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王朝的獨創:皇后陵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下)
二、迫不得已建後陵
這種情況下修建的皇后陵共兩座,一座是昌西陵,一座是慕東陵。
先說昌西陵。
按理,皇后陵就是太后陵,理應由兒皇帝修建,這是新皇帝對皇太后的尊敬和孝順。可是,昌西陵的墓主人孝和皇后鈕祜祿氏,本是道光帝的皇太后,道光帝卻沒有給她建陵,這座昌西陵是咸豐帝修建的。道光帝為什麼這麼不孝順呢?最主要的原因有二:
首先,不是親生母親。道光帝的親生母親是孝淑皇后喜塔臘氏,但她不長壽,嘉慶二年,丈夫剛剛繼位兩年,太上皇還活著呢,她就去世了,被葬進嘉慶帝昌陵地宮之中。嘉慶帝親政後,在嘉慶六年,鈕祜祿氏被冊立為中宮皇后。嘉慶帝去世後,道光帝繼位,鈕祜祿氏還健在,被尊為皇太后。但是,由於不是親生母親,他們之間的關係很是微妙。
其次,母子間存在矛盾。道光帝與孝和皇太后之間的矛盾,源於儲位之爭。要說這種矛盾的發生,還是由嘉慶帝引發的。嘉慶帝做錯了一件事,那就是他在嘉慶四年先密立了道光為皇太子,接著又在嘉慶六年冊立鈕祜祿氏為中宮皇后,這就為以後埋下了禍根。大家想一想,一旦嘉慶帝去世,鈕祜祿氏成為皇太后,地位最尊,她會擁立並非自己親生兒子的道光繼位嗎?關鍵是道光這時還面臨兩個障礙:一是嘉慶帝沒有立儲譎匣。嘉慶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暴亡於避暑山莊,大家在慌亂之際,並沒有找到嘉慶帝在嘉慶四年秘密立儲的譎匣。所以王公大臣分成兩派,有的同意道光繼位,還有人不同意:「樞臣托津、戴均元等猶豫。禧恩抗論,眾不能奪。」(《清史稿·宗室禧恩傳》)這是一場生死之戰,如果有嘉慶帝的立儲遺囑,誰還敢說三道四呢?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立儲譎匣,要是有的話,打開一公布不就萬事大吉了嗎?二是皇太后存有私心。皇太后的私心是什麼呢?是她的兩個親生兒子,一個是綿愷,一個是綿忻。嘉慶帝去世的時候,道光三十九歲,綿愷二十六歲,綿忻十六歲。孝和皇后當然希望自己這兩個孩子繼承皇位了。據《清宣宗實錄》記載,當道光帝派人馳赴圓明園,要太后表態的時候,在萬不得已之中,她說了這樣的話:「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末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太后的這番話有問題,什麼叫「未及明諭」?什麼叫「秉性謙沖」?這種事有謙讓的嗎?從中我們看出皇太后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才擁戴道光繼位的。
由此,道光帝與太后之間心存芥蒂,所以在道光執政的30年中,他不惜靡費巨資,先後為自己修建了兩座陵寢,即寶華峪陵寢和龍泉峪慕陵,而皇太后雖然一直活到道光二十九年,卻眼巴巴看著沒有人給她選址建陵。做了29年的皇太后,都沒有人給建陵,心裡會是一種什麼滋味呢。
道光帝去世後,咸豐帝繼位,為孝和太后建陵的重擔落在了他的身上。咸豐帝能怎麼辦呢?他只有為父皇道光帝買單,總不能把大行皇太后暴屍不葬吧。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咸豐帝修建了規制簡單的昌西陵。
一是裁掉了一些禮制性的建築。首先,帝後陵的專利—方城和明樓被裁掉了。我們知道,皇后陵是允許建方城和明樓的,明樓內的硃砂碑那是用來雕刻皇太后名號的,裁掉之後,便無處書寫陵名。所以,「昌西陵」這三個字在此處無法表達,也只好委屈地雕刻在三座門的門楣上面了。其次,裁掉了大殿周圍的玉石欄杆和丹陛石。丹陛石那是帝後陵區別於妃園寢的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居然被裁掉了。沒有了玉石欄杆,陵寢顯得非常窮氣,就好像一個穿西服的人沒有系領帶一樣,很不協調。
二是縮減了一些建築規制。昌西陵的隆恩門和東西配殿由原來的五間縮小為三間,隆恩殿也由重檐減少為單檐。由於建築體量縮小了,整個昌西陵的面積也就縮小了很多,大約相當於普通皇后陵面積的一半左右。也正是由於此陵規制簡單,工程僅僅用一年半時間,很快就結束了。
