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癌症變成可控的慢性病還有多遠?新出現的療法正在接近目標

2020-03-24     胡洋

「慢性病」是指病理變化緩慢、病程長、短期內不能治癒或終身不能治癒的疾病,如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癌症一直被看成絕症,自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提出,腫瘤是一種慢性的可控性疾病,同年WHO正式將腫瘤列入慢性病的範疇。這個共識使腫瘤正式加入到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行列。



首先,癌症的發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癌症擁有慢性病的一系列特性,它是一種能夠治療、控制、甚至治癒的疾病。但可控是有前提的,早在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提出過: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控制病情、回歸正常生活。只有嚴格遵守「三級預防」,並付出行動,才有可能讓癌症變得可控。行動方式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定期體檢做癌症篩查,只要增強預防,儘早發現,儘早治療,癌症並沒有那麽可怕。在我的同學和同事中,有患白血病的,有得腎癌的,有甲狀腺癌的,還有不少患肺癌的,他們都是發現及時,經過積極治療,現在都在各自醫療崗位上發光發熱,與正常人無異。


很多人說,為何癌症死亡率那麼高,為何周圍認識的人大部分是因癌症去世,這個與世衛組織的「癌症是可控的慢性病」這個理論是相悖的。確實,晚期癌症最終會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很多早中期病人治療一段時間後仍會復發轉移變成晚期。目前階段,總體上來說,「癌症是慢性病」仍然只是理念和努力的目標。為了這個目標,科研人員從未停止鑽研的腳步,相比較十年前,可以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比如晚期肺癌病人,自從有了靶向治療,不少人確實實現了長期的帶瘤生存,生存期超過三年、五年、十年的都有。免疫治療又使部分病人生存期往前推進了一步。比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自從內分泌藥物和靶向治療藥物問世,不少骨轉移、腦轉移病人都能夠獲得較長時間的帶瘤生存。PD1/PDL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難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生存期獲得延長。


有的人總想著去徹底攻克癌症,其實這個是不切實際的。癌細胞不是外來的東西,是正常細胞變異而來的,人體細胞無時無刻不在進行新陳代謝,進行分裂分化,這其中只要有出錯,發生基因型改變,就有可能形成腫瘤。有人說,只要人活得足夠長,每個人最終都有可能患癌,這個是很有可能的。所以,我們需要改變的是觀念,需要保持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如何讓自己在年齡較輕的時候不患癌,如何在癌症早期被發現並獲得治療,這才是最關鍵的。癌症很多是由慢性病逐漸積累而來,比如肝癌大部分是B肝發展而來,比如腸癌大部分是結腸腺瘤發展而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怎樣控制慢性病變成癌症,而不是將癌症變為可控的慢性病。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意思其實是差不多的。


(此處已添加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I-RNCnEBfwtFQPkd6it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