。
作為全美最偉大的汽車公司之一,經營了半個世紀的福特公司,它的體制已相當僵化,森嚴的等級關係,僵化的官僚作風,公司利益、金錢至上的觀念這與賽車的經營理念大相逕庭。
賽場上,利奧的使壞只是表象,背後深層的是福特汽車公司的等級制度,謝爾比與邁爾斯必須臣服在公司利益之下,勒芒耐力賽的最後,邁爾斯已戰勝了法拉利,他遠遠甩開了其他人,但利奧卻說服福特二世,令邁爾斯降速等待車隊其他兩名隊員,讓三輛賽車一起衝過終點,為福特公司創造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聽到這個決定,謝爾比氣急敗壞,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他告訴了邁爾斯這個消息,並讓邁爾斯自己決定。
回到賽場上的邁爾斯,突然提速在早已遙遙領先的賽場上繼續加速,再次打破了自己的紀錄,這樣的行為不僅驚呆了觀眾更驚呆了福特公司,邁爾斯在取得無可爭議的領銜地位的情況下,最終減速,完成公司要求,三輛汽車一齊衝過了終點。
但萬萬沒想到,邁爾斯並沒有奪得冠軍,最後的結果是第二名的選手麥克拉倫在排位賽更加靠後,排位賽加上決賽最後的結果是麥克拉倫的積分高於邁爾斯,麥克拉倫最後取得了勝利,謝爾比和邁爾斯最後還是被利奧算計了。
福特二世順理成章的迎接鮮花與掌聲,福特公司獲得了榮譽,而謝爾比與邁爾斯最後成了墊腳石,一腔熱血最終淪為了資本家的算計,賽車比賽只不過是福特公司賣車的噱頭,《極速車王》是一部又爽又燃的賽車電影,但它也很讓人悲傷,讓你體會到夢想落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