接著說慕東陵。
介紹慕東陵之前,先介紹下墓主人和咸豐帝的關係。慕東陵的墓主人是道光帝的孝靜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她在道光朝很得寵,生育了四個孩子,其中三個皇子,一位公主。道光二十年,她肩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使命,那就是撫養年僅十歲的皇四子奕詝也就是咸豐帝,因為他的母親在這年暴亡於宮中。孝靜撫育咸豐10年之久,直到道光三十年成豐帝即位做皇帝為止。所以,孝靜對於咸豐來講是一個大恩人。但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咸豐帝沒有知恩圖報,反而在孝靜的喪葬事宜上大做文章:
一是咸豐帝不給皇太后修建皇后陵。按說,孝靜既然在咸豐五年被尊封為皇太后,就應該為皇太后修建皇后陵,之前的皇帝都是這麼做的。可是,咸豐帝沒有為之建陵,而是採取了一個取巧的辦法,把慕陵妃園寢改名為皇后陵。據《清文宗實錄》記載,咸豐帝是這麼解釋自己的這一做法的:「惟念慕陵妃園寢為皇考欽定位次,即為大行皇太后靈爽所憑,藉安慈馭,謹將慕陵妃園寢恭定為慕東陵』。」咸豐帝把責任推給了父皇,說是父皇已在妃園寢給她造好了地宮。可是,她現在已經是皇太后了,今非昔比了,應該給人家單建皇后陵,況且還對你有10年的養育之恩呢。
不僅不建皇后陵,咸豐帝在將妃園寢改造的過程中,也是極盡心思不給建方城和明樓,不給建丹陛石,只把原來的綠瓦換成了黃瓦,增加了東西配殿和石五供,在孝靜寶頂周圍壘了一道牆,與其他妃子之間的寶頂隔開,僅此而已。這能花幾個錢啊!據《清列朝后妃傳稿》記載,當時的人們這樣評價慕東陵:「仍以妃禮葬慕陵園寢,但崇其名曰『慕東陵』。」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僅換了個名字而已。
二是大尺度減殺喪儀。按照慣例,皇太后的喪儀為國喪,全國致哀,皇帝為之隆重治喪。但咸豐帝並沒有對此盡心盡力,尤其是在皇太后出殯西陵的時候,咸豐帝居然不親自護送,這不符合清朝皇家的常規。後來,皇太后入葬陵寢地宮的時候,咸豐帝也不參加永安大典,而是「命恭親王奕訢怡親王載垣等管理」(《清列朝后妃傳稿》。他如此做,對得起太后的10年養育之恩嗎?
三是大尺度減殺皇太后諡號。我們知道,諡號是對一個人的蓋棺定論,古人非常重視。可是,咸豐帝在孝靜的諡號上卻大做文章。先是減少字數:一般皇后諡號都是先上12個字,以後由子孫加諡到16個字為止。咸豐帝卻只給上了8個字的諡號,比其他皇后少4個。接著,咸豐帝不給孝靜系宣宗的諡號「成」字,就是不稱之為「成皇后」,這就使她的神牌不能進入太廟,因為不知道把她放在太廟的什麼位置,這是對孝靜皇后極大的不敬。
咸豐帝居然如此對待於自己有養育之恩的皇太后。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如此寡恩薄情呢?原來,只因為一個人,那就是孝靜的兒子皇六子奕訢。奕訢是道光帝第六子,比咸豐小一歲。他非常優秀,與咸豐相比,不僅身體好,而且才華橫溢。立儲的時候,道光帝在這兩個兒子之間猶豫不決。到底什麼原因使得道光帝最終確定咸豐為接班人呢?這裡有一個故事。
有一年的春天,萬物復甦,正是打獵的好時節。道光帝便帶領眾皇子到南苑去行圍打獵,順便考察一下他們的騎射能力。這可急壞了咸豐,因為他身體不好,若比起來,他肯定要敗在六弟奕訢手下。這時,咸豐的老師杜受田給他出主意了,說到時候,你一箭也別發,一個動物也別打,皇帝要問起來,你就如此這般。果然,咸豐依計而行,眾皇子都有收穫,奕訢最多,只有咸豐兩手空空。道光帝納悶道:「你為什麼沒有收穫?咸豐說:「現在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好多鳥獸都已經懷孕了,我不忍心傷害它們。」道光帝一聽,連連點頭,覺得這個孩子很有仁愛之心,而這恰恰是天子應該具備的。
道光二十六年,已經六十五歲的道光帝最終確定咸豐為接班人,但同時他又覺得對不起奕訢,便又封奕訢為親王,寫進秘密立儲詔書之中,這就引起了咸豐對奕訢的猜忌。據《清皇室四譜》記載,孝靜去世後,咸豐便無情地處置了奕訢:「罷軍機大臣及諸職任,仍在上書房讀書。」他自已都當皇帝了,卻又讓比自己僅小一歲的奕訢讀書去了。所以,終咸豐朝,奕訢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咸豐帝去世,臨終託孤八大臣中,都沒有奕訢的名字。這就是說,孝靜皇后是因為兒子奕訢的緣故,咸豐帝遷怒於她了。
總之,這第二種境界的兩座皇后陵,都是咸豐帝緣故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修建的。所以,這兩座皇后陵,在清代的7座皇后陵中,質量最次,規制也最低。
三、牝雞司晨建後陵
這種皇后陵就是定東陵,也就是咸豐定陵的皇后陵,其實就是慈安、慈禧陵。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病逝,留下了一群年輕的寡婦。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去世之後兩個半月,他的兩個女人慈安和慈禧聯手發動了一場震驚中外的政變,爬上了垂簾聽政的寶座,奪得了清朝的最高統治權。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政治背景之下,清廷修建了清朝最後兩座皇后陵——慈安陵和慈禧陵。由於背景不同,這兩座皇后陵,與之前修建的皇后陵也就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一,建陵目的不同。
前面已經介紹過,皇后陵的產生,實際上是一種不得已的行為,因為皇帝已經去世,地宮石門已經關閉,卑不動尊,不能因為皇后再打開,因而不得已在帝陵旁邊修建皇后陵,也就是太后陵。而且這些皇后陵,都是由她們的子孫修建的,體現的是一種孝順、一種濃濃的情意,昭西陵、孝東陵、泰東陵都是這樣。就連咸豐帝萬不得已修建的昌西陵和慕東陵,其實也都體現出咸豐帝對兩位皇太后的尊敬之情、孝敬之意,不然,建陵幹什麼?可是,這次,慈安和慈禧建陵目的就完全不同了。她們是自己為自己建陵,無需別人孝順。因為兩位是垂簾聽政的太后,是大權在握的皇太后,一切由自己說了算。據《清穆宗實錄》記載,她們「命大學士周祖培、刑部尚書綿森、都察院左都御史全慶、理藩院左侍郎英元,前往定陵附近一帶相度地勢」,兩位太后理直氣壯地派出王公大臣,大張旗鼓地為自己選址建陵。這種做法和那些皇帝選陵址有什麼區別呢?所以,這種建陵的目的和境界,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第二,陵寢規制不同。
之前修建的幾座皇后陵,都是中規中矩,不敢有什麼突破。即使是處在盛世時期,康熙帝和乾隆帝為太后修建的陵寢孝東陵和泰東陵,也都是以一種低調的姿態出現,突出皇帝陵,而不是皇后陵。但這次不同,兩宮皇太后大權在握,為所欲為。正因為如此,定東陵在規制上與之前的皇后陵就有了本質上的區別。之前的皇后陵都是小心翼翼地規劃和修建,規制上不敢有所突破。可定東陵不同,它對傳統的男權社會進行了挑戰:
一是修建了神道碑亭。慈安陵和慈禧陵分別設置了一座神道碑亭, 碑亭內有贔夙馱石碑,石碑之上悍然鐫刻了兩位太后的諡號。這是一種僭越行為,尤其是慈禧陵的碑亭,上面鐫刻的慈禧諡號的字數居然超過了皇帝,真是張揚到了極點。
二是設置了鳳壓龍的丹陛石。慈安和慈禧陵的丹陛石,一律雕刻成鳳壓龍的圖案,這在以男權為主的封建社會是很難想像,體現了兩位太后敢於挑戰傳統的魄力。
三是敢於使用金龍和璽彩畫。金龍和璽彩畫是清式彩畫中級別最高的。這種彩畫是有特定要求的:一是建築級別要高,比如太和殿等;二是彩畫用料高級,一般採用黃金材質進行裝飾。清代陵寢中,無論帝陵還是後陵,一般都採用旋子彩畫,就是以蜈蚣圈為主要紋飾的圖案。而慈禧陵三大殿,居然使用最高級別的金龍和璽彩畫,在清代帝、後、妃的陵寢中,只有慈禧陵使用了這種彩畫的形式。
儘管這兩座皇后陵如此超越和張揚,也還是囿於封建禮制,並沒有跨出根本性的一步。如它們仍然被稱作為「定東陵」,表明兩位是咸豐帝的皇后,因而陵寢的名字還是不得不取法於定陵而稱之為「定東陵」。同時,其神道也不得不與定陵相連,表明了它們的所屬關係,是定陵的附屬建築。這恐怕是兩位膽大妄為的皇太后的明智之舉吧。
這就是清朝三種不同境界的皇后陵:一種是體現皇帝對太后的敬仰、尊敬之情;一種是為了承擔義務,不得不修建的;第三種則是為了彰顯自己的杈勢,濫用職權修建的極為超越的。這三種不同境界的皇后陵,使我們清晰地看到,在後宮之中,雖然同為女人,但由於政治境遇不同,結局會迥然不同。那麼,除此之外的那些妃嬪們,皇帝是怎樣安排她們陵寢大事的呢?下一講我們再分析。